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扣动了手指
2018-11-24蒋骁飞
蒋骁飞
德国曾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杀案,一名议员在街头枪杀了另一名政见相左的议员。
马尔斯和莱顿都是下萨克森州的议员,一天下班途中,他们在一条步行街的入口处相遇。两人为州政府最近出台的一项福利政策辩论起来,后来,辩论逐渐变为争吵。一个骂道:“你这个混蛋!”另一个回击:“你是无可救药的蠢货!”最后,两人在言语的刺激下扭打成一团。旁人赶紧将两人分开,莱顿边走边喊:“懦夫!孬种!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斯立即拔枪冲过去,朝着莱顿连开四枪,莱顿倒在了血泊中……7个月后,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斯做出了服刑30年的判决。
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坐了牢,原因是不同的政见,罪魁祸首是失控的愤怒情绪,实在令人唏嘘。
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曾于1978年做了一个有关“侵犯”的实验。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者,然后又安排了一个机会,让被试者泄愤——对激怒自己的人实施电击(安全低压)。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看到桌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另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结果显示,愤怒的被试者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电击。这意味着手枪增强了人的侵犯行为。后来,心理学家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性的“武器”有关,这“武器”可以是实体的,比如刀具、枪械、拳击手套等,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挑衅、讥讽、冷漠等。“武器”恰恰给正处于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伯克威茨所说:“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此时,与其说是手指扣动了扳机,不如说是扳机扣动了手指。”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因为见解不同而引发争论,也会因为利益分配而产生分歧。武器效应提醒我们,面对极度愤怒的人,不要在言行上针锋相对,这也许是诱发对方发动侵犯行为的“武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与愤怒者交流的最好方式是,先安抚他的情绪,让其平静下来,再慢慢与其耐心交流。道理人人都懂,可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善制人者不怒。面对矛盾和纷争,善于征服别人的人首先是征服自己怒火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平静地应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怒火灼痛别人,也不会烧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