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扶贫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11-22严晓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扶贫新时期问题

严晓萍

[提要] 新时期是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困难在于贫困户的瞄准,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腐败问题,如何增强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特殊贫困群体需求,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等;难点在于扶贫工程要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产业有机结合,确保新时期脱贫工作持续有效进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扶贫;问题;对策

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编号:2018B10)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14日

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已经进行了30多年,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7亿多人脱离贫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3.1%,成效巨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大扶贫格局观念,实施扶贫项目多渠道合作、多领域协作、多区域协作。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现象,以及“有体力、无能力”现实。

一、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3~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元增加到861亿元,累计投入2,822亿元,地方政府债务1,2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地方政府债务994亿元和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但从各地报道的扶贫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因病致贫和缺乏资金是致贫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3.1%。致貧因素所占比例,因病致贫占42.2%,缺资金35.4%,缺技术22.3%,缺劳力16.8%,因学致贫9%,因残致贫5.8%,因灾致贫9.6%。河北省扶贫办公布,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85万人,贫困发生率1.86%。致贫原因:因病致贫42万户,占48%,缺资金13.3万户,占15.2%;缺劳力11.7万户,占13.4%;因残致贫8.3万户,占9.4%;缺技术6.7万户,占7.7%;动力不足2.3万户,占2.6%;因学致贫1.3万户,占1.5%;其他原因1.9万户,占2.2%。2016年河北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约为164万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约为146万人,患病和无劳动能力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二)扶贫领域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

1、精准填表。有的地方贫困户情况表需要手填,一式三份,不得出错,不得涂改,耗时费力。为了各级检查需要,打印经费巨大。

2、形式化。为了迎接检查,有的村制作大型标识牌、宣传牌,花费大。有的把临街房子内外粉刷,而实际问题并未解决。有的地方互相检查,为了自己不排后,只能给别人打低分,致使考核不能真实反映扶贫状况。

3、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性差。有的扶贫产业项目缺乏市场连接、技术支持,服务支持,“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4、基层干部压力大。上级所有政策都要通过乡村两级干部来执行,基层干部面临“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工作困境。也有一些贫困户隐瞒扶贫成果,由第三方评估来村里调查脱贫成果时,故意不说实话,隐瞒收入,怕脱了贫无法再继续享受政策。这样对于扶贫干部们很不公平,否定了工作成效,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

(三)贫困户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1、贫困依赖。有的贫困户认为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帮扶有政府,操心有干部,有人救济,有人慰问,有人给修房子,“贫困户”帽子成为了一种身份。贫困待遇是国家给的,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占便宜思想,受助者不愿放弃贫困待遇,采取消极依赖态度,宁可不就业或少就业,低保、贫困待遇虽不能使他们富裕,但至少可以不劳而获,使一部分人形成了“贫困依赖”。

2、贫困户附加优惠。还有的地方农村低保户还有其他的附加优惠,有的地方规定贫困户生病县内医院就医零支付,造成有人不愿意出院。有的地方贫困户、低保户子女上大学每年可以申请补助等,贫困成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通行证”。

3、残疾的“代际传递”。因孕检、产检对不适宜生育的遗传疾病监控不到位,致使一些农村家庭集中出现先天和后天残疾现象,导致贫困在家庭中“传递”,“病病结合”的不良婚配形成的夫妻残、一家多残、后代残的情况,造成整个家庭贫困的恶性循环,很难帮扶脱贫。

(四)扶贫领域腐败现象

1、侵占扶贫项目资金。有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虚构扶贫项目工程量、套取扶贫专项资金,项目过程中收受他人好处费等。

2、把关不严。有的工作审核把关不严,使不符合条件的农户获得扶贫救助待遇,有的给非贫困户发放了专项产业扶贫项目。

3、冒领补助。有的贫困人口去世的情况下,仍然上报,违规冒领养老金或补助。有的未按照要求将户口已不在本村的村民进行核减,致使其继续享受某些扶贫扶持政策。

4、共同犯罪,隐蔽性强。有的村级领导共同犯罪,由于当地群众维权意识不强,信息不公开,缺乏监管漏洞,利用已有养殖项目申报扶贫项目,侵占退耕还林款、征地补偿款等。

二、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取措施提高穷人的收入水平,推进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和环境公平。起点公平指符合条件的人都机会均等,都有申请的资格。环境公平指申请、评审过程民主、公开、透明。结果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也强调效率,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与有低收入工作的人,在领取了补助差额后,最终可得到的收入会一样多,这样就挫伤了努力工作自助的人积极性,提供了人们拒绝工作的动力。正是此动机,引发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腐败、贫困依赖等问题。

