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麦西莱甫文化特征与传播价值研究

2018-11-26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新疆舞蹈

闫 艺

(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欧亚大陆的逐步实施,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与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处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欧亚大陆国家的现代体育文化之间也在相互传播和融合。如果说全球化开启了人类文明传播的广阔视野,那么跨文化传播则加快了人类文明融合传播的坚实步伐。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实现跨文化传播,值得认真思考和应对[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保护与传承都需要通过传播途径来实现。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来临和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主体意识的转变,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现代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极大的影响与冲击。麦西莱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维吾尔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象征符号,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目前麦西莱甫的传承主体正在不断地缺失,传承人缺乏保护意识、传承方式单一,并且项目传承人趋于老龄化,这对于麦西莱甫的保护和传承非常不利。因此,研究麦西莱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功能,对揭示麦西莱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保护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麦西莱甫的溯源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一种非常普及和流行的集体性娱乐活动,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麦西莱甫一词原是阿拉伯语借词“麦西莱甫”(maxrap),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是“集会”或“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娱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一般都是为了配合传统节日、婚礼、成年礼、谢礼等活动而举行[2]。麦西莱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礼庆典活动,突厥史诗《乌古斯可汗传》曾记述,乌古斯可汗邀请部众举行盛典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吃着各种美味,喝着美酒和酸奶的庆贺盛况。《魏书·高车传》中就有着维吾尔族的先民俗善歌舞的记载:“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人则歌舞作乐。”“高祖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会”。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也保存有男女一起奏乐、歌唱的形象资料[3]。清代肖雄著《听园西疆杂述记》卷三中《歌舞》条的注中说:维吾尔族“俗无戏而有曲,古称西域歌舞而并善。今之盛行者曰围浪,男女皆习之,视为正业,女子未嫁,必先学戏。合卺之日,新郎新妇有围浪之礼……,男女各……舞于毛毡之上。歌声节奏,身手相应。旁坐数人调鼓板弦索以合之。……王府及伯克家,皆喜为之。一曲方终,一双又上,有缓歌慢舞之致……,对舞不限是夫妇,随意可凑,究有妇人成双者多……”以上记述的是古代礼仪中男女一起奏乐歌舞的情景,在古西域龟兹壁画中已经有所反映,这种乐舞盛会的习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时代,由于吸收了各时代的不同舞蹈特征,发展成为了现代麦西莱甫这种独特的歌舞形式,并且这种歌舞形式在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以前,就已经作为民间的传统习俗流传下来了。

按照新疆当地的风俗习惯,麦西莱甫一般会在农闲、节庆和婚礼上举行,参与的人群不受限制,同一个村庄和街道的人都可以参加。麦西莱甫举行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承办麦西莱甫者的社会地位、职位高低、经济状况以及被邀请的客人数量。麦西莱甫以歌舞、对诗、猜谜、敬茶、打呆尔等各种游戏以及惩罚游戏中的失败者为主要活动。其中跳麦西莱甫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麦西莱甫具有极好的大众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参与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既娱人又自娱。其表演主要形式为:麦西莱甫活动在主持人的示意下,参加者坐成一个较大的圆圈,乐手们在乐曲的起始部分先演唱悠扬高亢的散板序曲(俗称“木卡姆”),等乐曲进入有节奏的歌舞曲时,人们自动入圈或者邀请起舞,节奏由快到慢,参与者的情绪由舒缓到热烈。麦西莱甫的舞蹈动作象征着维吾尔族先民在远古时代进行狩猎、群舞、狂欢时的各种场景,这种舞蹈动作特征由平稳转为激烈,时而旋转、时而滑冲、时而微颤,舞姿优美并富于变化[4]。参与麦西莱甫的规则是:参与麦西莱甫的人歌者不舞,舞着不歌,参与者的时间不受限制,以参与者尽兴为主;场上的舞者跳累了可邀请其他人入场跳舞,自己就可以随时退场休息;麦西莱甫舞蹈动作没有固定的程序,完全是即兴表演;场地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在文化广场、果园、葡萄架下、景色宜人的野外草坪、麦场进行,也可以在宽敞的室内和庭院内进行,时间在晚上和白天均可;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2 麦西莱甫的文化特征

