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糖油糕
2018-11-22王瑞红
文/王瑞红
一位朋友请客,席间上点心,让我意外的是,端上来的竟然是我们大西北特有的糖油糕。我惊喜地抓过一个品尝了一下,却失望地发现,其味道比老家地道的糖油糕差了许多。向往之余,与糖油糕有关的往事,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呈现。
糖油糕这种大西北特有的小吃,是被西北人当早点食用的。在大西北那片满大街飘着秦腔韵味的土地上,人们一早起来,在家做早餐嫌麻烦的,都去街上的早餐铺子就餐,要一碗豆腐脑,加点香菜、香醋和油泼辣子,再要一碗凉皮或者擀面皮,或者几个糖油糕,悠闲地在早餐铺子里边话家常边就餐。大西北的冬天漫长,在所有的早点里,糖油糕是最受欢迎的。寒冷的早晨,要一碗豆腐脑或者小米杂粮粥,再吃几个刚出锅的又香又甜的热乎乎的糖油糕,既暖胃又保健。
糖油糕这个极普通的点心似乎已成为那片广漠的土地上独有的饮食文化。每年春天春台会的戏场上,在琳琅满目的小吃中,糖油糕也是主打的小吃。很多带孩子去看戏的家长到了戏场,总是先给孩子买几个糖油糕尝尝,戏散场时也不忘给家里牙口不好的老人捎几个又香又糯的糖油糕以示孝敬。逢年过节走亲串友,朴实的乡邻们也会以糖油糕作为互赠的礼物。
很怀念儿时母亲做的糖油糕。母亲的厨艺在附近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棒,而母亲做的糖油糕更是美味,外酥里嫩,甜香爽口,形似鼓,色如铜,香味扑鼻,既美味又好看。附近十里八乡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炸糖油糕的乡亲,都会找母亲去帮忙。热情的母亲一向是来者不拒,爽快地帮人忙活。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宽裕,吃粗粮的时候多,吃细粮的时候少,所以能吃顿母亲做的糖油糕,算是过节了。
记得我8岁的时候,有次生病没胃口,母亲看我病恹恹的样子很是心疼,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想吃糖油糕,母亲疼爱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好,妈给你做。”母亲拿出仅有的两碗白面粉倒在盆里,掺入一碗小米面,在里面加了点白糖,然后用开水烫面,一边倒入开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烫好面后,将面团摊在案板上晾一小时左右,母亲把烫好的面撒上干面粉揉和,一边揉一边加干面粉。我问母亲为什么要加干面粉,母亲说加入干面粉揉制好的面团,炸出的糖油糕外面才会起脆皮。揉好面,用盆扣上醒半个小时。
母亲在锅里倒上油,开始炸制糖油糕了。她把面分成若干个小面团,擀成面饼包入适量红糖,捏严口,拍成薄薄的扁圆形,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在盘子里稍凉了下,便拿了个先让我吃,说是糖油糕趁热吃才味美。我尝了一口,那软软糯糯的外皮,流动的糖馅,香香甜甜的味道,深深地刺激了我的味蕾。品尝着无比好吃的糖油糕,我不禁夸母亲的手艺好,我说:“妈,你做的糖油糕真好吃,比对门刘姨做的好吃。”听着我的夸奖,母亲呵呵一笑,说:“炸糖油糕的关键在和面,面软些才好吃,再就是炸油糕的油温要掌握好,小火炸制才能外焦里嫩。这是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长大后,我内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崇拜,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心灵手巧的女人。
随着外出读书离开家乡并在外地参加工作,故乡以及母亲做的糖油糕渐行渐远。刚离开家乡那会儿,母亲知道我喜欢吃糖油糕,总是给我做好寄给我,但糖油糕刚出锅时吃才好吃,凉了后味道会差很多。吃了几次后,我便叮嘱母亲不让她再寄了。
但多年来,童年时母亲做的糖油糕的味道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出门在外想母亲想家了,我就在所在的城市满大街找西北风味的馆子,然后进去问人家有没有糖油糕卖。碰了几次钉子后我便死心了,只能将这种美好的回忆封存在记忆中,午夜梦回时独自品味。糖油糕里有母爱,我之所以会对这种点心念念不忘,其实说到底是对亲情和故乡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