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质疑创新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11-23陈继辉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11期

陈继辉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质疑揣摩

1.交流圆锥体积的推导。

预习单

(1)阅读课本,画一画关键信息。

(2)想一想:课本上的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的?

生:找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通过用圆锥往圆柱中倒水正好倒满三杯的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质疑揣摩。

师:为什么在研究圆锥体积时要选择用圆柱?

生:因为在已经学过的图形中,圆柱与圆锥比较接近,“长”得有点像。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怎么想到与底和高有关?

生:我们发现当底不变高变化时,圆锥体积发生变化;当高不变底在变时,体积也发生变化。

师:大家有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要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呢?

生:控制变量越少,实验越好操作。其他量不变,只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便于研究。

师:很好,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学会去质疑。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柱和圆锥,猜一猜、估一估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

生:旋转得到了圆柱和圆锥,我估计圆锥的体积没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一半大。

3.实验操作。

教师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倒水实验演示。

师: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在圆锥中装满水,倒到圆柱中一次,圆柱中水的高度与圆柱的高是什么关系呢?

生:圆柱中水的高度是圆柱高的三分之一。

4.创新提升。

师:还有其他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吗?

生:我还可以通过倒沙子的实验进行推导。

生:我在课外书上见到过另外的方法,它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接受,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要尝试创新。还有问题想问吗?

生:这个圆锥体积公式以前也是这样的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以前是不是这样的呢?现在和以前有没有什么不同呢?这就要求我们会质疑,包括质疑课本,这样的思考对学习很重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自主阅读学习,复述再现圆锥体积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提问,感知圆锥体积与圆锥的高和底面积有关,估计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学生普遍已知圆锥体积公式及典型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质疑文本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发深度学习。】

二、阅读交流,拓展提升

1.阅读材料一。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请大家拿出学习单,自主阅读材料一。

(阅读要求:重点句画一画、关键词圈一圈、疑问处打问号)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计算不同形状物体的体积。《九章算术》第五章《商功》中就记载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周自相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周自相乘”就是说底面周长乘以底面周长。“以高乘之”就是用圆柱的高来乘以刚才的积,“三十六而一”就是用刚才算出的结果再除以三十六。换字母来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高用字母h表示,那么底面周长就是 2πr。“周自相乘”就是2πr×2πr,“以高乘之”就再乘以高,就是 2πr×2πr×h,最后“三十六而一”再除以 36,变成了2πr×2πr×h÷36。运用商不变性质,依次去除。圆锥体积是r×r×h。这个是由于当时π的取值为3,没有现在计算得那么精确。

师:有谁找出答案了?

生:古时候是用公式2πr×2πr×h÷36 来进行计算的。

师:你阅读很认真。老师还看到你用了圈一圈、画一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这个方法真好。以后我们阅读时也要学着这样圈一圈、画一画。

师:古时候与现在两种算法,从最终结果看起来比较接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这个体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生:为什么古时候用底面周长与高来算圆锥体积?这样计算对不对呢?

师:会去揣摩、质疑阅读内容了,给同学们点赞。

生:可能是古时候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测量不够准确。

生:因为周长与高比较好测量。

师:是的,以前结合生活实物,反复测量,取一个大概的数量就可以,没有精确度的要求。另外,我们要学会去质疑、揣摩课本上的结论以及公式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阅读,反思、点评阅读的方法,不仅在于“画一画重点,圈一圈关键词”以提炼信息,本质上要经历质疑、迁移和改造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学习圆锥体积的数学文化背景,提升数学素养。】

2.阅读材料二。

师:同学们,节假日出去玩吗?看过金字塔吗?

生:看过,很好玩。

师:请同学们运用刚才阅读的方法,试着来阅读材料二。

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70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胡夫金字塔最为出名。现高137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底部四边几乎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误差更少于1度。这般准确的方位绝不是偶然定出来的,考古学家认为是建筑师以右框星为指标定出来的。它的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米。

(学生自主阅读,圈一圈、画一画重点词句)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了解到胡夫金字塔的塔基是边长为230米的正方形,塔高137米。

(电脑演示胡夫金字塔的数学模型)

师:塔基呈正方形是什么意思?高是什么?

生:下底面是正方形,高是底面中心到顶点的距离。

师:有问题想提问吗?

生:四棱锥有什么特点?

生:四棱锥的体积怎么求?

师:先看第一个问题。四棱锥有什么特点?

生:四棱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四边形,材料二中的四边形比较特殊是个正方形。

师: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计算四棱锥的体积?

生:底面积乘高除以3。

生:四棱锥的体积公式一定是这样的吗?

生: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一样吗?

生:我觉得四棱锥体积公式可能要借助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来推导。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借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所以,我觉得四棱锥可以借助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有什么方法验证?

生:我们可以通过倒水的方法来验证。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倒水实验)

师:看来四棱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除以3,如果下底面变成五边形呢?它的体积可以怎么算?

生:底面积乘高除以3。

师:有问题问吗?

生:八边形呢?

生:也是底面积乘高除以3。

生:一直变大,n边形呢?

生:底面积乘高除以3。

师:底面边数不断变大,无限大,慢慢变成什么了?

生:底面变成了圆,整个图形变成了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四棱锥?

生:螺丝刀口……

【设计意图:拓展、贯通图形知识,基于阅读材料,创设进一步提问研究的空间。由圆锥体积计算与推导,类比推理四棱锥的体积,利于学生形成联系的观点,发展类比推理能力。从四棱锥生发,想象、分析底面是正多边形直至圆形的锥体体积,从有限到无限,培养概括创新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课堂总结,回归整理

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生:我们以后在预习课本的过程中,需要想一想书上的方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生:我们要学着质疑数学课本上的结论,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是用圈一圈、画一画等阅读方法,去揣摩书本编写意图,接着质疑书本结论,今后我们也要学着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现知识,整理、回顾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能力,学会学习。】

【编辑点评】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往教学一般只是引导学生在倒水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而本课设计不仅关注公式的由来,还有意选取了两则课外阅读材料作为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拓展研究体积的课题,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之间有效地架起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材料内涵丰富,可从多个层面解读。一是知识层面。阅读材料一,将古代算法与现代算法作比较,并通过演算转化,再次强化了基本计算公式阅读材料二,从圆锥迁移到棱锥,又从棱锥发展到圆锥,贯通有限和无限,实质是生成了对锥体体积计算的概括。二是思维层面。阅读材料一,理解不同算法,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质疑好问的习惯;阅读材料二,则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实现计算知识和推导方法的迁移。三是学习信念层面。阅读材料一启示学生:运算公式并不是从天而降、刻板规定的,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的探索得到,并逐步合理、优化、精准。而阅读材料二,则有利于学生形成联系的观点。

同时,陈老师注重学习内容与阅读方法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经历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思维过程,实现阅读理解水平从简单复述到深入概括,关注的不是文本的传递,而是借助文本来拓宽认知背景,引发对公式的深层理解,创设知识、方法应用的新空间,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