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模式探究
2018-11-2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姜丽岩
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姜丽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均建设了新校区或进行了多校合并,实行多校区办学,作为教学及科研主要信息支撑的图书馆势必要在各个校区设馆,以更好地服务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这为图书馆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是众多多校区办学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多校区图书流通管理的难点
(一)管理模式选择问题。多校区办学高校图书馆的具体运行模式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单馆模式、并列馆模式、总分馆模式、独立馆模式四种。这些管理运行模式各有千秋,在不同的运用场景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因高校在分校区办学模式下,各个分校的内外环境、学生需求、办学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异,采用任何一种模式均无法彻底解决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图书高效流通和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问题。为此,基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现状,结合各个校区的特色而选择最佳的图书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多校区办学势必使得图书馆各种资源相对分散,为资源管理和充分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其一,图书馆藏资源合理利用问题。高校在扩张并建立分校之后,原本统一管理的图书馆藏资源必然要分布到各个分校之中,而各分校师生情况不一,文献阅读需求存在差异但亦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如何在原有的图书管理模式下最大限度满足所有校区师生的需求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难题。其二,不同校区读者文献需求差异大。因校区设置上的差异,师生对于图书文献的需求之间不仅相同,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科类专业之间的差异极大,但不同学科之间因存在相同选修课以及学生相同兴趣类的图书需求,导致在图书馆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图书差异大、馆藏分布分散、师生需求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如何科学分布图书资源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其三,图书管理人员的合理利用。
(三)读者高质量服务问题。当前,无论采用什么运行管理模式,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大都提供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借阅者可以在某一个校区办理图书借阅后在任何一个校区办理偿还手续,避免了借阅者在不同校区之间来回奔波之苦,极大地提高了借阅者的借阅效率。但这种便利服务极易导致新的问题,例如某个校区图书馆的还书量与借书量暴增,这显著地增加了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强度工作环境下难以保障读者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解决多校区图书流通管理难题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图书流通率。图书流通率直接反映了图书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也体现了一个图书馆工作效率高低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好坏。在多校区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图书分布、各校区藏书品种、复本数量以及校区专业划分等。在图书经费总额相等的前提下,所收藏的文献种类与复本数量的矛盾凸显得更加明显。一方面,如果复本量多超出了以往学生借阅的频率,则会导致超出的复本量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管理员的维护工作而且增加了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图书馆复本量过少,难以对所有校区图书馆进行覆盖,也即无法满足广大学子们的借阅要求,导致拒借率飙升。为此,高校图书管理者应当建立图书调查统计分析管理制度,定期安排专员对各校区进行调研,以充分了解各校区学生对于图书的大致需求,按照图书具体需求调配图书在各个校区的分配,同时还要加大图书采购量,确保各校区图书借阅以及各校区图书流通量的提高。另外,还要丰富电子图书资源,以丰富图书借阅方式。
(二)通过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校区图书流通实现通借通还已不再是技术难题,但需要建立针对性且完善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多校区高校要综合分析图书馆的具体分布情况,有效提升图书馆硬件与软件环境条件,为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高质量地保障各校区师生图书查阅、借阅、偿还需求;另一方面,对于不同校区的图书制定转运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对图书馆藏书做到补充完整,便于学生借阅。
(三)通过强化培训提升馆员的服务质量。图书文献的价值在于让更多读者阅读,才能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就起到了桥梁作用,其是图书借阅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为此图书管理人员要提升认知:首先,强化图书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图书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图书馆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读者服务、坚实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因此,图书管理人员首先要有“管理的是图书,服务的是借阅者”意识,坚定地树立一切工作均为了方便借阅者的思想,通过高质有效的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为借阅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次,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统计并分析各类馆藏图书的实际借阅频率及分布规律,进一步关注和发掘各校区、学科读者的借阅需求和图书文献的配置相关性、合理性,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加强不同校区图书文献调配的科学性。第三,要熟悉业务,掌握图书文献的内容以及熟练查阅文献的能力,以便能迅速解决读者在查询、借阅、归还图书文献过程中所产生的不便,高效地为读者进行解惑答疑,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及文献资料的流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