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园随笔
2018-11-23
在很多人眼里,画画是一种高雅、浪漫的行当。然而,不论甘苦,不论喜忧,都要有一颗平常之心,方距目标近矣。
有位作曲家说:“中国的艺术更加精神化。”中国画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画之神韵、意境、气息、境界,即成为中国画的美学立场。而神韵、意境、气息,又是和画者的心性、人格、情感、修养息息相关的。作画之过程,超然物外,及至笔精墨妙,富根骨而有容的精神境界。所以,这个过程便是画者一次次灵魂与自然的碰撞,一次次心性的顿悟与洗礼。
黄宾虹先生曾说:“夫理法入于笔墨,气韵出于精神。”大山大水之浩然之气,立于胸怀而落于笔端。这种洗礼,自是商品画等难以体会的。心之使然,一气而成,条理脉络自在其精,心之所往自在其神。很多时候,我会忽觉得所神往的精神世界近在咫尺,又忽觉得它遥至天境。远离喧世,寄情云山,捻茶听雨,路石为伴,没有生活琐碎的杂念,甚至没有友人的袭扰,拥有一个独处的世界,一个真纯的世界。于是,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涌动,伴随着我的生活和思绪。《庄子》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作画更可以显我之心性,通往心境之路似乎渐渐清晰,虽荆棘满布、跌宕曲折,却一直向上攀岩。
《清湘老人笔意》归洪璋
解读古人、解读自然,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历程。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都是指宇宙存在的绝对性与永恒性。在传统文化理念中,“自然”是神圣的。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他主张人的清心寂神、离形去智、顺应自然。作画亦是如此。当你静气平心,从弯路上回归此途时,就会发现自身的空泛与匮乏。于是,这种艰苦变作了快乐和执着。伏案作画之时,一切对自然、对古人、对今人的感受让我变得兴奋:随着笔墨的运转,心中似有一泉清流涓涓而出,自然、无声、真纯、娴静,是一种透彻心境的享受。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使作者精神愉悦,更可给作者带来更多的感受和启迪,这便是心灵与自然碰撞、理性与感性碰撞的结果。在创作中感受、顿悟,又在顿悟中体会、抒情,心性愈发空灵,志趣愈发恬淡。有画友曾言:“观古人山水,尽美尽致,而立于山中之时却又难觅其踪影。”我认为,所谓“大象无形”是也,无形非无形状,有形非有其形。山水是画者心中之山水,非眼下之山水,鱼草非眼下之鱼草,乃画者心中之鱼草也,是画者创造的一个自我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在物与我、自然与心灵、真实与虚幻之间找到了合理的平衡点,意即对《石涛画语录》中“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