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下的人身险产品管理
2018-11-23李颖
李颖
摘要:随着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的正式实施,人身险公司新产品开发中的对价值和资本占用影响的测试分析正式切换到新体系下进行:在产品定价参考指标中,引入首日资本贡献率;对于定价指标的计算层面,可以从新产品单独层面或者公司整体层面衡量;新产品开发及管理中,需要更多考虑资产配置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新产品组合方案进行判断与筛选,对于资本占用及价值贡献的考量周期更加频繁;在考虑新开发产品设计形态时,考量资本占用和价值贡献,如从产品分类、设计类型、预定利率、缴费期间、保险期间、以及件均保费等方面;对于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中的策略选择,需要考量产品端与投资端的互动影响,把握新开发产品的设计形态,控制新老产品更替的节奏及现有业务结构与规模。
关键词: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 人身险产品管理 内含价值 资本占用
自2016年1月1日开始。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下文中简称“偿二代”)正式实施。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正式从规模导向下的第一代体系(下文中简称“偿一代”)转向了风险导向下的第二代体系,在此背景下,同年11月,保监会宣布废止了2005年基于偿一代背景下发布的《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内含价值报告编制指引>的通知》,同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基于偿二代下的资本计量原则,发布了《精算实践标准:人身保险内含价值评估标准》(以下简称“内含价值评估标准”)。自此。人身险公司新产品开发中的对价值和资本占用影响的测试分析正式切换到偿二代的体系下进行。在新体系下。不同形态产品的实际资本及最低资本要求可能相差甚远。导致评估出来的新产品资本占用、价值贡献等指标较偿一代体系下的指标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偿二代体系下的人身险产品管理进行探讨:
—、产品定价参考指标
偿二代体系下,长期人身险产品认可负债及最低资本计量方法较偿一代体系发生较深刻的变化。除了在偿一代下人身险公司常用的定价指标(如新业务价值率、内部收益率、盈亏平衡年)以外,可以考虑引用新的定价评价指标。
根据偿二代及内含价值新评估标准的计量规则。新产品在签发首日的可分配盈余(对偿付能力溢额的贡献)=首日保费收入,首日费用及佣金支出,MAX(首日偿付能力准备金+首日偿二代最低资本+首日所得税准备+首日现金价值准备,0),在偿二代下由于负债计量规则的变化,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产品首日偿二代基础准备金可能非常低甚至为负值,有可能导致计算出来的新产品签发首日可分配盈余为正,进而体现为对偿付能力资本的贡献(偿一代下,由于偿付能力准备金计算方法比较保守,金额比较高,通常体现为对偿付能力溢额的消耗)。因此,建议引入新指标首日资本贡献率=首日对偿付能力溢额的贡献,首年保费收入。对于首日资本贡献率。比率为正且越高则说明该产品对偿付能力改善的能力越强,反之,比率为负值且越低,则说明产品对偿付能力溢额的占用越大。
在偿二代下。对风险的量化方法更加细致,为了更好把握产品对于各类风险最低资本的占用情况,可引入首日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占用率、首日市场风险最低资本占用率、首日信用风险最低资本占用率。分别为各类风险首日最低资本除以首年保费收入。根据偿二代内含价值评估标准。新产品保险风险最低资本的预测可采用精确计算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风险情况对类似产品近似采用因子法计量及预测:新产品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新产品所属账户的资产配置情况(可参考公司业务规划中的战略资产配置情况),采用因子法计量及预测。
二、新产品定价参考指标的计量层面
对于新产品定价时所参考的指标,如新业务价值率、首日资本贡献率等指标,可以在单个产品层面考量,也可以在产品组合或公司层面衡量。
根据偿二代内含价值评估标准的指导建议:对于一年新业务价值,应在不高于单个产品的层面独立计算未来每个时点每个产品产生的额外偿付能力资本要求;此外,相关死亡巨灾风险、大规模退保与退保风险所涉及到的所有比较大小的操作同样应该在不高于单个产品的层面进行。
针对人身险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可以在产品组合层面或公司层面对新产品上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计算包含新业务及现有业务保单的有效业务价值。扣除现有业务保单的有效业务价值,从而得到新业务保单给公司贡献的价值。采用该方法考虑了不同类型产品之间风险的对冲效应。以及资本金账户对于负债端利率风险的抵消作用。该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应新业务给公司价值及资本占用所得来的增量影响。但该方法对于产品开发及管理人员来说。计算难度及时间要求比较高。
总而言之,在产品开发的新业务价值率测试环节,因为报送监管目的,需要在不低于产品层面计算新单价值率,结果相对保守;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分析目的,对于重点产品。在时间、人力及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借助公司业务规划的模型与方法),建议在产品组合或公司层面计量新产品所产生的价值或资本贡献(消耗)增量。
三、產品开发及管理中所需关注点
