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网络意识形态:算法应注入新闻价值观
2018-11-22屠淑洁
屠淑洁
一、算法正在重塑新闻业的生态系统
在新一代新闻生产中,算法已成主流趋势,腾讯与今日头条有显著优势。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转变为聚合资讯类新闻生产方式,人机协同完成新闻生产。[1]
传统媒体生产方式是单向型新闻生产模式。(见图1)算法可基于用户的兴趣推送相关新闻,形成用户的“私人订制”版媒介环境,用户打开APP,进行点击、阅读、评论等一系列的用户行为数据又反馈给算法,算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更新,可精准地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推荐算法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算法自身也在不断更新,形成信息闭环,聚合资讯的新闻生产模式为闭环式新闻生产模式。(见图2)
新一代新闻生产模式的来临,算法技术已颠覆新闻内容的采编、分发模式、用户信息反馈等环节,促进新闻行业全方位升级。今日头条否认自己有媒体属性,并强调“算法无价值观”。平台把算法的精准性服务理念诠释至深,让各类服务变为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平台有强大的媒体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将是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开始了人机协同合作。美联社虚拟机器人wordsmith每季度可写3000篇文稿,它解放了众多记者,使记者们集中精力去报道有深度的新闻。纽约时报的头条主编Blossom竟是一个智能机器人,它能够分析、预测出具有社交推广效应的内容,撰写爆款社交媒体文章,使时报的流量涨了38倍,减轻了编辑的工作负担。[2]
图1 单向型新闻生产模式
图2 闭环式新闻生产模式
在快速迭代的智媒环境中,媒体的新战略是研发聊天机器人。网友无需自己看新闻,机器人像用户与朋友聊天一般的方式,辅助用户解读新闻。
麦克卢汉认为,所有媒介(技术)都是人的延伸,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心理和物理的延伸。[3]媒介是如何在时间序列上延伸人,进而在空间范畴上延伸人?媒介的形态如何影响受众的心理,进而影响物质化环境和社会化生存?
二、数据与算法给新闻业带来冲击
穿透广袤的时空环境,保留影像是媒介时间的延伸,传播信息和思想是媒介空间的延伸。古登堡的印刷术推动媒介空间传播的发展,之后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媒介空间领域的延伸。媒介的形态对社会物质化环境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意义。
算法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法律规范、生产方式、分发渠道、内容消费等构成了冲击。算法聚合下的内容生产平台与传统媒体的对弈反映在版权上,这实质上也反映出技术型平台对内容资源的迫切需求。伴随着传统媒体逐渐衰落,数字媒体强势发展,算法技术对新闻业形成巨大挑战。
第一,算法淡化媒体审核员角色,将“把关权”交给机器。传统的新闻内容审核需编辑把关。可算法改变了这一模式,内容未经过人工审核,通过算法直接推荐到用户的客户端。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成了实际审核人,因为算法新闻是基于用户行为的数据积累而筛选出来的。算法新闻颠覆了媒体和受众的角色关系,信息的选择权、主导权基本由受众决定。[4]可是算法推荐的新闻资讯出现大量假消息,谁来辨别这类假新闻,谁来建立算法辟谣机制呢?
