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加强媒体融合创新
——湖北省老新协《农村新报》阅评会发言摘登
2018-11-26
《农村新报》乐为农民鼓与呼
◎方政军
《农村新报》这个平台和阵地的坚守,为荆楚大地的农村、农业、农民撑起了一片绿荫,笔者认真研读了近期《农村新报》,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报纸定位较准,紧跟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联系农村实际,在报道安排上有计划、有特色,四开小报的版面既充分展示了十九大以来各地的精神面貌,又从宏观和微观上宣传了党的政策、基层先进典型和人物故事,接地气。比如,今年4月19日的消息〈中央安排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亿元〉、21日的 《我省六大行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5月上旬的 〈2020年实现组组通公路〉、〈湖北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探访制度〉等宏观预告新闻非常好,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感觉到了政府的关心,有盼头。现在,社会上搞金融和房地产的多,关注和讨论农业的人很少了,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烟叶、蚕丝、茶叶、水果、药材,这些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源远流长,非常重要。所以,新报作为湖北唯一的一张农村专业报纸,人们很看重,地位要不断提高。
其次是报纸的栏目设置较好。如《综合新闻》、《乡情民生》、《三农论坛》、《法治乡村》《荆楚扶贫》、《农资天地》、《乡人. 乡事.乡情》(副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今年5月3日,《农机租赁在田野香起来了》就是一篇抓住新生事物的好稿,记者从钟祥市合作社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的数据入手,写出了农业新气象。2018年5月22日,《山乡戏曲绽芳华》描写了广水市常年活跃着一支文艺轻骑兵——徐店剧团的故事,比起打麻将等不良习惯,选材展现了农民丰富生活的另一个方面。
第三,报道在一些标题上下了功夫,有不少眉题、肩题值得称赞。比如恩施陈家垸的脱贫启示《政府拉一把,自己蹬一脚》,丹江口残疾人周莹莹《赶着牛群奔小康》、武昌杨园南路水产市场《满城夜市满城虾》、蕲春教授李敬一回乡讲国学《春在枝头已十分》等等,在当下发挥了传统媒体的优势,标题富有诗意,让人眼睛一亮,看了题目就想看内容。事实证明新闻仍然要讲究美学,平仄,人们说,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希望大家继续发扬。
第四,建议《农村新报》再接再厉,适当增发一些高层信息、专家论坛或涉及三农的言论、特别是群众来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讲话要求,对错误的东西要敢于开展批评和舆论监督。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过度的农药化肥带来食品不安全、大面积抛荒、年轻人不愿种田、不会种田、不想种田等现象要通过基层和上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原因,为干部群众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农村新报》要多报道基层实践的新鲜经验,宣传致富门道,典型引路,潜移默化;多聚焦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和作法,多宣传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州、县有关农村发展的新闻动态,也可报道外地的“他山之石”,还可增加一些“科普知识”和“科学种田”栏目,为荆楚大地的农业再上台阶在具体环节上抓落实、为改善农村新面貌当好参谋,建议报社和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三农”研究的领导、专家加强联系,更上层楼。
此外,通过发现少数报道的不足之处,请报社注意加强记者和通讯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深入调研,提倡稿件多讲新闻故事,多写细节,通讯多用散文的笔法记叙描写,注意语法修辞,稿件要注重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要开展经常性的评报,鼓励大家以多写稿、写好稿为荣,对认真调研推动了工作的好稿或读者点赞多的新闻实行奖励制度,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加朝气蓬勃、做到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通过融合重塑关系和创新服务
◎杨敬文
