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稳定目标
2018-11-23吴周恒
吴周恒
摘要: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背景下,金融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论述了货币政策传导能够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而引起金融市场风险变动。然而,货币政策的传统目标并不包括金融稳定,本文研究显示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线性关系,传统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之间不具有互补关系,因此,应当将金融稳定目标明确纳入货币政策规则。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货币政策传导 金融稳定目标
一、引言
现阶段,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共存,并且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进程中,金融稳定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重点之一。央行肩负着调整经济结构和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双重责任,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运行的要求更高。
传统的货币政策以宏观稳定为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向世界展示了金融不稳定对于宏观稳定的巨大负面影响,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当引入金融稳定目标的新一轮讨论。此外,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由数量型工具为主向价格型工具为主转型,现阶段,利率传导存在较大的摩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日益复杂化。本文立足于货币政策传导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论述了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原理与必要性,为中国货币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现状
(一)货币政策传导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信贷市场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政策变动对信贷市场供需双方的资产负债表均具有影响,即生产部门和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承担均发生变动,且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引起的信贷需求方资产负债表情况变动,从而引起生产部门债务累积和杠杆提升,进而导致金融中介机构(信贷供给方)的被动风险承担增加。
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改变是货币政策在信贷市场引起金融风险的机制。首先,在货币政策变化的前提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动特征与商业银行规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等因素相关;其次,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动灵敏度与货币工具类型(数量型、价格型)相关;再次,银行风险承担可以进一步分为银行主动风险承担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银行的信贷发放行为是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主动风险承担具有顺周期的特点,即当经济周期上行时,企业资产负债表情况良好,银行有动机增加信贷供给。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忽视了银行被动风险承担,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具有逆周期的特点,当经济周期下行时,虽然银行不具有增加信贷供给的激励,但是企业部门由于资产负债表情况恶化,其偿债能力下降,杠杆率升高,银行部门出现被动风险承担上升,从而金融风险积聚。
根据以上关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分析可见,货币当局和银行部门对于流动性的信息的不对称。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银行部门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中央银行的负面激励。货币政策导传导能够改变银行风险承担程度,进而形成金融风险积聚。
(二)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目标的关系。虽然我们论证了货币政策传导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但我们仍然需要讨论是否应当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
首先,从货币当局作为最后贷款人这个机制来说,在危机发生时,难免需要使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消除金融不平衡,那么,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则有动机在危机未发生之时防止金融不平衡的累积,避免触发金融危机。
其次,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许多非线性的联系,金融周期一般比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要长,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自然而然的延长了货币政策的政策期限。因此,较短期的的产出稳定和价格稳定目标使得货币政策不能够调整金融系統不平衡。
再次,货币当局面临目标间的取舍,引入金融稳定目标,虽然在最优货币政策设定上并不增加额外的困难,但是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扩展后的最优货币政策仍然代表对于宏观稳定的承诺,任何价格水平与其长期目标值之间的偏离都能够由预期的金融危机边际风险解释,而这一风险在长期必然会被纠正,价格水平最终会回到其长期目标水平。因此,货币当局需要提高自身在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从而将货币政策在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上取舍内部化。从整体上改善宏观经济运行。
最后,在实践中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难以区分开来,货币政策难以避免以金融稳定作为主要政策目标,以解决金融市场失灵问题和畅通货币传导途径。货币政策的前瞻性运行是关键,在经济上行时,最优货币政策起到危机前预防的作用,应当避免金融不平衡的形成和累积,严密监控经济总体和各部门的信贷增长,以及其他货币总量的增长;在经济下行时,最优货币政策起到危机后管理的作用,货币当局应当鉴别经济体中那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损,即经济体的瓶颈在何处,货币政策应当能够对抗流动性和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影响,减少长期的道德风险的负效应,疏导资产和修复资产负债表。
基于以上分析,货币政策应当适当的将金融稳定纳入次级目标,采取“逆风策略”来进行金融风险防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现有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主要致力于解释货币政策传导对宏观稳定的影响机制,而鲜有针对货币政策传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更加尚未有对三者之间的联系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构建,但对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功能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对于三者联系机制的正确认识之上。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结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金融稳定与宏观稳定三者之间的联系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机制,为疏通利率调控机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稳定以及构建以宏观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