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流江流域文献搜集、整理、制作与利用之浅见

2018-11-24玉林市图书馆庞晓春

办公室业务 2018年21期
关键词:音像玉林市流域

文/玉林市图书馆 庞晓春

南流江流域文化属区域文化,它源远流长,独居特色,从不中断,传承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南流江流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整个流域创造和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地方文献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内容。公共图书馆工作者都有个共识:地方文献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适用性;同时,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有着重要的咨询和决策作用。因而,应该紧紧抓住南流江流域文化特色,搜集、整理、拓展该区域的地方文献,把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一流的、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

一、南流江流域文化源远流长,是地方文献的宝藏

(一)南流江概况。南流江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的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南流江源出大容山,流经北流市、玉林市玉州区、玉林市福绵区、博白县、钦州市浦北县、北海市合浦县6县(市)区,于合浦县注入北部湾的廉州湾,干流全长287公里。南流江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14条,丰沛的水资源灌溉着全流域近万平方公里。

(二)人口聚居多元性。先秦时,该地区居住着越族(壮族祖先)的骆越部落,他们与中原地区的汉族有着友善友好的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自秦始皇统一岭南,推行郡县制,南流江流域属象郡地。随着汉族人口陆续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入迁,原住民已几乎汉化。如目前的客家大县博白县有140万人口,地佬、新民(客家)差不多各占一半,且地佬在明清时不断往南搬迁发展,又变成了“客家”人,从他们的语言及民俗习惯和“回北”祭扫祖先墓可见人口迁徙的变化。正因为南流江流域中的原住民、移民、新移民的共处、融合,造就了南流江流域多元且包容性、勤劳勇敢开拓创新性的特色文化。

(三)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奔腾不息的南流江冲刷出玉林平原、博白平原和合浦冲积平原,在农耕时代,水资源和耕地是人们赖与生存和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单就玉林平原、博白平原来说,是南流江使玉林市成为著名的“岭南粮都”“铜鼓之都”“岭南瓷都”“岭南药都”“岭南布都”、“世界裤都”。

(四)自然景观和历史圣迹众多。南流江水与两岸的青山构成了该流域众多天然绝美的风景,也留下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仅博白县沿江百里就有“白州八景”,自上游至下游是:灵谭铜鼓、双角横岚、幽洞石钟、将室朝烟、九岐叠翠、蟠龙春雨、宴石仙桥、云飞圣迹。再算上人文景观,如云天文化城、寒山寺等,那就更多了!

(五)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南流江养育了两岸世代子民,也哺育成长许许多多的俊杰英才。古代有晋朝的绿珠女、唐朝的庞孝泰;现代有广西第一任书记朱锡昂、语言大师王力。更多的见于地方文献所载,如《玉林儿女风采》《奔腾的南流江》《岭南都会、乡贸风采》《博白文化大观》以及各姓氏族谱。滔滔的江水写下了南流江流域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地方文化瑰宝,留下了丰富的地方文献宝藏,有待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者以及有心的社会人士去挖掘、收集、整理、开发,让它们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二、南流江流域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意见

我们知道,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化信息,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依据,地域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地方文化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环境中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竞争环境中获胜的区域,经济社会得以加速发展,势必促进地方文化的飞跃,因而地方文献库藏更加丰富。由上文可见,南流江流域的地方文献宝库是如此的丰富,该如何去发掘、搜索、整理呢?笔者认为:

(一)加大搜集地方文献的力度。玉林市图书馆和县级图书馆近年来注重了的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并且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在的玉林市图书馆共收集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景观、宗教、族谱、民族、名人等方面内容的文字载体的地方文献共计6000多册。玉林市共有6个公共图书馆设立有地方文献阅览室,负责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维护、借阅工作的专业人员。仅从数字上看,地方文献的发掘、收集数量远远不够理想,对收集上来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利用工作还须加大力度。

(二)科学编制地方文献书目。1.收集上来的各类地方文献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必须分门别类编排书目,以利借阅。2.对收集上来的地方文献去伪存真。这需要花一番功夫,对作品仔细鉴赏,辨别真假。3.对收集上来的地方文献去粗取精。指的是相同别类,内容基本相同的作品,因时代不同或作者水平不同,其质量不同,则择其较优的馆藏。4.特别要注意的是剔除糟粕、存其精华。

(三)有计划地整理、汇编、结集,提高文字地方文献的价值。对收集上来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应该引起各级图书馆领导的重视。经整理汇编后的地方文献利用价值过高。如,收集到不少记载各县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胜等,加以整理、汇编成本地区旅游线路图,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是件功德事。而且,整理汇编的作品,成为本馆制作的独具特色的藏品。要做好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领导重视、政府支持、部门配合。二是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三是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增加人力。

(四)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通过建设地方数据库,把地方文献全面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管理水平与质量,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玉林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有选题有规划地将玉林市地方图书、地方文艺和地方政府公开信息等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玉林地方文献数据库。目前,玉林市图书馆共有地方文献数据库4个(书目数据库1个,全文数据库2个,媒体数据库1个),数据库具体内容分别为: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玉林市地方文艺数据库、玉林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全文)、玉林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其中地方文献数据库(全文)、玉林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在评估期内建成,地方文献数据库容量为5.83TB。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每季度进行更新。

三、制作南流江流域音像地方文献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音像资料在地方文献中的地位。我们知道,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探讨问题、传授知识,主要有三条途径:形体动作、语言表达、文字传播。文字传播由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们特别喜欢的手段。因此,文字记录的地方文献几乎占据了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空间。我们应该知道,文字记录的地方文献也有它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形象、直观、生动、鲜活。所以,应该重视音像资料在地方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音像资料记录下来的本地人和事看作重要文献,列入地方文献入藏范围。

(二)制作音像地方文献是时代的需要。一说把音像资料列入地方文献入藏范围,可能有人会认为,只要把个别单位、部门录制的和电视台播放的音像资料收集入藏就可以了,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进入数字化、手机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传统方式阅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公布: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阅读媒介多样化,如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我们的地方文献要寻找读者,要阅读推广,音像资料的作品无疑是较受青睐的。自制音像资料的地方文献势在必行。

(三)自制南流江流域音像地方文献的措施。南流江流域范围广,文化积淀深厚,经济社会发达,历史传承丰富,为制作音像地方文献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制作一部或多部南流江江流域音像地方文献,有质量的、有特色的音像地方文献,如同央视播放的《一带一路》和《舌尖上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形式的音像地方文献,应该成为图书馆人和全体玉林人的智慧结晶。1.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宣传部门牵头,图书馆、广电、文联等部门联动。2.全盘规划,统筹协作,拿出有分量的文字剧本。剧本从南流江源出大容山,按流经行政区域分部写,每部可分为若干集,每集计划时长15—20分钟,把各区域中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通过音像形式记录下来。各地应有各地的侧重点,如玉林市政建市及文物古迹、云天文化城、火车站等,福绵的裤都,博白的桂圆、编织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应重点推介,地方达人应精选典型。3.发挥自制音像地方文献的作用。自制的南流江流域音像地方文献不仅要成为玉林市各级图书馆的镇馆馆藏品,更要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它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

四、总结

曾经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南流,有多少特产顺江入海出洋到东南亚——带回家;有多少仁人志士随物流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落业发展。我们的音像作品通过电视、网络传媒,传到他们的身边,以解老一辈华侨的思乡之愁;为新一代华裔寻根问祖,并回乡投资发展提供线索;为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们指引旅游胜地的新目标!

猜你喜欢

音像玉林市流域
墨韵书香
绘颜绘色
玉林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TSH切值在GSP分析仪上的设定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区域联动护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
音像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