搭便车理论也认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带来的好处。这样每个人都想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农村扶贫、低保这样的公共福利,要求根据人均收入来评定,但农村人均收入的难确定性,会造成收入相差不多的家庭进行竞争。如果再缺乏民主评议制度,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一)收入核定难。贫困人口认定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确定资格。但实际上,农村居民收入测算核定显得更为复杂。第一,收入的项目繁多。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除外出打工等货币收入外,其主要的收入为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物收入。打工收入虽然是现金收入,但实际多少只有个人知道;第二,实物收入波动大。由于投入产出价格,市场情况变化,收入多少也只有当事人知晓;第三,帮抚(扶)费、赡养费以及隐形收入更难核定,没有明确证明。

(二)申请程序难免疏漏。农村低保户和贫困户认定工作重心是落在村委会;村委会干部是半脱产的,工资由乡镇发放,同时经营自家责任田或其他非农产业。因此,有些工作程序就难以到位。基层工作人员的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民政所不但承担大量民政工作,还要参与乡镇其他工作。农村贫困户、低保户的调查、评议难免流于形式,深入村、户调查就很难实现。

(三)监督到位困难。农村家庭收入统计的不准确性,基层工作人员的不足,给申报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村、镇、县无论哪一级没有按照公平、公开、公示的制度进行评审,既没有群众监督,也缺乏法律监督,那么错保、漏保、人情保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三、新时期脱贫攻坚思考建议

脱贫攻坚从经济层面说,是为了消除农村贫困,补齐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从政治层面上说,是要实现社会共同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工作能力,实现社会公平。随着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投入逐渐提高,确实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起到了“兜底”作用,贫困人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河北省的特色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科教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八大工程,时刻践行著绿色扶贫理念,保证新时期脱贫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一)发展可持续绿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难点在于稳定脱贫不返贫,关键是本地有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以解决贫困人口有效就业问题。贫困村脱贫依赖农村整体发展,是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乡村振兴的大问题,仅仅依靠单个个体的经济或者救济很难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脱贫,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绿色稀缺资源丰富,有山、有林、有水、有历史文化底蕴,需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有所突破,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快速改变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破解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短缺瓶颈、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等。

(二)杜绝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腐败现象,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避免违规操作,杜绝形式主义和腐败关系重大。基层干部待遇低、责任大、任务重、上升通道较窄,是他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杜绝扶贫工作中检查、填表等形式主义,利用网络管理减轻工作量。创建扶贫资金网络监管平台,对相关部门涉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全程、实时、同步监督检查,群众也可以在扶贫网络平台上查看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减少现金扶贫。无论农业还是非农产业,鼓励吸收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政府多提供适合贫困人口群体的工作岗位。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规定领取各种救助、补助的最高年限,或者以提供就业岗位形式来取代现金。从一般补贴型救助,逐步转变成就业促进型救助,解决“头脑贫困”、“志智双扶”问题,这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救助理念,对改变贫困人员不积极就业、改变贫困的代际循环有积极意义。

(四)加入互联网大商圈,发展电商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路径,但短板在于缺乏集约运输方式,产品没有实现品牌化销售,低溢价。而农村电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品牌形成,增加产品溢价。

1、加快贫困地区电商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从村-乡镇-县城的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以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外运创造良好的条件,设立专业物流园区、集散中心、标准化市场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村里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农村地区电商服务网点,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投递,减少快递员等候时间,方便村民。

2、利用虚拟大商圈,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农村电商不仅是为了方便村民收发商品,更重要的功能是扩大商圈,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电商,推进电商与贫困地区产业融合。一是当地的农产品要形成规模;二是有自己品牌,与京东、淘宝等大的销售平台相连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三是借用电商平台推广当地各种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改变农村生鲜农产品只靠村民自己吆喝,乡村美景无人知的状况。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五)重视特殊贫困群体,给予优先扶持、特殊扶持政策

1、重视女性在家庭脱贫中的作用,增强妇女脱贫能力。贫困妇女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在扶贫项目培训中要强调妇女参与程度和参与比例,支持以妇女为主的扶贫经济实体的发展。利用社会救助政策等其他救助项目,培训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转变传统观念,给她们提供到城市工作的机会,不失为一项有效的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路径。

2、强制未成年人接受教育,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借鉴墨西哥的“机会计划”,即贫困家庭领取救助金后,必须保证其子女接受教育,并保证其子女能定期接受体检。关注贫困家庭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制未成年人接受教育,进行素质培养,扶智为主,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3、减少残疾人口出生,降低残疾人口贫困率。扶贫事业涉及多个领域,贫困地区人口享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残疾人口有的是先天性的,需要强化农村育龄夫妇婚检和育龄妇女孕期检查、筛查,把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贫困地区扶贫项目之中,减少、杜绝农村残疾人口出生。有的是后天残疾,意外或外出打工期间,缺乏劳动保护,造成后天残疾,年龄大时,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加强危险行业劳动保护、规范工伤保险等,降低残疾人口贫困率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富.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R].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2017.8.29.

[2]统计局.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同比减少1289万[EB/OL].中国新闻网,2018.2.1.

[3]张浩淼.拉美的新型社会救助与对中国的启示[J].安徽行政学院报,2010.2.

猜你喜欢

扶贫新时期问题
证监会“扶贫”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