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匠人”
——记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兼安质部、风险监测部部长张瑜

2018-11-24张玲罗萍

劳动保护 2018年9期
关键词:张瑜匠人轨道交通

文·图/本刊记者 张玲 罗萍

张瑜是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匠人”,14年来一直践行“身体力行、勤勉学习、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更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推进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坚持14年干安全。2000年,他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到今天,虽然期间岗位有变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安全老本行”,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兼安质部部长、风险监测部部长。

是什么让这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留在了这样“费力不讨好”的岗位上,又凭借着哪些成绩,让他走上今天的管理岗位,并先后斩获北京市住建委年度“安全先进个人”2次、“北京市政府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走进了张瑜所在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亲身感受他的“安全日常”。

2000年,对于张瑜来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他将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毕业。那一年,能否留在北京成为身边多数来京求学同学共同的梦想。张瑜本打算一毕业就回安徽老家,却因综合成绩优秀获得宝贵的“留京指标”,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身先士卒管安全

留京后,张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轨道交通建设做地下工程专职安全员。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被带到了地铁10号线1期工程的项目现场。综合素质十分优秀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肚子里那点儿安全墨水,就好像空中楼阁,与建设现场的情况相去甚远。从那时起,张瑜就对自己说:“如果不从一线干起,自己啥也不是。”

从此,张瑜一有机会就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老专家请教,查资料、做笔记,直到把所在项目的风险点一一摸排清楚,找到风险控制的妙方良策,才肯罢休。在建设现场干活,他也总是身体力行,冲在最前面,从没怨言。

几年后,张瑜成为质量安全部负责人。刚开始,许多年龄比他长、工作年限比他久的同事不服管。他不气不馁,总爱和工人们一起吃食堂,利用吃饭时间虚心向老同志们请教学习、听取意见、交流工作经验。时间长了,他也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虽然成为了“领导”,张瑜仍不改其身体力行、勇于担当的行事风格,手机24小时不离身,365天不关机。不管哪里出现了问题,他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并进行处置。

2016年,地铁某暗挖区间作业面由于地层突变,掌子面发生涌水事件,张瑜不顾危险爬到涌水点下方,认真观察涌水情况和地层状况,在发现施工单位抢险指挥不到位、工人有顾虑的情况下,他果断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参与抢险,在他的有效指挥下,险情及时得到控制。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瑜露出腼腆朴实的笑容,他说:“我当时看到水大量涌进,已经没到人腰部。我得赶快弄清楚原因,就大脑一片空白直接爬上去了。现在想想,的确有点儿冲动。上去后,我发现有水从一个大通道往里灌,土层不断往下掉,再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上面的路坍塌。施工单位经验不足,他们采取从上堵的方式,与我认为的从下堵正好相反。现场工人根本不听我的,我又赶快和项目负责人沟通,自己带头在前,才最终带领工人们完成了抢险任务。”

就是这样的张瑜,每天工作12小时,伴着月光回家是常态;在一线参与作业,从不叫苦叫累;学习知识不耻下问、勤勉攻读,经过14年的打磨,终成一位理论与实践“双丰富”的安全人。

有理有据谋安全

当前,随着北京城市建设不断提速,轨道交通建设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益复杂严峻的轨道交通建设安全形势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张瑜所在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的施工项目,虽然在媒体上有过一些报道,但当记者进入到施工现场之时,还是被其艰难震撼。

张瑜说:“我负责的3条线路面临着工期紧、难度大、地质情况复杂的挑战。其中12号线占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特级风险源的50%。这些风险主要涉及穿桥、穿河、穿铁路。整条线路共穿21座车站,其中15座是暗挖车站,含15个换乘车站,换乘车站难度在于已完工的轨道线路没有给后来者预留位置,需在原有基础上全部重新规划建设,既不能影响现有的运行线路安全,又要避开三环周围地下复杂的管线。更为棘手的是,北京地下管线现存资料和实际埋的管线位置对不上,给施工作业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而同期建设的3号线一期工程也面临暗挖车站多、穿越多、降水难度大等难题,更将挑战升级。”