2.1 形式上的原生性

麦西莱甫不仅在形式上保持着维吾尔族质朴的原生态,并且传递着它的原始意蕴和色彩。麦西莱甫以激发人们的欢乐为目的,歌舞开始后先有一人高唱序曲,接着人们相互邀请,纷纷登场对舞。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是本民族的标志和文化符号,也是各族人民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代表了一个民族繁衍过程中的记忆根源[5]。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自于当地少数民族居住和聚居的地区,其文化特征往往凸显出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维吾尔族祖先在战争和传统节日后的庆祝风俗。在人类早期的文明中,人们为了抗拒自然界带来的威胁,常常会借助巫术来谋求某种心理诉求与宿愿。古代施术者男为觋,女为巫。这些施术者肩负着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神圣职责,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采取象征性的歌舞表演,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因此聚会、集会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巫术等自然崇拜礼仪,这一活动多伴随着乐舞的形式。由于“巫”“舞”随影相行,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古代西域乐舞文化也正是源于“巫”文化背景之下,这同时也为麦西来甫的形成埋下了伏笔[6]。根据跨文化传播适应理论,个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与社会文化环境共同进化;个体在宿主文化中的变化不断积累,这些变化最终直指同化[7]。麦西莱甫活动在新疆南北疆各地州、市、乡镇和农村随处可见,不仅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假日和休闲时间可以举行麦西莱甫,并且在新疆当地汉族群众聚居区的休闲健身活动中也非常流行,这也说明新疆汉族群众对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麦西莱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非常高。麦西莱甫活动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场地,参与者只要选择在一块空地上围成一圈就可以进行活动,并且聚会活动只要有弹拨尔、热瓦普、都塔尔、艾捷克、手鼓等几种民族乐器登场合奏,或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利用录音机、简单的音响设备播放维吾尔族舞蹈音乐,随着这种节奏分明和律动性极强的维吾尔族音乐响起,人们跳舞的热情就会被麦西莱甫极富动感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所点燃,每个参与者进而可以欢快地起身翩翩起舞投入到麦西莱甫的活动中来。

2.2 创造主体的活态性

活态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并未脱离其历史发展的坏境[8]。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世代相传,不断的向前延伸,并且有继承、发展和变化才能真正地成为活态的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这种文化创造主体的“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创造主体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说、表述、表演者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的操作者等,其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他们处于“活态”文化的最重要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或场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表述、表演和技能操作都是一种新的精神文化创造。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的,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性。第二,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过程中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突变与创新[5]。例如,现代大众麦西莱甫的仪式已经简化,主要变化就是省略了传统麦西莱甫众多的仪式和程序,只要有麦西莱甫伴奏的音乐响起,人们就可以欢快地跳麦西来甫舞蹈。因此,麦西莱甫可以说是维吾尔族祖先在本民族自身漫长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反映着维吾尔族的民族心理,凝结着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价值。麦西莱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区具有非常好的活动氛围与群众基础,在各地州、市、县文化广场以及乡村都有众多的各族群众在欢快地跳着这种极具维吾尔族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由此可见,新疆各族群众已经把麦西莱甫作为自身健身养心和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各族群众通过参与麦西莱甫来抒发个人情感和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2.3 符号的完整性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完整的民族舞蹈可以充分地折射出该民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品格。麦西莱甫舞蹈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群众在个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也实现了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是指活动程序和物质载体的损坏和残缺程度[9]。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在达到相互认识和理解中,依托的是对符号的理解,通过对符号系统中各种编码的解读,人们了解和掌握了某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象征符号是人的根本性特征和文化的核心[10]。麦西莱甫舞蹈是维吾尔族的民族符号和精神依托,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新疆各族群众把它作为一种休闲健身和娱乐生活方式。维吾尔族认为麦西莱甫是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也最能展示维吾尔族整个民族的性格,世世代代的维吾尔族人已经把麦西莱甫融入到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之中,维吾尔人通过跳麦西来甫可以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悲伤。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民族节庆日和农闲休假时期,不仅维吾尔族群众在跳麦西莱甫,有许多汉族群众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也在休闲健身时间欢快地跳着麦西莱甫。究其原因,这是由于麦西莱甫舞蹈具有极好的健身价值和交流情感的功能和作用。麦西莱甫舞蹈的主要特点表现在:麦西莱甫的内涵是向心的、集体性的,舞蹈中多数是男女对舞,动作为两腿本能地并步、微颤、上提,且多前后、交叉或两脚前后、左右滑步、踏步;两臂挥动旋转形成曲线来包裹身躯;眼神、头颈的移动与手腕的变化动作是协调一致的,都动向于中心点,并向外扩散。它的基本动作是:头、肩、腰、臂、膝、脚、腕等充分运用,通过移颈,头部的摇、眼神的挑、肩部的抖动以及手部的翻腕、绕腕、击掌等丰富多变的动作构成了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主要特点。麦西莱甫舞蹈不仅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舞蹈节奏欢快、热烈,舞者之间通过抖肩、振颤、旋转动作可以很好地放松和舒缓舞者疲惫的身体和精神,并且舞者之间通过彼此眼睛和情感的交流,可以给舞者之间带来极大的心理愉悦感和满足感。麦西莱甫舞蹈在新疆南北疆各地区具有极高的普适性和参与度,新疆各族群众通过麦西莱甫舞蹈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目的,而且各族群众可以通过麦西莱甫舞蹈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增进友谊。因此,麦西莱甫舞蹈在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和休闲健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2.4 风格的独立性

