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法治保障

2018-11-23吴爱琴薛梅梅常志红

消费导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法治保障路径选择精准扶贫

吴爱琴 薛梅梅 常志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法治化问题,对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过度的行政化以及扶贫工作缺乏规范操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提出了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略法治保障的实施路径,如在扶贫工作中加强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应用、建立完善的扶贫法律机制以及依法依规开展精准扶贫等,旨在为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法治保障意见,从而促进我国精准扶贫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精准扶贫 法治保障 路径选择

一、目前我国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法治化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针对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比较多,中央政府和地方都出台了一些关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保障的政策措施和文件,但是关于我国精准扶贫的相关法治制度和法律内容却比较缺乏,这就体现了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制度上缺乏保障。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是体现在政策方面的内容,扶贫开发相关法律、专项法律比较缺失,很多都是政策性的文件,在约束力上比较小。这就导致很多扶贫工作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扶贫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二)过度的行政化,缺乏系统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进行扶贫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向贫困地区或者人口进行财政资金输入,在这项工作实施过程中,关键的主体是政府,在这种形式上,政府扶贫工作就存在对异性,主观臆断性,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官員的意识体现比较明显,存在一些利益倾向的选择,甚至在一些地区为达到在短时间内扶贫脱贫的目的,不惜以牺牲政府工作人员的应得利益为代价开展扶贫工作,这就可能会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出现问题。

(三)扶贫政策可操作性不够,缺乏规范化

仅仅依靠政策和道德层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这是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很难体现到精准,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贫困户的考察工作中,并没有依据规范性的要求工作,在识别贫困户信息的过程中,没有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展开工作,导致在扶贫对象中存在一些非贫困人口。另外在资金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金的使用比较分散,并且资金使用并没有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功能。

二、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略法治保障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法治工作的固有属性就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也是对事物、是非以及问题进行精准判断的主要依据,其解决的主要方式就是法治方式。在扶贫工作比较行政化的状态下,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人员需要转变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针对各个贫困户的具体贫困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利用相关的法律规范,全面开展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扶贫法律机制

针对目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法律机制不健全的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精准扶贫法律机制。完善的法律机制工作也是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精准扶贫的立法工作,以比较完善的法律来为扶贫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在法律工作中需要将扶贫对象应该获取的权益和扶贫应该开展的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规定,使扶贫工作能够在有效的法律制度规范下展开,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常开展。

(三)依法依规开展精准扶贫

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扶贫领域中的违法犯罪率比较高,主要是一些扶贫相关工作人员在扶贫工作中,为了自己的私利,存在较大的贪污腐败现象。基于这样的情况,首先要在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态、教育以及社保等方面的扶贫工作中加强监督与管理,保障扶贫相关措施能够正常开展。其次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是扶贫资金和项目两个方面的问题,保障扶贫的资金能够正常到位。为贫困地区进行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在司法保障和纪检监察工作中。需要秉着公正严明执法的态度展开工作,坚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开展提供司法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法治保障工作在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正是因为法治保障力度不够,导致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加强精准扶贫中法治保障工作方面的力度,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法治保障制度,促进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法治保障路径选择精准扶贫
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