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州产业援青专题调研

2018-11-21潘建漳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西柴达木

潘建漳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州范围内产业援青工作进展,实事求是客观总结经验与成效,进一步推进浙江产业援青工作,根据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笔者就产业援青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上看,自2010年对口援青正式启动以来,各地高度重视产业援青工作,把产业援青作为重中之重,紧紧依托柴达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对口支援政策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移,吸纳群众就业。按照“眼前与长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产业、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推动政策、项目、资金等向受援地优势产业倾斜,扶持海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增强受援地“造血”能力。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扩大海西对外开放力度,深化对口支援交流合作

自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援受双方在交流交往交融、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智力援助、物资帮扶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通过组团参加“浙洽会”“青洽会”“浙江农博会”和举办“知名浙商海西行”“浙商走进格尔木”“2017浙商(投融资)大会德令哈峰会”等经贸合作平台,引进了浙江中控集团、正泰集团、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绿朋集团、温州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两地经贸合作呈现出力度大、行动快、程度深、前景好的态势,良好的对口交流关系为援受双方下一步更加紧密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园区设施建设,打造现代产业集聚载体

着力打造“一园两区”的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帮助海西打造现代产业集聚载体,吸纳具有高新技术与服务、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入驻园区,为当地中小企业孵化壮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共享平台。目前,德令哈市孵化基地一期建设已全面完工,建成2栋标准化孵化厂房,已有陶尔根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等15家创业孵化小微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格尔木市孵化基地28栋厂房及配套办公生活设施等施工完成,青海爱能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格尔木聚阳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入驻,产值超20亿元。

(三)加大援青资金投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7年来,浙江省以扶持海西州优特农产品品牌建设和高原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海西特色农牧、文化和旅游产业。一是重点打造海西特色种养殖基地。通过扶持特色农牧业重点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德令哈市、都兰县和天峻县25家枸杞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种子繁育及产品深加工基地,提高了农牧民收入。二是扶植柴达木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高品质、无公害、有特色的农牧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帮助海西农牧企业赴浙江参展、在杭州设立了“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成立嘉兴枸杞一条街、开设了“柴达木特色农副产品网上商城”、牵手“阿里巴巴”等一系列措施,打响了柴达木特色农牧产品品牌,扩大了销售渠道,带动了海西农牧业蓬勃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编制完成格尔木市和乌兰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茶卡盐湖旅游区策划方案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宗加镇等乡镇总体规划,重点打造“美丽高原第一驿站”和柴达木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海西户外旅游产业发展。德令哈市和都兰县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已开工建设,主要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资源展示区和自驾车营地建设。州政府与浙江远见集团签订《咨询顾问合作协议》,开展策划、营销,人才培训及项目招商等工作,德令哈市“农垦风情小镇”已进入收尾工程。这一系列工作助推了海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四是充分利用浙江“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扶持和培育电商产业发展。帮助海西建立了青海省首个市州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和格尔木青藏电商产业园,为海西当地培养电商人才近千人。目前,柴达木电商绿洲线上线下协同零售平台“柴达木电商绿洲体验店”已经推广开设到西安、成都、南昌、西宁、佛山等10多个城市,农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途径将海西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实现销售额近亿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就业和推动海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各支援方的大力支持帮扶下,全州产业援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西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我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少,事关日常生产生活的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配套条件欠缺,近几年又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致使资源性产品下游产业市场需求不足,钾肥、纯碱等多种主要产品呈现价格持续下跌,增产不增收,很多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浙江企业赴海西投资热情不高,大多数是调研考察多,投资落实少。

(二)农牧业产业品牌建设滞后

由于海西特色生物产业规模不大,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品多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销售,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市场开发和推介进展缓慢,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有限,合作共赢难度大。

(三)资本市场融资手段缺乏

目前海西经济建设以各商业银行融资为主,融资平台选择有限,金融产品设计不尽合理,融贷周期过长,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等原因,无法达到银行信贷要求,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企业在产品升级、产量提升、市场开拓方面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难以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企业拓展市场能力不足。

三、海西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产业援青是增强海西造血功能、提升海西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措施,对促进海西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