人身险公司在产品开发和管理中需要更多地考虑资产配置的影响。从而指导公司提升产品价值贡献以及资本运用效率:以趸交5年期产品为例。假设资产配置于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或信托计划,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较高,预期投资收益相对较高;假设投资于在财务报表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国债,则可抵消或部分抵消负债端的利率风险,要求资本较低,预期投资收益相对较低。在考量新业务价值率时,产品开发及管理人员,需要平衡风险所知资本占用以及投资收益水平的相互影响。
人身险公司在产品开发与管理中过程中需要更加针对不同的新产品组合方案进行判断与筛选:偿一代下。偿付能力准则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及假设均来自保监会规定。不反映行业或公司的经验。最低资本大小与业务规模直接相关。计量结果无法全面刻画不同公司面对的不同风险状况;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准备金的计算假设基于监管审慎约束下的公司及行业经验。最低资本要求通过行业校准后的情景对比法及因子法。体现了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各类显著风险,由于不同风险之间的聚合效应,不同产品及组合下的资本要求与价值贡献显著不同。在新产品开发环节,可根据公司现有的产品结构与规模,考虑不同新产品类型及预计销售规模对公司价值及资本占用所导致的影响。
人身险公司关于产品对公司资本占用及价值贡献的考量周期会更加频繁:偿一代下,新产品一经开发,其对公司的资本占用及价值贡献也基本确定,后续年度调整空间有限;偿二代下,投资策略和会计政策影响资产配置与会计分类,销售不同类型产品及业务结构变化导致不同类别最低资本风险占比的变化,会进而影响已上线产品的资产占用及价值贡献程度。
四、对产品开发形态的考虑
我们从产品分类、设计类型、预定利率、缴费期间、保险期间、以及件均保费等方面对讨论对负债及最低资本的影响,一般来讲,在费用及赔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负债和最低资本要求越高,资本占用越大,价值贡献越低。
从产品分类角度看:传统险不需要计算TVOG,准备金负债相对比较低,然而,没有损失吸收效应,导致最低资本要求比较高;分红和万能险预测未来现金流中要考虑未来的红利支出和结算利息,另外需要计算TVOG,导致准备金负债相对较高,由于可以计算损失吸收效应。最低资本要求相对较低;投连险计入独立账户资产和负债,且不需要计算最低资本,对实际资本影响较小。
从产品设计类型角度看:定期寿险和疾病保险通常属于保障型产品,产品利润水平较好,负债水平较低,最低资本中的保险风险(损失发生风险)较高;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通常属于储蓄型产品,产品利润水平较低,负债水平相对较高,最低资本中的资产风险(市场和信用风险)较高。
从预定利率角度看:预定利率水平较高,产品费率水平较低,利润水平较低,导致负债相对较高;对于分红或万能型产品,预定利率水平越高。TVOG计算所用的因子较高,同样导致负债相对比较高。
从缴费期间角度看:趸交产品通常利润水平较低,负债较高:期交产品利润水平较高,负债较低;可以将期交保费收入现金流现值看做独立于负债支出现金流现值的资产,缴费期间越长,保费收入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的利率风险对冲效应约显著,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越低。
从保险期间角度看:由于偿二代监管规定的折现率曲线结构呈现总体前低后高(先升高,后缓慢下降,40年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一般来讲,其他形態相同情况下,保险期间越长(负债流出现金流越靠后),负债水平越低,但由于负债久期比较长,资产组合不变情况下。利率风险可能会比较高。
从件均保费角度看:件均保费越高,分摊的每张保单固定费用的相对比例越低,负债水平越低,保险风险中的费用风险越低;尤其对于没有自身费用经验支持的寿险公司,偿二代负债及最低资本评估需要采用监管规定的下限计算,对于一般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障型产品,件均保费比较低,费率水平很难覆盖监管规定的费用下限水平,导致计算出来的负债和费用风险最低资本较高。
五、基于偿二代体系下人身险公司产品开发与管理策略的选择
更多地考量产品端与投资端的互动影响:在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宏观经济条件下,采用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在新产品开发时,应该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状况、消费经济研究公司当前以及未来的资产配置情况及策略,对新产品的资本占用及价值贡献指标进行考量。产品上线之后,定期(如季度、半年或年度)根据资产配置情况对产品的资产占用及价值贡献指标进行回顾分析。及时对产品销售结构、规模及节奏进行调整。
把握新开发产品的设计形态:偿二代下,不同的产品开发形态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本占用及价值水平的不同。人身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形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通常长期保障型产品资本占用及价值率指标更优,尽量设计长期期缴形态,谨慎开发高定价利率产品,增长保险期间,考虑延后时点的保险给付,合理提高件均保费;
控制新老产品更替的节奏及现有业务结构与规模: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的阶段目标、资本规划,以及利润预期,定期审阅公司在售产品结构,制定老产品停售及新产品上线的策略。在偿二代规则下,由于最低资本风险聚合效应,单独考量价值贡献较高的产品。在公司整体层面考量不一定是合适的产品。在公司整体层面,以增量思维考量单个产品对内含价值及偿付能力的影响更加重要。在技术、时间及人力允许情况下,利用资产负债模型或业务规划模型,对不同的新业务产品结构及规模情景下的公司价值及偿付能力情况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