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11-24崔燕
崔燕
摘要:本文在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础上,阐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紧抓发展机遇、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学术特色、增强教学实效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对重大时代课题给予明确回答,在理论上拓展了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了新部署,凸显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正确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时代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从五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作出了准确定位,深刻阐释了新时代的“新”之所在,明确回答了这个新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代中应该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任务、经历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宏伟目标等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崭新时代方位。
这一历史方位的确认,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时代潮头,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迈向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任务,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总任务、总目标以及总布局的重大理论概括,必将指引着中国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胜利前进。
这一历史方位的确认,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百年积弱叹华夏,面对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局面,许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尝试过各种主义和思潮,无论是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主张最终都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更无法指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枪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始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渐走出困境、建立起新中国。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史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源不断地进发出蓬勃动力,“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这样的质疑已经销声匿迹,全世界都在侧耳倾听来自中国奏响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这一历史方位的确认,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展了新路径,蕴含着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經过长期艰苦探索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成功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条道路不仅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也能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参照;这条道路越走越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彰显,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开创一条不同于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发展模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期待分享和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判断,即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不仅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本依据,蕴含着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要求。
首先,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我国在巩固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报告也指出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具体表现为,在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培育全民守法意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意识形态斗争出现新情况,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阵地,担负起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头脑;不仅要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更要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资源,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落到实处;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到全面发展、综合建设的新阶段,主动同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高标准要求对标;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中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核心任务与多元功能职能的关系,等等。
其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旗帜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秉承立德树人根本理念,保持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带头剖析重大意识形态问题,带头把好区域文化阵地导向;提高甄别政治原则与学术观点的能力,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最后,通过人才战略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奋斗和创造,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既要坚持抓住现有理论人才,又能吸聚广大优秀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抓好现有教师队伍,又要抓好后续队伍建设,让青年学者、青年学生真正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既要重点培养一级学科人才,又要注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人才,关照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群;既要坚持多元化培养,又要始终保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既要坚持自主发展,又要将外来引进与内生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出信仰坚定、态度坚决、业务精湛,既能着眼中国实际,又具备解决中国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理论人才与教育教学人才为发展目标。
当然,我们在高度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特别是在已经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发展攻坚期、改革深水区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理想信念动摇的情况仍旧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如果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崭新论述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那么能够实事求是地承认“两个没有变”则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没有变;作为把握高校政治方向的主体单位没有变;作为引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力军没有变。只有以求真务实、踏实奋斗的精神状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才能找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方向、明晰建设思路。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思路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新的着力点;就必须在把握机遇、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增强实效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紧抓时代机遇。新时代所蕴含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助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拥抱新时代,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善于抓住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院的经常性工作和发展思维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所指明的方向上来。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学科点为基础,以标准化马院建设为方向,全面落实目标管理制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实力;针对区域社会经济,以及中国当代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产出一批解决实际问题、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增强与其他学科和学术领域平等对话的能力。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人才是学院发展的基础,学院要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学院建设首要工作和根本支点,以开放的胸怀、视野、格局来做好人才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外引、内培相结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承担着覆盖全校本专科和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日常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大部分省属院校在办公条件、人员配置也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推行中班教学等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应该认真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夯实学院建设基础,创新改革与发展路径。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快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在扩大专任教师规模的同时,严守质量红线,建立一支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优秀人才接洽沟通,并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专家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锻造出一只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研究水平精湛、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高水平队伍。
三是,突出办学特色。全国范围内,已有300余所高校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推动学科学院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把握机遇,趁势而上,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术特色。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在把握中国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理论思维与社会现实需求的高度契合,将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实践育人依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抢抓发展机遇,凸显自身在探索实践培养环节的优势与特色;以稳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任务,组织和领导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校与企业间的协作合力,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行业范围。
四是,增强教学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效果是牵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牛鼻子”和重要评价标准。具体来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与形式能够主动适应大学生自身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补齐高校思想政治课在针对性和表现力等方面的短板;坚持以协同育人策略,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结合,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目标;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引领学术研究,進一步提高对开放性问题、竞争性问题的关注度。此外,还应该召集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集中时间编写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材,真切地让十九大报告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奋斗,是科学思想指引、宏伟蓝图引领的历程。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一幅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的运筹帷幄,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指引和激励着全体同仁的砥砺前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的一年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高端理论工作者聚集的人才洼地,以及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学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