(一)资源优势明显

海西州是青海省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州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144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188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以上,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组合好等特点,同时州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建成了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谋划了千亿元锂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千萬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等“五个千”产业集群,正在倾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基地。海西正成为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地区,正在成为青藏高原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投资创业新热土,蕴藏着无限的投资商机。

(二)国家政策趋势利好

中央第五、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青海特别是海西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海西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总体思路,依托柴达木区位优势和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集群集约发展,进一步加强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钾肥、纯碱、镁、锂等工业产品和枸杞、柴达木福牛等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走出国门,推动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发海西内在潜力,凝聚海西内在发展合力,对提升海西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三)发展空间优势明显

海西有可利用土地面积4.9亿亩,其中农牧业用地1.67亿亩,未利用地3.23亿亩,且具有集中连片、地势开阔、平缓和构造好等特点,是发展大工业和农牧业的理想用地。海西地区农牧资源独特,盛产春小麦、优质青稞、油菜和优质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柴达木红果枸杞、黑果枸杞、山羊绒等已享誉海内外。辽阔的天然草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特色绿色生物产业的首选之地。

(四)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一批国道、省道、矿区道路、乡村公路、汽油管道、电源电网,以及一大批教科文卫、光纤通信、市政设施等项目全面建成,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关角隧道工程全面通车,格敦铁路省内段基本建成,格库铁路加快建设,全州公路网基本形成;实施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通航,通达航线进一步增加,基本构建起立体化交通体系;建成青藏、青新电网联网工程,实现大电网基本全覆盖;天然气管输能力达110亿立方米,石油管输能力达325万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全州大部分区域;蓄集峡水利枢纽、哇沿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基础支撑条件不断夯实。《关于鼓励省外投资来青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招商引资、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各界有识之士积极投身海西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下一步产业援青的对策建议

按照海西州“2456”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藏区工作的重大决策和省十三次党代会、州十二次党代会及浙江—青海、浙江—海西两次座谈会和全省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规划引领、政策保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目标,围绕州委州政府“五个千”产业布局,不断强化力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援青,助推海西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产业援青工作机制

建议州政府成立产业援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招商活动,统一进行招商信息发布,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宣传产业合作成果。建立由州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牧局、卫计委、旅游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产业援青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落实推进产业援青工作,定期通报项目援建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调动支援方前方指挥部、后方对口办,省市商会及各市县政府积极性,建立五位一体产业援青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开展产业援青工作。

(二)加强产业对接,助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深化油气、盐湖、煤炭、金属等海西四大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支持、利益驱动,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央企业、广大浙商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盐湖产业方面,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以钾、钠资源开发为基础,以镁资源利用为突破口,以创建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钾、钠、镁、锂、硼、溴等资源梯级开发和配套平衡氯气、氯化氢气体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体系。

油气化工方面,围绕油气资源开发,重点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增加储量、扩大油气开采规模,重点推动天然气甲醇改造升级。

煤炭化工方面,围绕鱼卡、木里煤田煤炭资源开发,建设两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盐湖化工产业发展为重点,构建煤炭开发能源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煤炭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

金属冶金方面,围绕黑色、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在冶炼、下游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加强尾矿尾渣综合回收利用,增加附加值。适度发展金属冶炼产业和精深加工产品,构建有色冶金产业链。

进一步加大与浙江相关企业上下游产业对接力度,积极引进突破传统产业的一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供支撑。加大项目谋划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围绕援青产业和延伸盐湖、油气等传统产业链条,谋划落实一批对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作用强、关联程度高的招商项目,积极开展上门对接和招商引资活动,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