最近集中阅读了今年以来的《农村新报》,我的最大感受是《农村新报》在“融合”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现在谈“融合”,确实是一个热门话题。我赞同一种理解,“融合”有物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物理意义上的融合是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的融合则是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有资料显示,《农村新报》打通不同媒介的信息流,并在农商领域积极探索,融合“报、刊、网、手机报、客户端、社交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通过深层次的媒介融合战略,目前已成功实现从“三农媒体”到“三农综合服务商”的转变。这可以说在物理意义上的融合,《农村新报》已走在全国农报前列。心理意义上的融合,也是有名有实。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中,主动与党政有关机关、三农有关部门单位、基层通讯员队伍“融合”。由“配合”到“融合”,不仅是理念的创新,更是作好报道,推动“三农”工作,扩大报道影响力,提升报纸竞争力的有效实践。
如5月15日《鲟鱼上岸之后》这篇报道,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清江鲟鱼是远近闻名的河鲜,清江宜昌段上下11万网箱一年出货3万吨,产值7.5亿元。为保护清江环境,省政府一声令下,2017年12月底网箱全部拆除,3500名鲟鱼养殖人何以为生?这道鲜美河鲜还能留在餐桌吗?当地党政部门关心、渔民关切、受众关注。记者与地方部门配合,和通讯员合作,沿清江两岸踏访,追寻鲟鱼踪迹——网箱转身成“豪宅”:40口大型鱼池被造型别致的围墙规划成一个整体,圆形鱼池周围种的是芭蕉树,芭蕉树下种植密密麻麻的草坪,不经意间,这里成了宜昌农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前来大溪鲟谷参观的游客,形象地将这些大型鱼池称作是“鲟鱼的豪宅”。新建成的多功能一体化的鲟谷成为清江库区鱼类安置的范本之一,“现在的大溪鲟谷基地替代了过去800个鲟鱼网箱,搬迁搬出了质的变化。”鲟鱼养殖上岸后,产业链越拉越长,渔兴更旺。 “‘鹭鸶精’上岸变身‘旱鸭子’之后,他们仍旧是精明的渔翁。”宜昌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如此评价清江库区上岸安家的养殖渔民。
像这样的报道在《农村新报》上不胜枚举。如记者从省老龄办采写的《湖北百岁寿星六成在乡村》、从省府农民工领导小组采写的《湖北今年将为农民工办63件》等报道,被资深新闻人评价为“感到新鲜、很权威、‘独家’味”。像发在与省卫计联办版上的记者、通讯员合写的《黄梅乡间的“担架医疗队”》,队员看了报道高兴地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鼓励我们服务创新创优。”
《农村新报》在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那种物理意义上融合的同时,传统媒体在媒体生态圈还要加重心理意义上融合的分量,要跳出原有的传统思维,从宣传走向合作,从报道走向互动,从内容走向服务,与社会各个相关单位在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发挥社会效益时发展自己。
这里提点建议供参考——在大融合的基础上,再在深融合、精融合上花气力,在与社会各界融合上下功夫,目标是重塑关系和创新服务,这将会有极其宽广的空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怎么体现“大、深、精”多元素融合,进而重塑关系和创新服务?
一是社会资源融合。这种融合,《农村新报》与农村信联合作就是一种模式。农报有平台,联社有触角,两家融合就能实现双赢。现在可以逐步把这种模式向“农字头”机关和个事业单位扩展,与融合单位联合举办全省或地区、系统的“三农论坛”或“乡镇长论坛”、“农村电商论坛”、“乡村振兴论坛”等专项专题论坛,进而扩大《农村新报》的影响,进而实现发行和经营的提升。
二是信息采集融合。这种融合,《农村新报》与武穴市的合作也是一种模式。与各县市宣传部门深入合作,像武穴那样将基层通讯员在农村版上稿列入湖北日报上稿统计数考核评选;举办通讯员培训班,进行新闻写作研讨、重点报道选题策划,让一些基层新闻上头条;联合组织开展些与报道相关的活动,如评选“好村医”,让报纸进村医务室,等等。
三是新闻表达融合。这种融合,《农村新报》与卫计委联办专版是一种模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农村新报》不仅要与不同媒体交融与互动,更要与“三农”相关部门交融与互动。如果类似专版多了起来,既可以发挥这些部门的领导指导优势,努力改变报纸的传播方式与内容,又可以借用这些部门一线串珠的力量,致力扩大报纸发行与经营。
当然,融合过程中,内容和服务应是报纸最重要的关注点。我坚信,《农村新报》不断拓展办报视野,着力提高新闻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一定会做到内容有特点,形式有创新,报纸有特色,一定会成为干部群众领会"三农"政策的重要渠道、社会各界了解"三农"的重要窗口、广大农民获取"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
(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头版头条很有看头
◎熊瑞隆
如果说头版是报纸的脸,那么头条就是它的眼。我们看报纸,一般都是先看头条,在这“眼”与眼的交流中,头条选得如何做得怎样,左右着读者对整张报纸的印象。今年上半年,《农村新报》头版共发头条61条,其中本报记者到市州以下采写的31条。读了这些头条,我要说一句存放半年的心里话:《农村新报》头条很有看头!
