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解析
2018-11-26王蕊
王 蕊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世界旅游组织的一份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与该国的旅游形态和旅游需求存在一定关系:当人均GDP到达5000美元时,体育旅游产业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当人均GDP为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在当前时期,对我国体育旅游以及其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问题加以关注,寻找可行的路径和积极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释析
1.1 体育旅游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休闲娱乐需要[1]。体育旅游是兼具体育和旅游双重性质的,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等多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育是一个中性的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文化、艺术、旅游、饮食等——都可以建立起较强的关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全面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持续进步,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1.2 民族传统体育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色彩与特征十分浓厚,体育的表现形式、比赛准则、参与方式都已在长期的实践和传承中固定下来[2]。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血统、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直接相关。也正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多维度的价值功能,因此其成为了发展地区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旅游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既涉及到自然资源也涉及到人文资源,前者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所在的地理区域中的山川、森林、气候,后者涉及到体育景点、体育产品、体育观念以及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民俗风情等。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缺位
体育旅游是相对于旅游产业独立存在的,需要的专业人才并非旅游专业的人才就可胜任。这是因为,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和运作的人才需要同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而这样的人才并不多见[3]。即使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是将旅游和体育分开,两者的融合性较差,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2.2 体育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在我国,除了一些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外,绝大部分的体育旅游产品都尚未发展成熟[4]。在一些民族地区,其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旅游体系十分薄弱,旅游产品单一,甚至不具备完整性,不但消费群体无法认识到民族体育所包含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也无法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
2.3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缺位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以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依托,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要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不但新建的设施难以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就连传统的设施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5]。比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的器材短缺、场地有限、外界通往体育旅游景点的交通老旧、食宿环境不尽人意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4 大众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正确认识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地域、(原)生态、民族等词汇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特定地域中发展起来的文化或者人类存在方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有关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较多,行动较少;呼吁较多,实践较少[6]。这是因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事业结合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相关部门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其常规的经济工作领域中,这一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模式经常被搁置。由于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缺乏认识,导致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方面显得过于迟缓,也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陷入低效。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3.1 以保护促发展,开拓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新思路
民族传统体育的地方特色较为浓郁,文化承载功能也十分明显,强身健体、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的优势也较为突出,对其加以旅游开发能够显现出其特殊的价值与社会功效[7]。但是,对在这类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开发方式过于激进或者缺少科学依据,极易对民族传统体育无形的文化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为此,需要以保护促发展,开拓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新思路,在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功能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也面临挑战,在城市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旅游诉求日益增多。因此,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传播。
3.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发展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不断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新的价值与功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因素,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除了培养时代所需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在这方面,广西马山县的做法就值得借鉴。2016年以来,马山县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攀岩精英挑战赛、攀岩大师赛,以及首届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等系列国际体育赛事和地方文化体育旅游节庆活动。这些动作不仅有力推动了山地户外休闲运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还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精准扶贫的创新试点。此外,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体育+旅游”马山模式的综合带动效应,马山在举办赛事节会过程中深入实施“赛事扶贫、招商扶贫、体育产业提升”三大行动,将体育赛事的“动”、文化旅游的“魂”和休闲农业的“静”有机结合起来,全县形成了农文体旅共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数据显示,2017年马山县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5%、30.59%,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率达20.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6%,“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的马山模式发挥出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3 大力扶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组织的发展
需要以大型的旅游企业为依托,通过专门、专业的旅游服务传承和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在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联中实现利益共享。不过,旅游企业只有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才能最大限度地主导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为此,需要组建专门的旅行社、旅游景区规划公司、旅游俱乐部等,并使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需要在经营目标、经营模式等方面不断达成共识,防止恶意竞争,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 对优质民族传统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实质上是优质民族传统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的高度共生,旅游需要成为一个联动效应和带动作用巨大的朝阳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形成高效的联动发展。为此,需要对我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高山峡谷、极速湍流、雪山密林、茫茫沙海等旅游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吸引观光客的目光,成为开发探险、户外运动等体育活动的资本,并利用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使体育和旅游成为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共生体。
2018年8月21日,为期4天的2018“营动中国”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大会在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开幕。来自26个省、市、区的470名营员在欣赏了马山“文化三宝”表演、跳完篝火舞后,开启了“马山之旅”。期间,马山县通过举办系列文化体育赛事,开创了“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的成功路径,助推了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在这次营地大会上,游客们体验到了8个主题近20个项目,包括野外攀岩、地域民俗、水上划艇、洞穴探秘、露营体验、野外徒步定向寻宝、竹竿舞与马山会鼓体验等。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民族体育+旅游”的模式为马山注入了创新活力。下一步,马山县计划通过加快推进攀岩小镇二期项目建设和实施第二批攀岩学校建设,加强攀岩师资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攀岩教学赛事活动,高标准推进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建设;通过优化存量,扩大增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旅游品牌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构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统筹发展新格局,推动民族体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以“体育+旅游”的丰富业态激活全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