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体而教,推开神话之窗

2018-11-21胡修喜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胡修喜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课程意义不容忽视。神话因其珠圆玉润的语言美、丰富奇特的想象美、充满智慧的创造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神话文本的教学可以从顺应童心,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沉入文本,融入自我的语文生活;寻本溯源,彰显神话的文本气质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孩子深度体验神话的想象魅力、精神魅力、语言魅力、表达魅力,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推开神话之窗。

关键词:文体视角;神话教学;策略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B-0060-04

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与人类精神的原乡,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精神与语言之间的原始、浑一的言意表达,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血脉传承。现行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神话类文本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大禹治水》《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三打白骨精》等众多的神话进入教材,也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的课程意义不容忽视。神话因其珠圆玉润的语言美,丰富奇特的想象美,充满智慧的创造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学生在讲述和倾听中想象着神奇,体验着神奇,同时也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基于对神话文体特征的认识,我们希望从神话的教学价值出发,让神话的学习具有“神话”的味道,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推开神话之窗。

一、顺应童心,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

神话文本的教学可以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视角讲述,顺应儿童神奇想象的原动力,发掘文本背后的情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

1.设置一个悬念

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开天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老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全体学生随音乐放松身心、闭起眼睛。老师告诉孩子,师生将一起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原始初民时代。在此基础上,老师伴着音乐深情地讲述: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在一个星河满天的夏夜,搬着小板凳,依偎在爷爷身边,听他讲述古老的、动人的故事。我总是好奇地问:“爷爷,爷爷,天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一年为什么有四季?”爺爷慈爱地搂着我,轻声对我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遨游神话世界的准备。因为当学生被老师设置的悬念紧紧地吸引时,心中会产生多种猜测并急于了解真相,思维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积极。

2.创设一个情境

神话的字里行间都浸润着神秘的色彩,充满了想象和夸张,与儿童的生命形态达成了天然的契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儿童凭借文本的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

周益民老师在执教《夸父逐日》时,就创设了这样的切入情境:“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离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我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生:爷爷),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耳朵听、嘴巴说,把这些故事一辈辈传了下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讲一个古老的故事。[1]

周老师在呈现故事文本之前,首先把学生带入神话口耳相传的形式情景,再通过讲述把学生带入口耳相传的故事情景。看似简单的一个切入细节,却彰显了教师还原神话本来面目的独具匠心。孩子们通过听的输入、解码与重新编码,一定会在脑海中想象出夸父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来。这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想象未见的“惊异”之心,让孩子们在口耳相传的想象中,亲身体验神话的“神奇”。

3.提供一个空间

神话的想象空间,往往隐匿在文本表达的空白之处。关注这个空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孩子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第六册《日月潭的传说》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是大尖哥或水社姐,需要吃尽千辛万苦去拿金斧头和金剪刀时会怎么想,然后带着体会读好“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这句。接着,再次让学生想一想“来到潭边,恶龙正张开大嘴等着呢!尖尖的牙齿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交流的基础上,诵读“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让学生读好整段,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想象留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人物心理,充分感受主人公为正义而献身的高尚情怀,让神话传说的“美丽”留驻心中。

二、沉入文本,融入自我的语文生活

作为一篇篇神话学材,在顺应儿童天性,引领儿童感受神话迷人想象的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帮助孩子沉入文本,融入儿童当下的语文生活。

1.还原故事

口耳相传既是神话原初的流传形式,也是神话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时,需要引领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结构的相似,习得提炼情节发展线索的概括能力;需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复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用神话的流传方式、用自己内化了的语言,还原与再造故事本身。

如教学《开天辟地》,在初步复述环节,师生合作画出故事的情节流程图:混沌一团—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以理清故事的结构脉络。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领孩子通过细节的讲述,进入情境,还原故事:首先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中学生一定会不断地追问和假想——“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混沌一团的大鸡蛋”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次,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补充,重述和创编“剧本”。如此,学生在讲述神奇、想象神奇、创编神奇、还原神奇的过程中,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还原神话的流传方式,讲述关联了学生生活与心灵的神话之神奇,其实是帮助学生在神话的世界中发现自我、发现自我心灵深处的小宇宙。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讲述方式,落实到课程层面:低年级只需要借助直观结构图式就能够有条理地讲清楚大概的意思,还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神奇之处;中年级除了把握故事框架结构等大意,还要尽量地把神话的神奇形象讲清楚,把神话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讲清楚,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讲清楚;到了高年级,就需要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等内容,通过添枝加叶的方式补充想象,一方面让神话的主人公动起来,另一方面需要讲清楚自己的喜欢、憎恶、同情、向往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口耳相传的讲述变得生动、立体而丰满。

2.把握形象

怎么把神话的人物形象讲清楚呢?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近人物、体验细节,关注仪式、把握精神。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嫦娥奔月》时,先让学生说说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然后再读故事,完成“( )的后羿,( )的嫦娥,( )的逢蒙”的填空,同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神话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行为细节句子,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特点。交流时,学生能够从后羿射日时的一系列动作“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等,体会出后羿作为“超人”“神箭手”的神勇无比;从混在门徒之中,偷取仙药时“假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描写逢蒙的动作的词语中,感受到他阴险无耻、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而嫦娥的一系列表现,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她不仅外表美丽端庄,更兼内里正直善良,心底无私纯正。

体会神话人物的形象是领会文本意蕴、把握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讲述力的重要抓手。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体会到神话人物的千姿百态,既感悟了人物或爱或憎的形象,也训练了语言的形象表达力。