(三)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一方面,根据海西州生物资源产区纯净、稀缺名贵、质量上乘等特点,打造“世界顶级高原生态牧场”“世界有机枸杞之乡”等特色生态品牌。加大特色生物资源栽培基地、特色生物资源养殖基地、种苗繁育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调整种养殖业结构,形成区域优势突出、品牌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特色生物产业发展新格局。扶持柴达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科研平台建设,将标准化生产的理念贯穿于生产、加工、营销的全过程,并逐步建立农畜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树牢海西产品“绿色、有机”形象。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开拓浙江省农贸市场,与浙江签约订单农牧业,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牧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另一方面,以旅游业发展为引领,促进旅游、文化、商贸深度融合,带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以建设青藏高原旅游名州为目标,强化旅游区域合作,吸引浙江民营资本、国际资本参与海西重大旅游项目开发。重点推进“高原第一驿站”“德令哈市农垦风情园”“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設施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浙江远见旅游开发集团公司的深度合作,深入挖掘海西文化旅游精髓。精心设计海西旅游形象LOGO和外宣标识体系,利用浙江省知名媒体,加强整体策划打造和包装宣传,提升海西旅游知名度。继续开展赴浙江省各地开展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推介海西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发挥海西与内地旅游资源差异性优势,加强与浙江、上海、苏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信息共享、客源互送的合作机制,串联旅游景区景点,建立旅游大通道,实现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力争实现海西202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千万,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亿。

(四)加强柔性引智,助力新兴产业成长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发展转型增长提质的关键。

一是着眼于浙江省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以项目为载体、资本为纽带,积极协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加强创新项目与市场需求对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多层面研发创新、技术验证及产业化服务,推动先进成熟技术快速转化成生产力,解决海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落后的问题。

二是积极打造海西“科创走廊”。紧紧依托浙江省打造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有利契机,依托长三角的科技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和转化应用,建设柴达木科创大走廊。通过加大浙江省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投入,加强与浙江大学、青海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形成科研联盟。

三是不断加强科技力量支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支持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重点大学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合作,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工程化研发应用。

(五)加强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園区孵化平台。充分利用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孵化基地重要产业发展平台优势,不断优化浙江工业园投资环境,提升孵化基地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园区宣传和招商引资活动,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形成园区经济新优势。实施园区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国家级产业园区、高新区之间的深入交流合作,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全面提升园区建设发展和科技研发应用转化水平。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在装备制造、轻工业及特色生物等行业形成一批专业化、科技型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集群。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利用浙江工业园孵化基地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空间,构建“孵化器+创业”的模式,使孵化基地成为催生科技创新的“温室”和培育创业人才的“摇篮”。继续推行创新创业基金,激励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以打造柴达木星空梦想小镇为契机,加快完善柴达木青年创业街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着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强化技术支撑、投融资保障和环境营造,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形成“想创新、敢创业、能成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

三是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浙江省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海西设立营业网点或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青海或省外的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新三板市场直接融资。发起设立综合性、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建成地方综合金融平台,打造一定规模的金融蓄水池,建成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

四是电子商务平台。借助浙江省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市场服务、资金结算、仓储物流、信息的网络体系,打造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品电商平台,实现电商平台与企业管理、融资服务无缝对接。着力解决销售难、回款难、融资难、定价难等方面的问题,为海西钾肥、纯碱,以及枸杞和牛羊肉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柴达木,创造有利条件。大幅提升电子商务运用水平,着力培育一批重点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着力培育农村电商环境,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打通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便利渠道。

(六)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助推海西50名领军人才、100名顶尖科技人才、1000名高科技人才、10000名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行动。

一是支持组建成立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抓住浙江等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机构调整后各类人才存量富集的机遇,通过搭建互联网+模式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向供需双方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吸引内地人才向海西流动。

二是积极协调浙江省科研院所,支持成立柴达木特色生物研究机构,为海西特色生物科技研发、高新技术孵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基地。促进特色生物科技成果及时就地转化,积极协调浙江大学和青海大学,在农牧学院设置枸杞专业,为枸杞产业发展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三是浙江继续派出支教、支医、支农等方面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开展对口县市结对、学校校校结对、医院院院结对等“一对一”帮扶活动,举办专家巡讲、名师工作室、支教支医支农及建设远程医疗教育视频系统等多种形式,搭建两地资源共享和交流管理平台,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海西骨干教师医生集中轮训一遍,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做好造血工程、固本工程和民心工程,打造海西“本土化、扎根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海西柴达木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柴达木映画
大自然,令我陶醉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