如:年初发的《在“萝卜小镇”感受田园综合体——咸安区高桥镇见闻》,报道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何为田园综合体?如何建设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建成后是什么样子?农业、农村、农民极为关心。为此,农村新报全媒记者来到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探访全省首个获批试点----白水畈田园综合体,从选择带有泥土味的产业、打造能勾起乡愁的乡村新貌、营造城乡融合的新平台等方面,咂摸其中“三味”,感受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脉动。试点成示范,试点成亮点,记者运用新闻事实诠释党的方针政策,善于把文件语言生动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给人指导、启示,很急用。
又如:报道宜都市农民孙文刚植树护绿修复生态的《渣土堆上建起生态酒店》、老河口市“爱折腾”村民张克志新愿景的《流拍的荒山吐新芯》、长阳汇丰合作社理事长胡亚东茶廊梦的 《清江画廊飘茶香》、安陆三个贫困户脱贫故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头条贴近性、可读性强,有人说:“身边胜过天边”,用身旁的榜样引导很有用也很管用;通山县乡村组建锣鼓队的《山乡再传锣鼓声》,《麻城试水贫困户“微孝善超市”》《种草治草 养虫吃虫》等头条,都是民生关注的热点,突出群众性,读者喜欢,报道中的做法在农村可应用可借用。
综合分析《农村新报》记者自采自写自选的这些头版头条,我归结如下:头条报道=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实用价值。即:用新闻报道去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及时地为党和政府、人民大众(受众)提供管用有效服务。
建议:进一步巩固、增强编辑记者的头版头条意识:写好头条、选好头条,考验传媒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体现政治责任、传播责任和文化责任。编辑记者头条意识强,写出好的头条,即使一时挤不上头版头条,发哪也毕究是“有看头”的稿子。报纸不在大小,社会职责和价值一样,一个人不努力,在大报也作不出成绩,一个人努力了,在小报同样大有可为。相信《农村新报》头版头条将更有看头!
(湖北日报原高级编辑)
农报副刊“乡”味浓
◎刘章西
读《农村新报》,感觉其围绕“农”字办报,办得很有特色。连其文学性副刊《乡人·乡事·乡情》,也是紧贴农村、农业、农民这个“三农”范畴,来取材布宴、烹调佳肴的,从而使这个副刊办得情趣盎然,“乡”味浓厚。
这首先是体现在其定位的恰切上。面向“三农”的报纸,要不要办文学性副刊?对此问题的见解,或许会不一。不过我以为,有一方文学园地,对增强农报的情趣和可读性,对适应读者更加多元的需求,以及对培育乡村的文学爱好者等,都是不无脾益的。当然,农报的文学性副刊,不宜泛化为少有乡村和农家特色的一般性文学副刊。可喜的是,《农村新报》的文学性副刊,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泛化现象。其总体定位,恰切地定在了反映乡人乡事乡情从而让人体察乡愁、品味乡愁、记住乡愁上。就本人而言,打开《农村新报》,每次看到《乡人·乡事·乡情》这一副刊,都感到赏心悦目,都有一种进到百彩乡村,管窥乡村百态的清新感、亲切感。
同时,这也体现在其子栏目与总体定位的契合上。围绕着总体定位,该副刊设置了诸多子栏目,如: “乡村新事““美丽乡愁”“垅上垅下”“田原飞歌”“往事如烟”“亲情难忘”“乡村小小说”等。这些子栏目,无不与乡人乡事乡情紧密契合,全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还有,其文图的呈现风格,也透着浓郁的乡土韵味。副刊中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稿,无论是言人、叙事还是抒情,大都跟乡里乡亲在拉家常一般,或娓娓道来、朴实无华;或爽快表达、生动有趣,少有矫揉造作之笔,颇为清新自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副刊所配发的既有新闻因子又富有艺术特质的图片,无论其内容、画面还是意境,都与副刊的整体“乡”味相得益彰。例如:今年副刊所发的《腊月里》《故乡的河》《春的乐章》《甜蜜蜜》《岁月静好》《乡愁》《山乡春色》《晨曦》《笠烟蓑雨》《丰收》《耕耘》《牧归》《村头》等图片,就都以鲜明的乡景乡韵,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
