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村庄,走进底层,走进真实世界
2018-11-22张曙光
张曙光
老一代经济学家董辅曾说,作研究工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屁骨”,敢于坐“冷板凳”;一个是“脑袋”,即“创造性思维”。从刘守英的实践看,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即“两条腿”。两条腿的作用就是要走进真实世界,到农村、到底层、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去访谈,去思考。
土地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刘守英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抓住中国40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这一根本问题,既揭示出传统制度矛盾的本质,也彰显了改革探索的艰难和可贵;既立足于现实既存的基础,又揭示出长远发展的方向。
《调查》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下篇为“城市土地问题调查”。
在农村土地问题调查方面,刘守英用湄潭土地制度变迁、上海家庭农场、成都农地股份合作社、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例子讲述了农村土地问题。以1983-1984年为界,贵州湄潭家庭承包改革形成两个阶段:承包产量和承包土地。联产承包从“产量的承包”发展为“地产的承包”,农民经济行为不仅受到对产量预期的调节,而且开始受到对财产存量预期的调节,这是农地制度变迁史上的一次实质性的变化。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规定下,全国各地调地的事情此起彼伏,甚至二轮承包实施后的10年内,调地的村庄时有出现。《调查》用湄潭的实际资料论证了调地的巨大成本费用,以及造成土地分割日益細碎和无法确立承包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削弱了农民对增强地力的投资和养地技术的兴趣。这就是湄潭试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因,但此举明显修正了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内涵,赋予农地产权以激励功能。
《调查》对成都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湖南和黑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查》的描述和分析表明,在探索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各地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出了创造性的业绩。
刘守英的《调查》几乎没有引述他人观点,全是自己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从中提炼出的看法,按主流经济学的标准似乎不够“学术”、不够“专业”,但《调查》的思想十分清晰,问题把握相当准确,结论又动人心弦,这才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