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信息化步伐要快更要稳
2018-11-23■吴恬
■吴 恬
基层党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中组部在2011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划,近年来各地的信息系统、智慧党建、云平台、红色党建公众号层出不穷,大有百花争鸣之势。直到2017年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布,举国层面的基层党建信息化时代终于到来了。
但也应看到,信息化的脚步如要既快又稳,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
首先,需要打破信息壁垒。当前,党建信息系统的数据虽然实现了本系统内的互联,但从更加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仍是一个“数据孤岛”。一则数据来源单一,无法与公安、社保等系统数据互相印证,身份证、工作单位、职务、月收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党员个人的自觉性,党组织缺乏手段核实、验证。二则数据应用单一,与干部管理、统战、宣传、纪检等党建条线工作数据不连通,与民政、社保、医保、农工等政府工作数据亦不关联,在发挥示范引领、党员监督、困难帮扶等工作方面缺乏统筹、作用有限。因而,若能在全国层面将党建系统纳入党政服务大数据中统一谋划,那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彰显和放大。
其次,建议为基层预留自主空间。历来,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来自基层的首创经验多、工作方法多,这是因为全国各地地情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法则。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前,各地也都有一些根据自身工作建立的党建管理系统,在考核管理、服务对接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设计。因此,在系统的融合上,全国系统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党组织、党员基本信息管理上做到规范统一,在党组织活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考核等方面为基层留出自主创新空间,在软件开发上留出接入的端口,这既是对基层首创经验的鼓励和尊重,也能避免已投入行政资源的浪费。
最后,做到科学谋划部署。信息系统是虚拟的,但归根到底,是否能产生实效与操作系统的人有关。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区、镇各级的党务工作者力量尚有保障,但到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往往是兼职,这也是目前很多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保障党建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一方面建议各级党组织要在工作部署上提前发布短期和中长期的工作规划,使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合理调整自身的工作节奏;另一方面,建议在党费或财政经费中新增党务工作者补贴这一列支渠道,以激励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