农村新报的副刊,用充满“乡”味的文学表现方式,展示出传统或现代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人乡情、乡土之物以及乡村的生活故事等,是其必然的取向。《农村新报》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令人欣慰。在继续办好副刊的努力中,不知可否标出其期号,若标出,会更便于日后的统计和索引。另外,建议完善某些作品的信息元素,譬如今年5月9日《豆娘》一文,非常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豆娘这种昆虫的性状,如果随文再配发一小幅反映豆娘形象的图片,那就更能让不知道这种昆虫的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其是什么样儿了。再者,据笔者所知,湖北有600多个文化与旅游等名村,不知可否在副刊中设个“名村掠影”之类的子栏目,有重点地介绍一些荆楚名村?
(湖北日报原高级编辑)
“三农”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霍柏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新报》坚持姓“农”,关心“三农”,报道“三农”,力促新时代乡村振兴,因此我们说《农村新报》的报道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年初,《农村新报》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政策蓝图”为题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推出了“实施八大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的‘湖北样板’”、“乡村振奋,湖北这么干”等报道,这样上下呼应,中央有政策,地方有措施,乡村振兴必将指日可待,令人信心倍增。
《农村新报》深知农民群众冷暖,将笔端、镜头对准弱势群体,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报道荆楚扶贫,浓墨重彩地去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说 《农村新报》的报道有温度。今年4月19日报纸三版推出了“政府拉一把 自己蹬一脚”专栏,强调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发表了“越穷越要干 越有越要奔”的报道,反映了在政府的扶助下,房县三位老人不等不靠,踮起脚跟往上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事迹。《农村新报》就是这样为脱贫攻坚鼓劲,为决战小康助力,把笔端对准贫困群体,先后发表了“自主脱贫是最好的感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养蜂甜了贫困户”、“香菇撑起致富梦”、“一颗热心点燃全村信心”、“广水万名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等许多反映弱势群体自力自强脱贫奋斗的篇章。
《农村新报》坚持为农民代言,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调动农村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而鼓与呼,因此我们说此我们说《农村新报》的报道有品质。本着“汇八方信息,抒百姓情怀”,事事处处为农民说话,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办报宗旨,今年上半年,《农村新报》分别通过《荆楚扶贫》《法治乡村》《三农论坛》《水产宝典》《乡情民生》《农资天地》《楚天兵事》《畜牧宝典》《农村金融》《网络乡村》《教育》《打工与创业》《湖北农业生态保护》《荆楚三农亮点展示》等栏目,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卓有成效的深入报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报纸开辟的 《荆楚三农亮点展示》专版很有看头,每期的《三农亮点》展示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比如“荆楚沃野机声隆,丰收美景入画来”(农机篇),比如“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林业篇),比如“村美民富产业旺,乡村振兴谱新篇”(农业篇),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专版报道,生动地反映了近年来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蓬勃发展景象,展示了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北正在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美好远景,这些报道真是令人倍受鼓舞,催人奋进!
