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侗族大歌的创新发展

2018-11-25龙昭宝龙耀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龙昭宝 龙耀宏

摘 要:1949年以来,侗族大歌从一种民间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创新发展,体现于三个方面:艺术展演在同声合唱的基础上新增混声合唱,在舞台上增加侗族生活场景;内容主题从赞颂、爱情、教化等方面发展至反映时事,吸收侗族经典叙事题材以深化内涵;传承传播从村寨传承发展至学校传播,从口耳相传发展至多途径、多媒介传播。这也表明,民族文化只有在形式、主题及传播方面不断創新方能获得发展。

关键词:侗族大歌;艺术展演;内容主题;传承传播;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127-05

侗族大歌是流传于侗族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一种民间合唱艺术,以其多声部的音乐特征著称于世,侗族称其为“嘎老”,汉译为“大歌”。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侗族大歌逐渐走进公共视野,尤其是1986年在法国巴黎一唱成名。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从早期的曲谱记录、文本整理到后来的音乐分析、内涵解读、保护传承,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成果也逐渐多样化。2009年9月,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侗族大歌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已被世界承认和接受。侗族大歌从一种民族民间艺术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除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学界的积极聚焦以及民间的长期坚持之外,60年来的创新发展也是关键。那么,1949年之后侗族大歌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侗族大歌下一步的传承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艺术展演创新

和其他歌类相比,侗族大歌最大的音乐特征在多声部合唱。在传统社会里,侗族大歌的展演习俗主要是村寨间的集体互访形式“月也”(汉译为“做客”)。“月也”活动多安排在秋收之后到来年正月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原因是秋收之后各村寨有足够的物资来举办大型的社交活动,人们也可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娱乐来调节单调的农事生活,同时为年轻人提供择偶的机会。因为暗含有择偶的目的,因此客、主寨的歌队出访与接待有着一定的讲究。“凡是村寨有歌队来访,对歌一定安排在鼓楼进行。若客方是女声歌队,主方由男声歌队去接待和对歌;若客方是男声歌队,主方则安排女声歌队去接待和对歌。若客方男、女歌队都来,那就由主方男声歌队与客方女声歌队在鼓楼对歌,而主方女声歌队则与客方男声歌队在鼓楼坪或其他场所对歌”[1]。男、女歌队的组建以及“月也”活动决定了侗族大歌同声歌唱的艺术表现,在对歌活动中,男、女歌队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多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还有双方之间的智力比拼,“曲多为贤”成了人们评价一支歌队的重要标准,“对唱‘干赛久(鼓楼对歌的主要唱腔),两个歌队争输赢,互不相让;听众主要欣赏歌词,对歌的输赢并不以歌队嗓音的好坏来定,而是以歌队掌握歌词的数量的多少来定。如果歌队掌握的歌词既多,嗓音又好,众人会称赞不绝;如果只有好的嗓音,而会唱的歌数目很少,必定是输家”[2]710。

20世纪50-60年代,侗族大歌进入音乐学家的视野,其艺术展演得到初步创新,而这源于舞台表演之需要。传统社会里侗族大歌为男女分声歌唱,这是民间男、女对歌活动的形态,当把这种合唱艺术搬上舞台时,同声歌唱则显得“气势不足”,这是1959年初黎平县成立侗族大歌合唱团后音乐艺术家们遇到的困难。创新总是来源于偶然发现。当时郑寒风在领排岩洞寨的一首女声大歌时,有意地增加人数,但仍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练唱次数的增加,一些男歌手也学会了岩洞寨女歌队合唱的那首歌,也跟着哼唱,这一情景被时任贵州省歌舞团团长兼侗族民间合唱团团长冀洲发现,他建议在女声同唱中加入男声。经实验,男女混声较之同声合唱效果更好,男女声部能够配合协调,整齐一致,于是男女混声合唱的舞台表演也就形成了,并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同。男女混声大歌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场面壮观、气势雄伟、音色浑厚,其意义在于使侗族大歌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是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和创新[3]69-7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频频亮相于国内外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侗族大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成为贵州对外展示“多彩”“醉美”形象的一个重要品牌,也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种生动诠释。为了增强大歌的艺术感染力,编导们开始将侗族的一些生活场景例如纺纱、刺绣之类搬上舞台,或者歌手在唱的时候增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尝试和西方音乐相融合。在一些大型的专题展演活动中,那些代表性的文化习俗也被搬上舞台,和大歌一道共同展现侗族的生活世界。例如,2014年7月4日至6日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侗歌声声·嘎老》原生态音乐会,首次系统地把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多声部音乐、单声部音乐在舞台上集中展现,对侗族民间乐器进行挖掘、改良并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新的突破,着重在侗族民间乐队的建制上有新的尝试,同时在歌曲的演唱处理上加大对比力度、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以象征“萨玛”的红伞为主线,通过歌师(传承人)串连起“传说”“传歌”“传情”“传习”四个单元,表现侗族“以歌叙史”“以歌育人”“以歌传情”“以歌养性”的文化内涵。

从同声歌唱到混声歌唱,再到侗族生活的集中展现,其艺术展演在艺术家的积极探索下不断得以创新,这些变化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也是大歌民间合唱艺术魅力展现的需要。

二、内容主题创新

侗族是一个稻作历史久远的民族。在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侗族大歌的内容主题涉及友谊、爱情、教化等方面,并在“月也”习俗中依次得以展现。一个村寨的村民集体到另外一个村寨去进行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一种联谊活动,对唱大歌也就成了两个群体的“文艺竞赛”。基于礼貌的目的,在鼓楼对歌时,主队先唱表示欢迎和赞美客队的歌,而客队也回应赞美主人及其村寨。此类赞颂的歌谣有着固定的衬词“嗷嗬顶”(Oil Hoic Jingh),对唱时不是一首还一首,而是一套(3首)还一套,歌词结构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构成一“囧”(jogc),若干“囧”组成一段或一首[2]1。随着对歌活动的深入,大歌的唱腔也转变成以唱腔歌头的衬词而得名的“干赛久”(Anl Saip Juh)。“干赛久”内容广泛,可分嘎高堂、大路歌、钻蓬歌、老人歌、分散歌等。“嘎高堂”即开堂歌,歌唱的内容主要表示结交朋友(即交待前来“为也”的目的),一些唱词暗含有自谦含义。“大路歌”表示对歌双方必唱的歌,好比大路,大家都要走,内容以爱情为主,或诉说受到冷淡,或婉言表达爱慕。“钻蓬歌”表示好比走完大路,再走上羊肠小道,女歌队自由择道,男歌队紧随其后,内容由爱情转到家庭伦理方面,女方抱怨不公,男方好言相劝。“老人歌”主要是鼓楼对歌过程中老年男歌队唱几首助兴,无论女歌队唱什么歌,老人们都可唱歌以还,至于主题不相符合也没关系,“老人歌”的内容或感叹光阴流逝,或劝说珍惜时间。“分散歌”是鼓楼对歌结束时唱的歌,男方表示以后希望和对方继续结交朋友,女方则表示挽留[2]13-709。在鼓楼对歌的过程中,为调动观众的情绪,男、女歌队会应要求插入一些展现声音优美的歌曲,内容以模仿虫鸣鸟叫为主,唱法上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因女歌队队员嗓子好,多由她们来表演[2]710。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