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运用益气健脾止汗法治疗肿瘤病气虚自汗证经验浅析
2018-11-25冯帅李妮雪杨品华刘明朱光海郭利华
冯帅 李妮雪 杨品华 刘明 朱光海 郭利华
摘要:自汗,在中医学上认为是由于元气虚弱,不能固摄机表所致。凡大病之后,元气大伤,阴阳失衡,腠理失调,导致遍身汗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并且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而肿瘤的存在及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又会加剧正气的亏虚,尤其在进行手术、放化疗后,毒副反应会大大损伤人体正气,患者易出现自汗的症状。导师郭利华教授从事肿瘤防治工作29年,运用“益气健脾止汗法”对治疗各个时期的肿瘤患者的气虚自汗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较好,现将其经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益气健脾止汗;肿瘤病;气虚自汗证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9-0039-03
导师郭利华,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云南省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张震学术继承人,29年来一直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主张“中医药治疗应贯穿于恶性肿瘤的每个阶段”,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尤其在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显著。导师在学术上“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运用前人之经典方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在前人的经典方中进行加减并加入自己的学术思想,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这2年里,导师以“益气健脾止汗法”治疗肿瘤的气虚自汗证,疗效较好,笔者就郭利华教授的临证经验作一总结,并附病案1则,以飨读者。
1 肿瘤之气虚自汗症的中医认识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证医案汇编》曰:“正虚则为岩。”《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活法机要》及《景岳全书》中都提到,身体强壮,正气充盛的人很少有肿瘤等疾患,而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失调的人就容易患上此类疾病,说明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运行失常,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人体正气的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又因为邪居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故在恶性肿瘤后期常见气血双亏之虚劳之象,说明肿瘤的形成又进一步加剧了正气的消耗,所以正虚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中医强调正气,主张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提出“养正积自消”,认为治疗肿瘤要以扶养正气为主,正气复盛,积症自除。近代中医继承了古代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意义,在肿瘤的正邪关系中,提出“正气”的重要性[1]。
此外,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引起肿瘤的发生,其中以脾胃的虚损为主。脾胃为中土,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只有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气血津液才能顺利分布全身,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和。脾胃的强弱对于元气的虚实来说,起着主宰性的作用。脾胃弱则元气虚,元气虚则疾病生。东汉张仲景主张扶正当健脾胃,李杲认为充养元气的根本是脾胃,脾胃的虚损定会使元气不足而发生各种疾病。“欲实元气,当调脾胃”,所以调理脾胃为治肿瘤之本[2]。脾胃虚弱是发生虚证的源头,固护脾胃,才能滋养气血,并且肿瘤日久,必伤脾胃,脾虚失健,气血生化无源,又湿浊停蓄,加重疾病。晚期的肿瘤患者,身体明显虚弱,必须强调机体的维护,以扶正为主,尤其要重视脾胃的调理,补气养血,以保“后天之本”,增强抗病能力[1]。而对于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患者,气血大伤,致使脾胃失调,也要受到扶正祛邪原则的指导,应用健脾中药益气养血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疗效[2~3]。
气能摄津,固摄津液,如若正气亏虚,则对津液的统摄作用相应减弱,则会出现津液外泄的现象,如出汗等,气虚患者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精神困倦,呼吸气短,或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自汗易感,活动后诸症加剧,形体消瘦,腹胀腹泻,纳差,食后胀甚,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等[4~5],其中患者以神疲乏力,自汗易感为主要症状,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6],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所以就诊时以此症状为主诉者居多。
因此,解决与改善肿瘤患者的气虚自汗症状,已成为提高生存质量,延缓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任务,也是肿瘤患者越来越迫切的诉求。
2 郭利华教授治疗肿瘤病气虚自汗证的诊疗特点
导师郭利华认为正气亏虚伴随着肿瘤的各个时期,尤其是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患者,所以在抗肿瘤的同时,要扶助正气,并且肿瘤患者多有脾胃的损伤,而脾胃又为气血的生化之源,所以补益气血的同时兼顾健脾胃,可以增强气血的生成及敛汗的功效。导师常用药物:以补益剂中的补气剂—四君子汤为主方: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护胃;加以党参、黄芪、黄精、当归、熟地黄、阿胶珠等以补气血健脾;薏苡仁、山药、炒白扁豆、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炒稻芽、炒麦芽、炒神曲、炒鸡内金等以健脾和胃;倒提壶、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表止汗;再加以抗肿瘤药物,如:南方红豆杉、重楼、白花蛇舌草、天龙、地龙、龙葵、石见穿、八月札等。诸法结合,相得益彰,共奏奇效。
3 病案举隅
