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种不同措施对楠竹低产林发笋量与成竹量的影响

2018-11-24蒲洪菊石立昌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0期

蒲洪菊 石立昌

摘要 采用5种不同措施对楠竹低产林进行提质改造研究。结果表明,全垦+施肥措施处理的发笋量、成竹量均最高;全垦及劈山+伐桩施肥措施处理下发笋量与成竹量处于中间值,劈山及劈山+伐桩促腐+伐桩施肥措施处理的发笋量与成竹量均低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综合分析,以全垦+施肥措施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楠竹;低产林改造;发笋量;成竹量;成竹率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152-01

Effect of Five Improvement Measures on Bamboo Shoots and Bamboo Quantity in the Low Yield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PU Hong-ju 1 SHI Li-chang 2

(1 The World Bank Loan Forestry Project Office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Kaili Guizhou 556000; 2 The State-owned Bamboo Forest Farm in Liping County)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ow yield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low yield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by different improvement measures had been done.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mboo shoots and bamboo quantity were the best by forking over the soil +fertilizing.The amounts of shoot and bamboo were in the middle value by forking over the soil and by cuting through hills+fertilization in the stump.The bamboo shoots and bamboo quantity were just better than that the CK by cuting through hills+fertilization in the stump+promoting compost.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e best improvement measures is forking over the soil+ fertilizing.

Key words Phyllostachys pubescens;transformation of low yield forest;bamboo shoot;bamboo quantity;bamboo rate

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又名毛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刚竹属植物。楠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楠竹竹笋不仅可以食用、药用,并且由于竹材光滑坚硬、纹理顺直、弹性和可塑性好,还能加工成各种器物[1]。楠竹在贵州省黔东南广泛分布,现有楠竹面积近2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黎平、锦屏、从江3个县。近年来,黔东南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对竹产业的支持力度,楠竹产业发展势态日趋良好。但由于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等原因,还存在部分楠竹低产低效林。本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楠竹低产林进行改造,选择发笋量、成竹量和成竹率为测定指标,探索适宜的楠竹低产林抚育改造措施,为楠竹林提质培优、进一步促进楠竹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国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工区,试验区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土壤为黄红壤,土层平均厚度为100 cm,平均坡度在16~18°之间,平均海拔820 m,林分为楠竹纯林,分布均匀,平均立竹度1 875株/hm2,林分平均高12 m,竹龄结构Ⅰ、Ⅱ、Ⅲ、Ⅳ度竹比例约为2∶3∶3∶2。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2017年进行,2016年采取不同措施对试验区进行抚育改造,2017年进行指标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全垦,即在劈山后,于8月进行深垦;处理B:全垦+施肥,即全面翻垦后,沿水平方向开沟施肥,沟宽15 cm、深20 cm,沟距3 m,施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90 kg/hm2;处理C:劈山,即7月进行杂灌砍除;处理D:劈山+伐桩施肥,即劈山后,沿水平方向开沟施肥,沟宽15 cm、深20 cm,沟距3 m,施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90 kg/hm2;处理E:劈山+伐桩促腐+伐桩施肥,砍伐后立即进行,促腐采用在楠竹伐桩中打通竹节后施入草甘膦加食盐的方法,并同时施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90 kg/hm2;以不作任何处理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样地共计3.33 hm2,采取方形小区,方形小区面积为400 m2(20 m×20 m)。除对照(CK)外,各处理的留笋养竹(笋留量、母竹留养量)、立竹度和竹龄结构调整等措施均一致。

1.3 指标测定

2017年5月,观测记录发笋量、成竹量。

1.4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处理。成竹率(%)=成竹量/发笋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发笋量的影响

如表1、图1所示,处理B发笋量最高,分别较处理A、C、D、E、CK增加3.28%、57.50%、8.62%、75.00%、23.53%。处理 A 发笋量居第2位,处理D发笋量居第3位,CK居第