张瑜说,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他“跨专业管闲事”,主动与各施工单位对接沟通,为迁改、占地等前期工作出谋划策,希望为工程建设多增加一天合理工期,为安全控制增添一分保障。

“在管理这些建设项目时,我不喜欢坐在会议室听报告,就怕不能及时掌握现场的真实信息,喜欢搞突然袭击,不通知就直接进现场,检查完才告诉管理人员。”张瑜笑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第一手信息最直观。”

安全工作仅靠人工盯防,费时费力且效果一般。张瑜说:“我负责的项目涉及3条轨道线路、120多家履约单位,安全管理难度这么大,却只有我们安全质量部门8个人负责。”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十分关键。于是,张瑜和他的同事们总结出这样的工作思路——工程建设的安全在于日常,日常施工安全的控制以预防为主,日常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到过程、工班和全员,延伸到作业面,并通过表格来实施日常施工安全的过程管理,真正管住、管好“关键设备、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关键工艺、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在这一管理思路的指引下,张瑜负责的各项目建立并落实“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日常施工安全自(复)检体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及其人员的日常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日常施工安全控制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了张瑜当初设想的“人少但不慌”的工作氛围。

思变创新琢磨安全

面对复杂繁重的安全生产工作,张瑜说:“仅靠一腔热血,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还是不够,还得积极创新。”作为张瑜的同事,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有限公司第四中心参建单位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张瑜经常告诫大家,安全上任何细枝末节的疏忽,都可能付出沉重且无法弥补的代价。我们把事情提前想、多琢磨并考虑周到了,才能避免各种事故发生。

2013年以来,张瑜通过“各种琢磨”,共提出安全改进建议及创新措施30余项,如后退式倒渣口为临边防护安全加锁,移动式应急台车为工程抢险赢得时间,喷雾降尘系统为工人身心健康提供保障,竖直吊装钢筋防脱落装置使吊装更安全等。他主编的《土建施工安全检查及安全履约考评管理办法》和《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自(复)检体系》将安全履约管理和安全自(复)检体系思路融入管理,填补了地铁建设安全管理系统化的空白,其中开工核查和施工前条件验收已被北京市住建委上升到地方标准。

此外,张瑜先后参与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质量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体系》获北京市第二十八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地铁工程复杂工况下高渗透性砂层冻结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当下,张瑜正参与公司团队搭建的用于轨道建设安全管理事故的抢险的应急管理平台,通过指挥监测中心,统一调配资源进行抢险。张瑜举例介绍:“如果夏季汛期高峰,当某个标段发生汛情,借用这一应急管理平台,可以电话报告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立即调动邻近标段的应急储备中心资源快速及时地开展抢险工作。目前,这一平台已初具雏形。”

深谋远虑安全人

记者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问张瑜对未来的设想。张瑜不断地提起自己的“不满足”“我现最需要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过往,有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如何去改进。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过程。”

谈起对安全生产乃至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张瑜又提出几个想法。他说,首先,现代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亟需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其中有专项预案、应急物资、应急队伍、演练等工作模块,可以高效指导各项应急管理,希望国家层面能够搭建这样的平台。第二,针对应急演练的针对性与实战性。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应急演练仍处于模型情景构建和桌面推演阶段,在市区交通繁忙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点,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方,很难调度各社会资源,无法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第三,轨道交通的多头监管局面很难形成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需政府确立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单位或政府主要监管部门对应急处置的主导地位。第四,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及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专业性强、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风险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尚未有完整的安全教育培训系统,急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进行轨道交通特色和专题教育培训,并建立轨道交通全系统的教育系统,并结合人员信用体系评价实施,形成具有显著轨道交通特色的安全教育及信用评价体系,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安全意识,又能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育培训资源,真正为首都的轨道交通平安建设、安全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张瑜匠人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AttitudestowardsSinintheScarletLetter
人文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小公鸡应该学打鸣
我家有个“潮”奶奶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