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循吏和清流
2018-11-22龙行客
龙行客
近日得闲,偶翻明史。在这跌宕起伏的276年间,涌现出了不少能臣干吏,出了骁勇善战的戚继光,还出了万世仰慕的道德标杆——海瑞。然而,万历初期,首辅张居正在对戚继光和海瑞的使用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即“重循吏慎清流”的用人观点,由此引发了人们几百年沸沸扬扬的争吵。
用循吏还是用清流?直到今天也确实还是一个问题。
循吏者奉法循理之吏也,从汉代起就对其有定义。循吏有两大特点:一是为了办成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得不采用非己愿的手段,牺牲自己的精神品格;二是不把自己的才能当作换取名利的筹码,为事不为己。如果不需要让渡道德品格就能把事办成只能称其为干吏,如果把本事用在以权谋私利上就是腐败分子。戚继光无疑就是一枚标准的循吏。
戚所处的年代,北方边境俺答入侵,东南沿海屡受倭寇蹂躏。戚虽有能力、有抱负,但面对本兵制和后勤供应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以取得朝廷重臣的支持,更不惜做出岁贡“千金姬”之事。与此同时,戚练就了名震四海的戚家军,福建江浙沿海荡清倭寇,北面守蓟门多年无战事转而筑长城,既为大明立下累世奇功,也为百姓护佑了一方太平。在贪墨成风的环境下,戚贪墨贿上,但自己不事私蓄,去世之时竟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这样一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既懂政治规则又能为国为民,自身还能修身自持的人,即使道德操行存有污渍却仍被世人所理解和尊重。
何又为清流?标榜风节,不畏强御,遇事敢言,评议时政,指斥当道,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深负清望的士大夫者多称之清流。一般而言也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政治绝对正确,且只能按道德的方法行事,能否达到目的不重要;其二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别人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必须这么做。海瑞就是典型的代表。
海瑞以举人出身,年近半百才当上七品知县,却敢抓总督的公子,让钦差绕道,后来更是逆龙鳞和皇帝当廷折辩;只靠一个月五两银子的俸禄养活一家人,以至于买斤肉都能在官场成为谈资……其不尽人情的工作方法,近乎苛刻的行事原则,刚愎自用的断事方式,处处使之被动,虽无甚政绩,其本人却成为千古的道德典范。
明朝能同时出现戚继光、海瑞,不得不说是当朝之幸事。戚却得势不忘形,且成就大业,后虽大树倒,仅仅只被削职归隐并未祸及九族;海瑞虽然政治正确却不谙世故、顶撞权臣、恣意直言,却居然能一路升迁不被暗算直至安度余生,这在封建皇权社会实属不易。然而戚、海最终都晚景凄凉,循吏、清流最终结局都一样,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张居正说“宁选循吏,不要清流”,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他执掌的大明已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官员贪墨成风,经济不景气,国库空虚;东有倭寇,北有女真,边患日益加重。面对这样的窘境,张居正想图强,只能变法,大刀阔斧地对政治、国防、经济、吏治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想改革成功推行,除必要的皇室支持外,更重要的就是执行力。因此他必须用能人,哪怕是有点瑕疵。在戚、海之间,他选择了戚。然而循吏不计手段只讲结果,往往就容易破坏规则,致使潜规则盛行。如果不顾道德名节,只讲金钱效率,即使金玉其外、事事成功,也会导致社会溃烂不可遏制,无异于饮鸩止渴。
处在大变革之今日,我们既需要委曲求全的实干家,也需要宁折不弯的道德典范。重要的是如何让循吏守规矩,让清流接地气。既要强调个人的政治品质和操守,又要强调战略思想和执政能力,需要的是一大批有远大理想信念,具备良好官德,富有创新意识,能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真正担纲承重之人。唯如此,社会幸焉,百姓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