4 位,CK发笋量分别较处理C、E高27.50%、41.67%,处理 C发笋量第5位,处理E发笋量最低。

2.2 对成竹量的影响

如表1、图1所示,处理B成竹量最高,分别较处理A、C、D、E、CK高8.11%、73.91%、25.00%、66.67%、37.93%。处理A成竹量居第2位,处理D成竹量居第3位,CK成竹量居第4位,CK分别较处理C、E高26.09%、20.83%,处理E成竹量居第5位,处理C成竹量最低。

2.3 对成竹率的影响

如表1、图1所示,处理E成竹率最高,分别较处理A、B、C、D、CK高9.84%、6.35%、15.52%、21.82%、17.54%,处理B成竹率居第2位,处理A成竹率居第3位,处理C成竹率居第4位,CK成竹率居第5位,处理D成竹率最低。

经方差分析,不同措施对发笋量、成竹量影响显著,但对成竹率影响不显著(P=0.05)。处理B的发笋量、成竹量均为最高值、成竹率居第2位,处理A的发笋量与成竹量均高于CK,但低于处理B;处理C、E的发笋量与成竹量均低于CK,处理D的均高于CK。综合分析,以处理B的改造效果最好,处理C、E的效果最差。

3 结论与讨论

楠竹是贵州省竹类中资源最丰富、材质最好、分布最广、用途多样、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2]。楠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因立地贫瘠、荒芜、过度采伐等原因而形成低产低效林,一般通过砍除杂灌、垦复深翻、科学施肥、疏笋育竹、合理采挖等措施进行改造[3],本研究采取的措施也与这些改造措施基本一致。

楠竹的生长方式有别于一般树种,它是通过地下的竹鞭生长发育形成竹笋,竹笋壁质化再形成竹林。由此可知,楠竹的地下竹鞭生长情况对发笋量、成竹量有直接影响,因而楠竹对土壤要求较高,以土层深厚疏松、并适时施肥效果较好[4-6]。此次研究中的全恳+施肥措施就是通过深翻垦复和施肥,使土壤疏松且具有良好透气性,并通过施肥提供一定养分,为地下竹鞭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了楠竹的发笋和成竹。因此,在全垦+施肥措施下,发笋量和成竹量最高。

劈山是楠竹低产林常用改造措施之一,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劈山和劈山+伐桩促腐+伐桩施肥处理下,发笋量与成竹量均低于对照处理,但劈山+施肥处理下,发笋量与成竹量又高于对照处理。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在劈山和劈山+伐桩促腐+伐桩施肥处理的过程中造成了林地板结和促腐导致养分过量等原因造成的[7-8]。根据研究结果,在黔东南州内建议不采用劈山和劈山+伐桩促腐+伐桩施肥的措施进行楠竹低产林改造。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的林业大州,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地方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楠竹产业。而黔东南属于贵州山区,山多地少,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在楠竹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资金缺乏就是其中首要的困难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黔东南地区发展楠竹产业的资金主要靠国家补助,而除去这些补助外,林农后期基本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经营管理,长期放任不管,势必造成林地板结,不利于地下竹鞭生長,最终导致竹林低产低效。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低产低效楠竹林进行改造,同时加强楠竹基地的后期经营管理,才能促进楠竹产业高效发展。结合本次研究,在5种不同措施中,以全垦+施肥措施的改造效果最好,建议在黔东南进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林业部林业区划办公室,林业部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毛竹区划协作组.中国毛竹生态经济区划与发展战略研究[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吴炳生.竹子栽培利用与生态旅游[M].1版.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3] 李继雄.楠竹低产林的成因及改造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01(3):43-44.

[4] 聂勇.楠竹实生苗新法造林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6(3):80-81.

[5] 李建华,杨楚藩.垦覆与专用肥对楠竹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0(4):47-48.

[6] 温立平,向绍杰.施肥对楠竹林发笋的影响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2,33(4):72-75.

[7] 全新,刘永浩,邓以东,等.楠竹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12):6-8.

[8] 全新.实生楠竹林培育技术研究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2006(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