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腾笼换鸟后的自我升级
2018-11-23余堃
余堃
寄居蟹,柔软的躯体,为了生活下来,一生寄居在螺壳之中,只要身体长大一点,就考虑要换一个大一点的螺壳或者贝壳,有时没有合适的寄居所,会主动攻击比自己大的海螺,将其咬死撕碎,抢占其螺壳供自己使用。一般寄居蟹的寿命只有两年,但主要死于“迁居”时的战斗,如果一直有合适的寄居所,最长寿命可达几十年。而正是在每一次迁徙中,寄居蟹获得了不断进化,每一次更换螺壳,都是对自身的再一次升级。
笔者经营的一家印后加工厂,由于北京市内日趋严格的安监、消防、环保等审查,加上原本的厂房租期到期,于是搬家到了一个专业的工业园区。面对翻了一倍的租金成本,记得当时园区负责人对我说:“你要转变心态,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这样的企业在这个园区也留不住,未来也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
当时真的是咬咬牙搬了进来,倒不是支付不了房租,只是突然被挤占的利润空间让自己觉得很心疼。不过搬进园区后,才真的理解了园区负责人的那番话,学习园区内其他优秀企业开展更为专业精细的管理,享受园区内更多客户资源,同时也引入大量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搬家似乎成为企业升级的新的开始,无论是被逼的还是顺势而为,这种自我升级才成为了企业进一步生存的关键节点。
我把这两个不搭边的放在一起说,其实是看到:不管是因为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而被赶出原有区域,亦或是因为绿色环保政策被逼停驱赶,大量的印刷包装企业开始出逃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选择在较为偏僻的区域重新落户开厂,不仅元气大伤,更生生与原有市场资源割裂,这种“遭遇”可能对于很多印刷包装企业都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后一次。而不知道所有费尽气力搬家后的印刷老板们,是否会想这是自身企业重新升级的新开始?如何摆脱被驱赶的命运?如何迅速恢复元氣?如何面对已经相距遥远的熟悉的老市场,又如何开发这全新领域的新市场?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印刷厂去哪儿》中有过阐述,印刷产业被驱赶离开中心市场区域,历史上也曾发生。明朝初期江南地区的印刷行业作为城市工业还位于内城,而伴随超大城市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印刷业已经慢慢全部迁移到城市外城,或者附近的乡镇。而作为比较的样本,同为城市工业的碾米业全部移到了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而丝织业则没有发生迁徙,几乎全部位于城市内城之中。这是因为类似碾米业这种需要消耗大量原料,并产生大量废料的行业,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和产品附加值低,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商业的竞争,而被逼出城市。而丝织业同理,不会消耗大量原材料,也不会产生什么废料,丝织师傅超高的工艺也使得产品的附加值非常高,自然可以在城市商业中屹立不倒。印刷业倒是在行业内实现了分裂,那些制作简单的年画、信笺等印刷品的企业都无奈离开城市,而书籍印制的企业却依然留在内城。所以你看,原来是产品附加值这项标准树立了去留城市的标尺。
是的,不光是产品附加值,还包括企业自身的素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盈利模式、设备技术)等,我相信很多老板已经重新翻开一页,进行了崭新的开始。一位好友和我说:“自从从北京搬到了河北,从事商业印刷的思路要改一下了,突然觉得自己的市场更大了,面对的不仅仅是原来北京的老客户,更应该是全国的客户。商业印刷产品继续单纯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显然已经不合适,我想用标准化的产品加上定制化的元素,面向全国市场进行拓展。于是,一家原来叫北京某某印刷厂的企业不复存在了,却诞生了一家更具有大市场观的现代印刷文化产品公司。”
目前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留给偏居一隅的小加工厂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了,“头部”所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以及占据市场资源的能力,将是一些小型企业望尘莫及、无法追赶的。那么那些被“驱赶”的印刷包装企业,不妨把这次搬家作为自我升级的一次良机,去打造、去成为印刷包装行业的“头部”,用一次地理上的更新带来企业重生的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