麦西莱甫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民族特征和独立的仪式过程,并且在维吾尔族不同的聚居区具有不同的舞蹈特色,这使得麦西莱甫在我国民族传统舞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麦西莱甫在新疆南北疆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种类主要分为四种:即喀什麦西莱甫、伊犁麦西莱甫、哈密麦西莱甫、吐鲁番麦西莱甫,这四种麦西莱甫各自具有不同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和特点,代表着维吾尔族舞蹈不同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独有特征。例如,喀什麦西莱甫又称为“刀郎麦西莱甫”,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刀郎麦西莱甫”因模仿狩猎的动物动作而最负盛名。“刀郎麦西莱甫”不仅保存了古西域传统乐舞形式的刀郎舞,并把民间的语言文学、游戏杂耍、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融入其中[11]。“刀郎麦西莱甫”主要由乐曲舞蹈、娱乐和惩罚三部分所组成,其仪式在主持人的示意下以演奏刀郎的木卡姆序曲开始,先由维吾尔族民间歌手独唱,接着舞者随着手鼓的节奏,纷纷离坐,男女成双结对,翩翩起舞。“刀郎麦西莱甫”的主要音乐称为“刀郎木卡姆”,共分九个乐章,用维吾尔族传统的刀郎卡龙琴,热瓦甫及手鼓、沙巴依等乐器演奏。每个乐章分为序曲、且克曼特、赛乃姆、赛勒克斯和斯日勒玛等几个部分,配有传统的民歌,其内容多为热情奔放的情歌和具有生活气息的歌谣。哈密麦西莱甫又称为“青苗”麦西莱甫,是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为了庆祝来年庄稼丰收而举行的舞蹈聚会,其活动仪式和程序是先通过培育麦苗,以麦苗为主题而举行的一系列舞蹈聚会,哈密麦西莱甫由独具特色的哈密十二木卡姆伴奏,乐章时而深沉,如泣如诉,震人心魄,时而轻松,欢快抒情,委婉动人。从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的视角来分析麦西莱甫所蕴含的体育功能和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麦西莱甫舞蹈通过舞者的旋转、抖肩、旋腕等动作可以使舞者感受到自身运动时身体各关节的旋转平衡、肌肉充分用力等运动感知觉;第二,通过跳麦西莱甫可以使舞者在精神方面得到充分的放松以及在心理方面获得极大的愉悦感,男女舞者之间通过舞蹈动作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增加友谊甚至收获爱情;第三,麦西莱甫舞蹈是维吾尔族在原始狩猎和从事农牧业活动中产生的,其舞蹈动作很多都是从原始体育动作演变过来的。例如,刀郎麦西莱甫舞蹈中展示的是维吾尔族先民狩猎过程,舞蹈动作蕴含着狩猎动物奔跑、跳跃、投掷等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动作,这实际上对舞者的运动模仿能力是有极高要求的,舞者通过模仿狩猎动物时的原始体育技能动作,使舞者自身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以及爆发力等运动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3 麦西莱甫的文化价值和功能解读