当用户点击浏览一篇文章,算法会快速聚集类似新闻,不容用户拒绝。算法分发模式是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到现在还无法实现非线性思维。[5]用户选读一篇文章,大多出于新奇而感兴趣,可这是本能不是智能。
第二,算法解构了传统新闻选择的价值观。算法若是基于社交和用户点击量来推荐内容,是没有价值观导向的,仅仅是迎合用户的兴趣,培养的是“吃瓜群众”。算法的新闻选择标准是基于人想要的东西,而非人需要的东西。这就造成刺激用户感官、猎奇用户心理、标题党掩盖下的假新闻盛行。算法需要价值观,人工智能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以算法为核心的网络平台,正掏空受众的时间,青少年群体长时间刷手机现象严重。如果青少年点开一个不良短视频,平台就不断推送相似内容,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算法有多了解受众呢?曾有研究者根据5.8万名志愿者在Facebook上的“点赞”,推测出了一系列高度隐私的个人特质,包括性别角色、个性特征、教育水平、快乐程度、审美趣味、智力情况、伦理倾向等。物联网数据交换使得算法更智能,可谁来约束算法?[6]
第三,算法解构了新闻业的公共特点。新闻业分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两类。迈克尔·舒德森提出故事和信息两种新闻模式。[7]一般而言,工人阶级与故事取向相关,大众和故事模式的代言者是《世界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同信息取向相关联,代表精英及信息模式的则是《纽约时报》。精英传统视公共服务、公共利益为最高追求,孜孜守护公共利益,具有理性、独立的特点,追求高效率,实现自我价值。可大部分人是需要一些事物沉迷,如宗教、小说或者今日头条,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往往被诟病为低俗。今日头条不认为自己是“生产新闻”,“算法无价值观”之论恰巧正本溯源了其注重大众群体诉求的“价值观”,是想刻意避开“媒体精英”。[8]
第四,算法加重了“信息茧房”问题。桑斯坦认为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全方位的,往往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9]“信息偏食”使得公众盲目自信,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这就形成一个顽固循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导致其现实世界的认识失真,使每个人都成了一座信息孤岛。
三、算法要注入新闻价值观,迫切需要人工监管审核
算法聚合下的新一代新闻生产模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主要围绕算法到底是否技术中立和有无价值观两个问题进行争论。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否认Facebook是一家媒体公司,更否认Facebook在美国大选中对民众舆论进行干扰,但事实证明Facebook的假新闻影响了总统选举。一家数据平台窃取Facebook用户数据信息,分析用户的政治倾向,通过算法精准推送新闻,达到对用户洗脑的目的。[10]
业界认为,算法将是新一代的新闻生产模式,编辑将从信息生产的负荷中解放出来。新闻业需要产生算法审查机制、信息控制平台、价值观导向,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若完全依靠算法生产新闻,会导致人性扭曲、精神异化。算法新闻需要人工监管审核,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2009年,英国学者意识到算法的应用已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里,形成了技术的无意识性。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Natali Helberger发现算法介入分发系统,新闻媒体的角色从公共信息的中介已经转到为“私人定制”服务。她提出“公共媒体实践”的理念:应该树立价值观和原则来引导媒体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规范算法对新闻内容的呈现。加拿大学者认为算法挑战了传统的公共理论,因为算法的技术操作不能提示形成公众所必需的反思和意识。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开拓者,更离不开基本价值的守望者。[11]算法时代要坚持人文精神的回归。目前,今日头条大量培育审核员来完善内容的审核机制,同时对算法本身进行优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的“有机知识”新闻观值得借鉴,这里的“有机”是对其功能或影响的期许。真正有分量的新闻从没放弃去思考、酝酿并推动社会的变革。杜威强调了新闻生产要对启蒙民主教育、探索科学精神、回应现实矛盾、推动社会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算法聚合下的新一代新闻生产模式对行业格局重构产生了重要变革。算法利用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提升了新闻的分发效率,可高效地打造“私人订制”。可算法也带来信息消费的个性化问题,网民容易迷失在繁杂冗乱的信息大爆炸中,算法新闻需要人工监管审核,要冲破“信息窄化”效应,更要传播正确价值观,注入“有机知识”新闻观。应对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现象(指网络分裂成不同利益群体,一个子群的成员利用网络传播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员),新闻平台要建构网络“人行道”模式,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塑造认知广角。应对意见“回音室”现象,媒体要合理把关言论,遏制舆论暴力的发生,还应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增强网民的判断力。为避免信息流瀑中的“回音室”效应带来的狭窄视域,媒体要坚持人文精神的回归,做到以主流文化引导人、多元文化塑造人。[12]
注释:
[1]王佳航.数据与算法驱动下的欧美新闻生产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6(12).
[2]新闻不用看的用聊的?Quartz机器人就能和你聊.环球网,[2016-09-12].http://smart.huanqiu.com/roll/2016-09/9472530.html.
[3][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姜红,鲁曼.重塑“媒介”:行动者网络中的新闻“算法”[J].新闻记者,2017(4).
[5]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6(9).
[6]丁慎毅.算法再高明也不能目中无法.法制日报,2018-04-12.
[7][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看不看今日头条,取决于你属于哪个阶层 | 冰川时评 .搜狐网,[2016-12-29].http://m.hnr.cn/article/finance/20161229_358237_0.html.
[9]范荣.新媒体应如何赋予算法价值观.北京日报,2018-07-06.
[10] Facebook 5000 万用户信息遭泄露,用户数据安全如何防护 ?. 搜狐网,[2018-03-23].http://www.sohu.com/a/226053168_99979179.
[11] 靖鸣,王瑞.舆论监督历史演进的技术逻辑及其展望(上)[J].新闻爱好者,2015(11).
[12] 杨慧.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