3.浸润文字

神话的诗性表达就在于它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教学时,教师就要抓住这种诗性的表达特色,引导学生直面语言、品味语言,进而破译言意表达的密码,在把握言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语言的敏感度,为独立运用盘存语料,进而顺利表达做准备。

比如《开天辟地》一文有很多的对仗句,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表达的魅力呢?首先,可以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发现句中“轻对重、清对浊、上升对下沉,天对地”等相对应的词;接着,让学生讨论句子是否可以改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了地”,让学生在品赏中进一步感受对仗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回到全文,找一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对仗”的独特表达效果。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2]神话教学同样如此。这一片段,教师就从对仗的语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不断变换的对比朗读中发现文本字数相等、一一对应的语言规律,发现神话相对思维与相对语言的智慧与曼妙,从而唤醒学生言语表达的灵性与智慧。

三、追本溯源,彰显神话的文本气质

1.相信神话是“真实的”

神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的追问:老牛为什么会说话?为什么披上牛皮就能飞上天?盘古的斧头和凿子从何而来?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为什么会复原?……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部分老师往往会随便找个托词蒙混过去,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神话是胡编乱造的印象。

面对这些拥有一定科学知识储备的孩子,他们对神话世界的挑战与质疑,教师要注意辩证地引导。科学可以完善对外界世界的认知,神话却可以指引“精神”回家的路,赋予孩子进入自己内在世界的勇气,进而激发和养育自己内在的小宇宙。所以,面对学生的提问“盘古的斧头和凿子从哪里来”,教师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神话,可以这样回答:“神话是先民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可能很多细节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而无法解释,但是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却是真实存在的。那你们能否也运用自己的幻想,像我们的祖先那样,让神话的表达更真实、更生动、更合理呢?”

这样的回答可以让學生看到神话的局限性,也看到神话价值的核心所在,注重的是让学生在重述与改编中丰富想象,也丰富神话的表达。

2.照一面文化的镜子

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音、文字所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3]其中,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是语文教学,尤其中高年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就有不少学生问:“老师,嫦娥吃了长生不老药后为什么是奔‘月,而不是到其他地方呢?”应该说,这样的问题是孩子们认真阅读文本后的真实想法。

此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嫦娥之所以不断地受到世人的美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崇月心态。接着,教师可以站在文化的角度,运用意象思维来帮助学生分析:月亮明亮而皎洁,深邃而柔和,能引发人们无极的遐思,把月亮当作一切美好的象征。月亮阴柔而不像太阳那么明媚,和嫦娥美丽的外貌和美丽的心灵同频;月亮的月圆月缺和后羿、嫦娥悲欢离合的遭遇同频;月亮的亘古不灭和人们对善良、对团圆、对思念的美好愿望同频;甚至和人类飞天登月的梦想同频……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发,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嫦娥奔月”的意象表达,进而认识到“嫦娥奔月”的文化隐喻之内涵。

神話的文化表达方式很多,古老的尧铸陶土,历史博物馆里的图腾、雕塑、书法、剪纸,甚至《九色鹿》的敦煌壁画,《沉香救母》的经典动画……这些非语言表征的艺术形式,同样是神话流传的重要载体,也是神话教学不可或缺的视觉补充与课外综合性项目实践活动的延展。学生也自然会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的着力点各取所需,给自己照一面立体的文化镜子,不仅游弋于神话文学的小溪与江河,更游弋于神话文艺、神话文化的汪洋大海。

3.寻一个共同的母题

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说:“世界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单个母题中的相似之处比完形故事中的更为常见。因此,假如我们要将全世界的传统叙事资料加以系统整理以使之井然有序,那么就必须通过对单个母题加以分类的方法,而正是这些细节组成了那些丰满的民间叙事,也正是这些简单的元素能够为全部传统文学的系统分类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4]这给神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为母题比文本类型更为细小,反复出现的频率更高、更具相似性,因此划分母题,能够为民间文学的系统分类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也更便于世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在引领孩子们阅读教材中神话的基础上,要多多进行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引领学生在中西方神话历史共时的分道扬镳中,感受东西方迥异的宇宙观念、世界观念、自我观念,立身处世的观念……比如学习《大禹治水》和《普罗米修斯盗火》,就可以设计“小偷与秩序”的母题阅读情境并启发学生:同样是偷盗天庭、造福人类,为什么大禹的父亲鲧偷息土治水就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而西方偷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却成为人类永远的英雄呢?仅仅是因为水火不容吗?

这样的阅读母题很多,比如地域母题阅读: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印度神话……也可以跨中西内容母题阅读:创世母题、始祖母题、洪水母题、战争母题……都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进而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的目的。

总之,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神话的文体特征,在深度体验神话想象魅力、精神魅力的同时,探寻文本的语言魅力、表达魅力,进而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推开神话的神奇之窗,是我们依体而教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周益民,宋飞.讲述英雄的旅程,品味神话的传奇——《夸父逐日》教学录评[J].语文教学通讯, 2016(36):33-38.

[2]曹忠华.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往返[J].教育科学论坛, 2014(4):35-37.

[3]周信东.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7):61-65.

[4]杨利慧,张成福.中国神话母题索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4.

责任编辑:李韦

Abstract: Despite the low proportion of mytholog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ts importan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Mythology, full of beautiful language, ample and peculiar imagination and intelligent creation, can imperceptibly improve childrens aesthetics and stimulate their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of mythology may start with three aspects: adapting to childrens heart and roaming in the magical world; immersing in the world of text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ir own Chinese lives; and searching for the sources and highlighting the textual quality of mythology, leading them into the mythological world by deeply experiencing the mythological charms of imagination, spirit,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Key words: stylistic perspective; mythology teaching; strateg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