周某,女,53岁,职员,2017年12月27日因“左乳癌术后6月,少气乏力伴自汗1月,加重1周”前来就诊,患者诉6月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黄豆大小硬结,遂于昆华医院行双乳MRI,结果示:(1)左乳外上象限(乳头上方约3.6cm平面)距外侧皮肤约1.0cm、距胸壁约0.3cm处低信号小信号小结节影,恶性不能除外,BI-RADS 4类,建议组织学检查;(2)双侧乳腺小叶增生,BI-RADS 2类。乳腺彩超示:(1)左乳外上象限实性结节(0.64 cm×0.34cm),性质待查,(BI-RADS 4a级)(建议取材活检));(2)双乳乳腺增生、双乳多条导管显示像;(3)双侧腋窝多个淋巴结可见,血供不丰富。双乳钼靶示:双乳未见异常X线征象。BI-RADS:(1)建议定期复查(1~2年)。后于2017年6月29日在昆华医院行“左乳腺保乳根治术+左侧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检示:(左乳包块选旋切物)免疫组化结果支持浸润性癌,I-II级。ER(90%+,强),PR(80%+,中等-强),HER-2(l+),Ki-67(+,约8%),P120(+),Ecad(+),P63(部分±),Calponin(-),CD10(-),CK5/6(-)。出院后又于云南省肿瘤医院住院共行33次放疗,放疗方案为DT50 gy/25F,瘤床局部加量DT16 gy/8F。末次放疗时间为2017年9月16日,未行化疗。目前口服阿那曲唑 1# qd。1月前患者因劳累出现少气乏力,精神困倦,呼吸气短,自汗,活动后加剧,未予特殊处理。1周前上诉症状无明显诱因加重,遂来本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神疲倦怠,少气乏力,呼吸气短,偶感心慌胸闷,面色淡白,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汗出加剧,形体消瘦,腹胀腹泻,纳差,食后胀甚,无惡心呕吐,眠尚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舌下静脉迂曲。查体:T:36.4℃,P:82次/min,R:19次/min,Bp:98/57 mmHg。神情倦怠,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少华,形体适中,扶入诊室,对答切题,慢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无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睑稍浮肿,对光反射灵敏。乳突无压痛。口唇苍白,牙龈无红肿,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左侧胸壁可见3 cm手术疤痕,愈合良好,无压痛。双侧呼吸动度正常,双侧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呼吸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叩诊呈清音,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腹股沟淋巴结、甲状腺、乳腺超声:左乳片状低回声区(左侧乳腺3点钟方向距乳头2.7 cm 见范围约2.7 cm×0.9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cdfi:内部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双侧乳腺轻度增生像改变。双侧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颌下腺,腮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声像。腹部、泌尿系、妇科超声:左肾结石(左肾下盏区见长径约0.5 cm强回声,后伴声影),子宫萎缩声像,子宫肌瘤( 5.4 cm×4.5 cm低回声,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肝胆胰脾右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目前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像。中医诊断:(1)乳积;(2)汗证。西医诊断:(1)左乳外上象限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放疗后,内分泌治疗中(pT1NOMO,I期);(2)双乳乳腺增生。导师郭利华教授认为证属气血双亏,脾胃虚弱,气虚自汗证。治以滋补气血,健脾和胃,固表止汗。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太子参30 g,炒白术20 g,茯苓15 g,生苡仁40 g,党参20 g,黄芪40 g,炙黄精20 g,当归15 g,熟地黄20 g,山药20 g,南方红豆杉9 g(先煎),重楼15 g,白花蛇舌草15 g,天龙2包,地龙2包,龙葵2包,石见穿2包,八月札2包、倒提壶15 g,浮小麦30 g,糯稻根30 g,法半夏15 g,陈皮15 g,木香10 g,砂仁10 g,炒稻芽30 g,炒麦芽30 g,炒神曲20 g,炒鸡内金15 g,炙甘草10 g,4剂,600 mL温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2日/剂(南方红豆杉先煎1小时,配方颗粒冲入汤中)。饭后温服,嘱患者禁烟酒,忌辛辣、烟熏、生冷之品,清淡饮食。
患者于2018年1月3日二诊,诉少气乏力,呼吸气短较前好转,心慌胸闷,头晕目眩较前改善,自汗减轻,纳眠尚可,二便调。依原方减炒稻芽、炒麦芽,4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于2018年1月10日三诊,诉神疲少气乏力明显改善,无心慌胸闷、头晕目眩,自汗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依二诊方减党参、糯稻根,4剂,煎服法同前,巩固疗效。后随访告知,上诉诸症状明显减轻,恢复较好。
按:四君子汤,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补益方中重要的经典补气方,具有补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导师郭利华教授针对肿瘤病气虚自汗证对其进行加减化裁,增强其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固表止汗的作用。方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太子参、党参、黄芪、炙黄精、当归、熟地黄补益气血为君药,炒白术、茯苓、生苡仁、山药、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炒稻芽、炒麦芽、炒神曲、炒鸡内金、倒提壶、浮小麦、糯稻根健脾和胃止汗为臣药,以南方红豆杉、重楼、白花蛇舌草、天龙、地龙、龙葵、石见穿、八月札抗肿瘤药物为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相合,共奏益气健脾和胃止汗之功效,疗效较好。
4 讨论
肿瘤气虚自汗证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以正气亏虚为主因。肿瘤本身不仅会耗伤气血,更会影响脾胃,所以
肿瘤患者常见有脾胃功能的失调。而脾胃的损伤又增加了气血的不足,尤其是手术及放化疗后,大大的消耗气血,加剧脾胃的损伤,则气血更加生化无源。而气血的亏虚,会直接影响津液的固摄,出现大量汗出的现象。所以郭利华教授以“益气健脾止汗法”为治则,以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固表止汗,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肿瘤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周岱翰.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52.
[2]郭利华,李艺,李斯文.精准辨证·分期治癌—李斯文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驗撷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4-63.
[3]韩钦芮,符秀琼,禹志领,等.肿瘤微环境的脾虚本质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4):292-294+298.
[4]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0-174.
[5]蒋燕.自汗、盗汗辨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9):5-6.
[6]易成,谭杰明,蒋明,等.肿瘤患者自汗症的中药治疗[J].华西药学杂志,2003,(5):399-400.
(收稿日期: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