(新华社原副局级总经理)
照片是报纸的眼睛——我看《农村新报》的照片安排
◎王善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说眼睛能表达感情,甚至能表达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
照片是报纸的眼睛。当你看到报纸上的新闻照片时,就会联想到照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含意。新闻照片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具有纪实性、证实性等特点,犹如人的眼睛一样,其作用是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
湖北日报农村版《农村新报》在新闻照片的编排上有新意、有经验。
首先,一版的照片主题鲜明,色彩明快。2018年6月21日一版发的彩色照片“传承肉连响”,是利川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动作幅度大,表演很到位,不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6月2日一版发的“非遗”展演进乡村的照片,版面安排突出,构图新颖准确,表演生动,层次分明,动感强烈。宣恩县椒园村表演的“非遗”歌舞,是为振兴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载歌载舞,真实感、现场感俱佳。2018年5月31日一版发的“监利小龙虾节开幕”,说的是小小的龙虾,却推动了监利全县经济提速。监利作为 “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名不虚传。2018年5月26日一版发的“大柴湖花卉俏销北上广”。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仅是吃穿用了,还要陶冶情操,观光旅游,欣赏花卉,提高文化生活品味。大柴湖的花卉品种很多,紧跟新时代前进的步伐,销路广阔,大势必然。
其次,二版、三版的照片也很有特点。2018年6月7日二版“关爱留守老人屋场会”的照片就很生动,现场感强,不是座谈会,也不是报告会,更不是研讨会,而是农村的屋场会,真实体现出农村场景。主题也很好,是宣传扶贫政策,征集帮扶需求。2018年6月12日的第三版,发了5张彩色照片,是说全国农民报的总编辑们,到武汉市黄陂区采访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很有针对性和可读性。6月14日的一版、二版和七版,又集中发了全国农民报总编辑喜看荆楚三农亮点的新闻,图文并茂,真实生动,既有新闻性,又充分体现出报纸的公信力。2018年6月16日的四、五版又是两个整版,八张彩色照片,八条消息报道,全国农民报的总编辑们到我省采风的报道做得集中突出,很是到位。
第三,整张报纸的照片刊发数量也可观。5月26日、29日、31日和6月2日、5日这5天报纸,共发照片104张,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不能把照片看成是美化版面、填满空缺的边角余料。新闻照片配上简短文字,就是图片新闻。她的视觉冲击力强,读者看后印象深刻,会联想新闻发生的背景、新闻的内容、新闻的价值。可见,新闻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和她的作用,对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撼力。一看就很抢眼的照片可以发得更大一些,不只是两栏、三栏,甚至可以发通栏。照片的文字说明写作要精益求精,简炼、生动、形象。
《农村新报》的标题也很醒目。读者看过标题,就会大致得知这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与内核。2018年3月29日第一版头条的标题:“家乡正是阳春时”,黑体字,很醒目,很准确。文章说的是回村打工的新闻,主人翁说我们回村打工,和在外打工意义不一样。他希望在外创业、务工人员能回村来,一起为家乡建设出力,这就是在弘扬主旋律。新农村里确确实实需要这样的打工族,越多越好。
2018年3月31日的头版通栏标题——“流拍的荒山吐新蕊”,这个标题好。我看完这篇报道,生出一个想法。如果用“爱折腾”的张克志的话——“亏了算我的赚了大家分”作主题,可能会更好一点,第一,口语化,语言鲜明生动;第二,表明了张克志改造荒山的雄心和决心;第三,便于老百姓打消顾虑,跟着张克志一起“折腾”、一起干。
2018年4月2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召开,“柑橘院士”邓秀新获大奖200万元,第二天各大报纸都在一版头条通栏发布新闻,都把200万元写进了大标题。农村新报也在一版头条通栏发了消息,但200万元大奖好像没有写进标题。我觉得写进去会更好些。
在纸媒受到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农村新报》的同仁们迎接挑战,精心办报,广开思路,广开言路,报纸越办越有新意,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可读性,这是十难能可贵的。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六下团组,在内蒙古、广东、山东等团多次谈到脱贫攻坚。他提出两个关键——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脱贫攻坚要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惩不贷。这两个关键,一个结合,一个严惩,可以考虑作为农村新报办报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
(湖北日报原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