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动画与中国意境
2018-11-22赵贵胜
赵贵胜
今年电影暑期档大片云集,让观众大呼过瘾,其中《昨日青空》《风雨咒》《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小悟空》等国产动画电影也现身暑期档市场。其实自《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掀起市场热潮以来,国产动画电影每年都在陆续上映,但后续作品总体表现平淡,不复当年盛况。据相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本土动画电影票房成绩大多不尽如人意,上亿票房的作品寥寥,与那些进口动画电影动辄几亿元的单片票房形成巨大反差。
民族化风格彰显本土特色
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称赞美术片为中国电影第一个走向世界的片种,由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和水墨片组成的美术片中,水墨片对此贡献巨大,厥功至伟。
首先,水墨动画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据统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的4部影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在国际上共获奖13次;其次,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赞赏。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7月在捷克国际动画电影节展映时,优美的画面震惊了国外观众,并引发了影片拷贝中金鱼片段被挖剪的事情;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在播放《牧笛》一片后获得阵阵掌声,现场观众不吝赞美之辞,以“这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跡”“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动画片”之类的语言表达他们看后的激动心情……水墨动画能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实现跨文化对话,原因自是众多,但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大胆创新的特质,甚为突出。
1955年,特伟先生创作《骄傲的将军》一片时,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指明了中国动画走民族化的方向。随后,《胖嫂回娘家》《猪八戒吃西瓜》《小鲤鱼跳龙门》等一批作品摒弃对东欧、美国动画的模仿,积极探索用动画这种外来的形式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获得了成功。
沿着民族化的道路,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艺术家们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动画技术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画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动画形式——水墨动画。水墨动画摒弃业界惯用的以线条勾勒轮廓来呈现运动的方法,而是通过分层拍摄形成不同的浓淡色块来模仿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实现运动。
水墨动画在借鉴水墨画外在形式的同时,重视对其写意的美学精神继承。作品在造型上,不是照相似的写实,不是漫画似的夸张,而是追求气韵生动的意象;在空间上,它不是依据科学的透视再现一个静止的有限的空间,而是以心灵之眼动态地观看万物,表现一个流动的无限的世界;在叙事上,它不强调强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恬淡宁静、清新自然的画面追求诗的意境。这些共同构建了水墨动画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本土特质。
自主创新保持生机活力
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艺术家普遍具有强烈的创新自觉,大家秉持着“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这一创作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在水墨动画创作当中。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这四部作品在展现本土美的同时又各美其美。从技术上看,四部作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蝌蚪找妈妈》中主角是小蝌蚪,造型相对简单;《牧笛》中主角则换成一头水牛,水牛和第一部水墨动画创作前试验失败的马同属四足蹄类动物,它的墨色浓淡虚实变化丰富,技术上比模拟小蝌蚪更为困难;《鹿铃》中主角是小鹿、小女孩,动作和颜色较多,在动作和分色上比《牧笛》复杂不少;到了《山水情》中主角已经变成人,该片导演之一阎善春坦言人物做成水墨动画比动物难度更大,而在表现雨后湖光山色、云雾朦胧的动画效果时,大胆采用了“现场作画,直接拍摄”的方法。
在美术风格上,四部作品各异:《小蝌蚪找妈妈》以齐白石作品为参照;《牧笛》中的角色造型源自李可染的作品,背景则由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方济众绘制;《鹿铃》造型由海派画家程十发绘制;《山水情》的人物造型和背景则由“现代浙派”代表人物吴山明和“新浙派山水”代表人物卓鹤君协作完成。
在主题上,四部作品则和国际上同步,思考人类主体价值追求。据吴山明先生回忆,特伟开始找他时,创作的原本是一个体现传统理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片,后来认为这个故事东方色彩太浓厚,不适合国际主流审美,因此换成了王树忱先生编剧的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山水情》。
正因为水墨动画艺术家们保持了这种不断的自觉创新和开阔的艺术视野,水墨动画才能永葆生机,展现时代活力。
中国特色才有世界舞台
中国传统水墨画讲究“墨分五色”,在简单的黑白两色之中生出丰富的层次感,浓淡相宜,互相配合,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表现形式,比如留白,可以是水面,也可以是天空,只需要用墨画一条船,就能表现出那种辽阔、悠然、空灵的意趣之美。与此同时水墨还承载了中华文明深处的哲学之思。《牧笛》中“艺术高于生活”的主题,《鹿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山水情》中富有中国式哲学思辨的“舍”与“得”均是古老东方智慧的思考。独特的美学意境和隽永的东方哲思,让水墨动画成为中国所独有的动画类型。
但当下的一些创作者,由于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容易迷恋使用水墨画笔墨形式营造浅表的视觉冲击,而缺少对传统水墨精神的深层探索,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主题陈旧老套,素材千篇一律,大都源于古代诗词、戏曲,偏重爱情主题,着意表现鱼、鸟、荷、桃花、仕女等古典元素,没有深层的意境营造和哲学思索,仅用简单的水墨形式外衣包裹,这样流于匠气的作品,难以让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的创作精神。
其实传统也好、创新也好,其最终的创作目的都是要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水墨动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这就决定了它从形到神都浸染着中国元素。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兼具传统美学气质和深厚民族精神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的水墨动画,也只有这样的佳作才能让世界为之折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电影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动画才能充分展现本土特质,才能历久弥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中国动画也要和时代同行,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前辈们的创作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中国动画不能总借鉴日本、美国等写实的画风,丢掉本土特色。只有中国特色才有世界舞台,只有具备自己的本土特色,才能被世界观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