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阳镇三位普通农民的“乘风破浪”

2018-11-22罗敏

新城乡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向阳农家乐秸秆

罗敏

回溯历史,广汉向阳镇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坐标定格在1980年,在全国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自此,向阳改革的步伐一直大步向前。向阳镇也从最初的传统农业镇,蜕变为广汉经济综合实力第一的工业镇。与之同时,一批批的当地人也走出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亘古背景,走进色彩斑斓天地壮阔的大时代。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蝶变。

肖猷国: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

金秋时节,谷丰物阜。在向阳镇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双柏村,成片的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时而掠过,一袋袋稻谷渐渐堆起,一派如火如荼的收获景象。如今,农业机械成了秋收的主力军,让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

广汉市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房外,车流络绎不绝,装袋后的稻谷被运至此。“目前已收了600多吨谷子,预计今年收成将达1800吨。我们与一些企业都签订了收购协议,不怕卖不出去。”专合社理事长肖猷国说。

肖猷国的另一重身份是双柏村村支部书记,2014年他带领200余户村民走上了专合社的道路,流转村里1200亩土地,进行机械化规模种植。

“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从吃不饱到吃穿不愁,再到住洋房、开轿车。”肖猷国回忆起改革开放以来那些事,感慨万千。“人民公社年代那是真的苦啊!那时候每个劳动力一年只能分到50斤黄谷,约合33至35斤的大米,家里就指望着父亲、母亲两个劳动力,70来斤米养活一家五口。每年4月的时候米缸就见底了,父母为了省点米,大锅大锅的水熬着零星的米饭,都能照出人影来。”

1981年中旬,“包产到户”的风吹到了双柏村后,“上半年还吃的‘大锅饭,下半年就‘包干到户了,全村都沸腾了。”自此后,种下汗水,就能换来丰硕的果实。1986年,肖猷国建起了占地120平方米的一楼一底的砖瓦房。

头脑灵活的肖猷国还先后做起了村镇客运、砂石运输等生意。很长一段时期,肖家都不靠土地吃饭,但当2013年农村深化改革、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陆续出台后,让肖猷国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的价值。小田变大田,家业变产业,改革打开了一扇新门。

“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想干也干不起来啊!”2015年,他购入了三台烘干机,“三台烘干机总共花了42.8万,政府补贴就占了大半!”除了农机补贴,修建厂房的34.98万补贴也为肖猷国减轻了不少资金压力。5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现有烘干机3台、拖拉机4台套、植保机1台、秸秆打捆机8台、铲车2台……

专合社实现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耕地、播种、打药、收割、烘干、销售、秸秆回收各环节,都有专门的服务队为各家各户提供服务。

2015年,雨水较多,合作社不仅利用烘干场解决了自身粮食收储问题,还为其他种粮农户解决了1000余吨粮食的收储问题,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

农村焚烧秸秆一度是政府的头痛事。在成立了秸秆收集专业合作社后,地里的秸秆有打捆车收走后转而成为了不少企业争着要的“香饽饽”。“有收去做生物质燃料、肥料的,还有运去大邑县做菌包的,一吨秸秆卖380元至400元,真正实现了绿色循环经济。”

肖猷国盘算着,这样多项经营叠加起来,一年收入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十万元。

张忍高:从土地里发现商机

1982年,时年27岁的张忍高从中江县“嫁”过来,成了向阳女婿。以前在老家吃不饱饭,此时的向阳作为改革先锋,已经家家谷满仓。“包田到户后家里粮食堆都堆不下。”张忍高描述起当时五谷丰登满粮仓的场景,“收割的一万多斤粮食堆在屋子里,一屋子都是粮食,漫过了床铺,我常说我们是睡在粮食上。”

90年代初,向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渔业,多种产业并行。张忍高感到这是个机会,率先将农田改种苗木花卉。“以前村里种地主要种稻谷、小麦、玉米,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收入两三千元。而种苗圃一年光靠卖树苗花种就换来近两万元的收益,是之前搞传统种植收入的十倍以上。”此后,向阳年度先进创收个人、先进党员表彰会上,张忍高成了常客。

“向阳工业发展起来了,产业活了,生活好了,可就是周末、休息时没个走处。”时任向阳镇党委书记的邓跃成随口一句话,让张忍高察觉到了商机。

“别人种粮我种花,率先致富乐农家。”说干就干,张忍高向生产队租到了两亩地,建起了农家小屋,取名“高家庄农家乐”。就這样,向阳镇有了第一家农家乐,张忍高也成了全镇拿到农家乐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第一人。

一晃近20年过去,张忍高的农家乐依然红火,从原来的2亩地扩建为10亩地,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又修建、翻新过多少次。“随着客人需求的变化,农家乐也要与时俱进嘛,搞特色、做精品,我们也在努力。”张忍高说。

郑学建:“土专家”变身企业家

识时势者为俊杰,向阳镇家喻户晓的“汉舟电气”,其董事长郑学建就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家。

历史的车轮再次回到1978年,24岁的郑学建和他的弟兄们还是向阳镇地地道道的农民,向阳公社8大队3队社员。改革开放后,向阳人的创业激情都被激活了,一批电气、化工、土木、冶金、机械、铸造等企业应运而生。郑学建从田头到了厂头,当上了月薪29.5元的向阳铁厂工人,开启了同“电气”打交道的生涯。

经过500多天的修炼,他“钻”成了行家里手。凭着一股孤勇,组建了“工业公司电气维修部”,这个“维修部”的总资产只有52元——几把榔头、几把改刀、几把搬手这就是郑学建和他的弟兄们创业的全部家底。凭着这些简陋的工具,郑学建竟然造出了全乡第一个“标准配电柜”。这一下就成了全乡的名人,被前来视察工作的领导誉为“土专家”。

1993年3月,郑学建与几个志趣相投的兄弟,在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气息中,组建了民营企业“四川电气设备成套厂”,翻开了创业新篇章。

如今的汉舟电气,主要产品为高端电气成套设备,已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施耐德、东芝、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长期进行商务合作。

郑学建和他的弟兄们,由地道的农民,成长为卓越的民营企业家,仅用了15年时间;由一家普通电气设备成套厂,成为四川省“小巨人”“明星企业”,仅用了7年时间。

像肖猷国、张忍高、郑学建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正是改革开放的号角,激活了中国人血脉里的机智、敏锐、坚韧、创新,从而释放出磅礴伟力,使中国在40年里,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发展奇迹。

猜你喜欢

向阳农家乐秸秆
农家乐里去休闲
新年话“福”
杜鹃花红农家乐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字海拾“贝”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