3.1 麦西莱甫的文化传播和认同作用

文化与传播互为一体,文化是由传播主体进行传播的结果;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共享的过程,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会涉及传播,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与整合。文化往往通过民俗形式传递和延续,民俗也因此成为文化传递的媒介物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为文化提供一个表现和展示的场所,使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成为可能,而且民俗也因为有文化内涵而获得存在和传递价值[12]。麦西莱甫的展演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和生活集中、活态的表现,具有传播维吾尔族文化的功能。麦西莱甫作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其表现和展示场所往往就在维吾尔族民众日常生活的聚居地,并且在维吾尔族群众的传统节庆和民俗生活中始终贯穿如一。同时,新疆维吾尔族民众把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西莱甫通过宗教、婚礼、节庆和习俗等时间节点传递给其他民族,这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健身价值,在新疆地区和西北其它地区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麦西莱甫尤其在新疆汉族群众中的普及性和关注度最高。此外,麦西莱甫还具有加强新疆民族认同和维系民族文化的功能。民族认同实际上是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稳定并持续发生效用的人与历史的纽带,也是在现实语境中不断流变的“文化现象”。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实质上是人们对自我归属的心理活动表现,有了民族文化认同,人们就会产生亲切感,人的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例如,在新疆南北疆各地区社区的广场舞活动中,有许多汉族群众把跳麦西莱甫作为自己的休闲健身手段,还有许多汉族群众在维吾尔族的节庆和婚礼期间积极地参与麦西莱甫活动,这些参与行为都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对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新疆各少数民族只有达到文化认同的层面,人们才能对本民族历史渊源产生强烈的依赖,才能从历史长河中合理、正确地定位本民族的文化。新疆汉族和其他民族通过对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麦西莱甫的认同,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对维吾尔族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认同,新疆各民族享有共同的精神文化(麦西莱甫),从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这对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和维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麦西莱甫的价值取向定位

文化价值是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价值形成与一个社会能够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多少存在极大的关系,广泛地与其他文化接触、交流,容易使文化发展获得新动力,也容易使彼此之间的价值矛盾产生转化。体育文化的肢体活动是文化中的表层文化,与居于深层的思想意识文化相比,它易于被人们所接纳,不易引发民族文化间的直接冲突,而且它是一种寓于娱乐之中的身体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都具备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彼此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形态。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身体文化都能够发挥急先锋的作用,而且保持文化持久力的作用时间最长久[13]。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也糅合了更多中国传统的制度礼仪、历史典故、地缘风俗、传统意识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念上的文化要素。刘慧群认为:“价值评估标准、保护客体认定和价值取向定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关键环节[14]”。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服务性上,即为民众提供心理慰籍。这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宗教性质和维系功能,使得少数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精神象征性。少数民族舞蹈是由一种多元化的文化要素组成的特殊文化应力之下历经雕琢之后的历史文化结晶。因此,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也就具有了多元文化元素集成的文化价值。通过麦西莱甫活动可以引导维吾尔族青少年学会本民族为人处世及做人的礼仪和规矩,要求本民族群众能够通过麦西莱甫中的各种活动,沿袭和掌握本民族的历史典故和风俗习惯,进而能够把本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例如,传统麦西莱甫中也有着严格而健全的规章制度,正如前文提到的在游戏中“惩罚”迟到者、抽烟者、对婚姻不忠者等。“执行官”用各种“手段”戏弄犯错误的人,让其向老人致敬、向众人道歉并进行忏悔,甚至会让其下次举办麦西莱甫来洗刷自己的“罪过”。如果他不接受条件或是长时间言行不一,则会被众人耻笑,受到孤立而抬不起头。这些看似幽默滑稽的场景演给民众看,它不仅体现了维吾尔人的人文伦理观,而且还时刻提醒人们应当怎么做,更是在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因此,麦西莱甫中的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实际上是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传统习俗教育、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的一种手段,并且己经成为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学艺术修养,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最好形式[15]。

3.3 麦西莱甫的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的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按照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即都有一定的功能[16]。麦西莱甫作为维吾尔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符号,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汇集着维吾尔族宗教信仰、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吸收和积淀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中的众多元素,而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化元素是通过仪式这个载体而传承下来的[17]。以刀郎麦西莱甫中的舞蹈为例,其音乐形式优美、旋律动听,舞蹈动作整齐并且充满民族特色,每一组舞蹈动作都代表着维吾尔族先民劳动和狩猎的象征意义,这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理论研究者和人们了解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麦西莱甫中的文化元素通过舞蹈动作所表现出来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非常强大。例如,麦西莱甫舞蹈动作中蕴含着维吾尔族先民在劳动和狩猎过程中的身体动作记忆,这些舞蹈动作对发展人的速度、力量、协调性等运动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麦西莱甫舞者在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处于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关节、肌肉、肌腱以及神经系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跳麦西莱甫,可以改变舞者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并且通过跳麦西莱甫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传播决定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现,或者说传播成为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机制[18]。麦西莱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通过跨文化传播,使维吾尔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得到有效的传递,这对于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扩大传播范围以及获得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许多汉族群众非常喜欢跳麦西莱甫,他们喜欢把跳麦西莱甫作为自己业余时间进行休闲健身的手段,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传递实际上也是汉族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新疆汉族和其他各族群众通过跳麦西莱甫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对于促进新疆整个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传统麦西莱甫逐渐演变成为维吾尔族群众在民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里的一种民间娱乐舞蹈,这不仅体现出麦西莱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心灵交流和增强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3.4 麦西莱甫的休闲健身和娱乐功能

麦西莱甫舞蹈具有极好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新疆各族群众非常喜爱这种维吾尔族民间体育舞蹈,因此麦西莱甫在新疆各族群众的休闲健身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少数民族体育这种身体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是最能深刻地、完整地实施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因此,少数民族群众强身健体不仅是个体的需要,也是维系族群生存的保证。民族舞蹈功能的创新性更具体地表现在新的生活场景里,民族舞蹈更多地被自我欣赏与体验,祛除了神性和心灵的信仰,获得的是娱乐和感官的刺激[19]。随着我国当代社会快速的转型和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为了活跃各民族的文化活动,本着培养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锻炼民众的身体为目的,新疆当地政府开始注重广场少数民族体育舞蹈项目的培植。麦西莱甫在新疆南北疆各地区的广场健身和乡村娱乐活动中发挥着多重的重要功能,各族群众通过这种参与度和普及率非常高的维吾尔族体育舞蹈,不仅使自身的身心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而且各民族之间通过麦西莱甫舞蹈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这也引起了新疆自治区文化管理部门和各族群众对麦西莱甫的重视,从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积极地保护和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束语

麦西莱甫作为新疆维吾尔族独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和多重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受现代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参加麦西莱甫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麦西莱甫也面临着传承主体减少、传承人年龄偏大,有些传承人已经去世,民间自发组织的麦西莱甫活动减少等不利因素;同时,麦西莱甫的传承空间疏离、传承方式单一等困境,从而导致了麦西莱甫传承空间的部分终结和消解,这种现实状况非常不利于麦西莱甫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为了使麦西莱甫的传承主体扩大,新疆当地政府应加大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在制度上和政策上保证项目传承人的各种合理诉求;同时,新疆当地“非遗”管理部门为了重构麦西莱甫的传承空间,应引导麦西莱甫的传承空间由村落走向学校和舞台,使其能够被新疆各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传承、在少数民族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在民运会中进行展示、在当地旅游风景区进行表演等多种传承模式中进行广泛的传播。新疆当地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与麦西莱甫传承主体只有协同一致、共同努力拓宽传承空间,广泛运用多种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麦西莱甫的传承主体和传承空间才能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得到保护与重构。

参考文献:

[1] 马波.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2(4):456-459.

[2] 阿布力米提· 买买提,欧阳伟.维吾尔族麦西莱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109-116.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O二(列传第九十一)[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310-2311.

[4] 毕研洁,周亮.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麦西莱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1.

[5] 闫艺.“非遗”视域下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98-103.

[6][15]习玥. 城市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维吾尔麦西莱甫文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6,58.

[7] 艾瑞克·克莱默,刘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7.

[8] 杨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3.

[9] 李繁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183.

[10] 李丽芳,邱昊,谢晓霞.民族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370.

[12]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欧阳伟.维吾尔族麦西莱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7(3):109-116.

[13] 陈青.民族体育跨文化融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05.

[14] 刘慧群.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30.

[16] 祖木拉提·哈帕尔.巴扎麦西莱甫仪式的人类学解读——以莎车为研究对象[J].西北民族研究,2015,84(1):182-188.

[17] 胡芳.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的文化象征与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9,45(1):80-84.

[18] 葛耀君,张业安,张胜利. 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39-145.

[19] 乔德平,毕研洁. 藏族民间传统舞蹈与现代大众体育文化融合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5):103-104.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新疆舞蹈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新疆多怪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