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中的“虎皮”
2018-11-21常杰
常杰
从纯绿到虎纹迷彩
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军在越南军事介入的深入,纯绿的工作服和热带作战服已经很难满足作战需求,美军参战部队迫切需要一种适应东南亚热带雨林环境的迷彩作战服。精锐部队、尤其是特种部队军人,纷纷开始了自行寻找适合作战需要的迷彩作战服。他们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弄到了南越伞兵、别动军(游骑兵)的迷彩作战服和各类虎纹迷彩服,甚至商业版本的虎纹、猎鸭迷彩服装来用于作战。
这些虎纹迷彩源自20世纪50年代印度支那战争时期的法国蜥蜴迷彩。它所诞生的背景,它的生产工艺和调拨,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虎纹迷彩的种类和版型异常丰富,更是有外国藏家专门为它著书立说。也算是迷彩服发展史上的一段趣闻。
实战意义
虎纹迷彩在丛林环境有着极佳的伪装效果。横向的条纹模糊了人体的轮廓,非常适合越南丛林环绕河道密布的自然环境,让特战队员们和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突袭和伪装。当时的虎纹迷彩一般使用棉布,比同时期的美军热带作战服要厚一些,但其扎实耐用广受特战队员欢迎的。另外越南湿度大,山区的清晨温度并不高,中央高地的风也比较凉,棉布在这些环境下有保暖作用。所以虎纹迷彩不仅在特战部队里非常的火热,在一些一线美军部队同样供不应求,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去弄一些。
虽然后来美军官方配发了ERDL迷彩(ERDL是美国陆军工程研发实验室的缩写),但有特战人员还在使用虎纹迷彩,甚至出现了很多混搭的情况。这足见特战部队对虎纹迷彩的喜爱。脸上擦满油彩、身着虎纹迷彩的特战队员,几乎是美军特种部队在越战中的标准形象。可以说,没有虎纹迷彩的越战特战史是不完整的。
虎纹迷彩的出现对很多国家和地区后来的作战服款式和伪装图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变种和新版本。如中国武警的特战数码虎纹迷彩,美国空军的ABU作战服,俄罗斯的内务部虎纹,韩国的陆战队数码虎纹,以及台湾地区的陆战队细虎纹。都与越战的虎纹迷彩存在师承和借鉴的关系
由此可见,虎纹迷彩在作战服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丝毫没有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態势。
美军用品的生产
在越南战争时期,日本的横滨存在着一个叫做美国陆军采购局的单位,简称APA。该单位是美军在日本物资调拨的一个窗口单位。
越战时期,设置在旧金山的国防供应局(简称DSA)负责美军相关的军品调拨生产。DSA一般的工作模式是,根据美军的总体需求,在美国商家范围内进行招标,然后调拨生产。但越战期间需求激增,只靠美国国内的产能无法满足需求。1963年投入美军12000人,到1964年23000人,到1965年投入54000人,从特种战争转向了局部战争。这种演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海量的物资需求。DSA权衡再三,决定将生产线转向亚洲。
DSA的具体生产指令从美国发往位于日本座间市的美军顾问团,再发给APA,由APA负责实施在日的调拨生产。DSA同样也发布指令给位于韩国的美军韩国采购办事处和台湾地区的台湾中央标准局。这样,在完全公开的状态下,美军在亚洲行动所需的物资,几乎都是这三个机构来提供,并且相互竞争。
其中APA拥有美军越战军需物资生产的最详细资料,它所组织起来的日本有关生产企业都被称为“越南特需”。在美军采购合同中,日本厂商拿到了最大的份额。
当时常见的模式是:APA在日本本土完成布料生产和迷彩印染工作。印染完成的布料再送到位于冲绳的工厂缝制之后出货。这样做的理由是,到1971年之前,冲绳还在美国的直接管辖之下。将作战服生产交给位于冲绳的工厂,也是当时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举措,有点像现在的保护主义。这也是现在收藏市场上冲绳虎纹迷彩数量相对比较多的原因。当然也有人认为,部分虎纹迷彩是在冲绳当地选材印染的。
韩国和台湾地区厂商也是采用类似模式。中标的韩国或者台湾地区厂家会向日本厂商下订单定制印染后的布料,然后进行加工。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亚洲,日本在印染工艺上技术水平是最高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花纹都是在日本印制的。韩国、台湾地区也逐渐具备了相关印染能力。不但如此,后期部分东南亚国家也逐渐加入了虎纹迷彩的生产,向越南的美军输出。到1968年为止,美军官方控制的相关调拨生产主要还是通过APA进行的。一个小小的虎纹迷彩,就需要建立涉及好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体系,体现了美军后勤采办能力的成熟。
布料和印染
在日本生产的虎纹迷彩面料,使用的是普通工作服棉布。而南越军队的作战服会使用较薄的府绸或者棉布料,在日本交付给美军或者民间非正规防卫部队的产品中,几乎都没见过这种轻薄布料。之所以会这样,是美军在订购时,对布料强度、重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年制作虎纹迷彩面料的织布机为有梭织机。这种织布机以梭子为引纬器将纬纱引入梭口,它震动大、噪声大、机物料损耗多,不太利于高产,因此后来逐步淘汰。当时原布料长度约38英尺(11.4米),有收边。因为织布机技术的发展和化学纤维布料的兴起,这种面料从市场上渐渐消失了。因此现在要复刻越战虎纹迷彩,很难找到和当时完全一样的布料,因此也无法选择原来的工艺。这也提高了原品的收藏价值。
除了原料因素,印染工艺带来的丰富花纹种类也让收藏者们又爱又恨。越战时期的虎纹大都采用机器滚筒印染,这是上世纪60年代常见的工艺,是很高性价比的方法。滚筒印染的实现方法,是将布料绕着一个像卷轴滚筒滚动,在圆筒旁边和布料接触的地方有多个刻着凹纹的滚筒相互回转,滚筒的凹面接触染色剂,在连续转动中将染色剂印在布料布面上。一个滚筒一个颜色,需要几个色就需要几个滚筒。而和花纹有决定性关系的就是滚筒的直径了。不同的直径会带来不同的配色。通常工厂都有自己惯用直径的滚筒,但有时也会改变。有时不同工厂的滚筒宽度还有差异。而且,60年代已经出现了7000余种染色剂颜料,各厂选择完全不同。就算是同一厂印染的虎纹,也可能因为滚筒大小不同而造成不同。
按照美军的惯例,在相关合同里会提供厚厚的生产指标,让厂家严格遵守。但虎纹迷彩是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有关细节都交给厂家自己处理,这是层层分包和就近生产造成的。但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虎纹迷彩丰富的种类。外国爱好者甚至特意为此撰写了手册。
在所有虎纹迷彩中,以日本厂商的产品为最佳。60年代的日本,印染、纺织相关产业的技术及产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许多拥有高超技术的技术工人活跃在日本。但进入70年代以后,因为韩国、台湾地区等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纺织技术上急起直追,日本的纺织产业逐渐失去优势,连带的相关产业也随之衰退。使用60年代印染方式的工厂早已不复存在,就连号称越战时期美军“御用”的日本MASH公司也于90年代停止了迷彩服生产。现在的MASH虎纹产品只剩下帽子和小包。
复刻与收藏
越战已经结束40余年,那个时代的虎纹迷彩服及相关军品虽然产量巨大,但如今存世的已是凤毛麟角,价格非常昂贵。很多爱好者也只能购买复刻品。现代复制的越战虎纹产品,最大难度就在于花纹颜色和布料质感的还原。如果严格追求还原度,不但技术难度高,而且成本不低。很多商家因此望而却步。不过由于市场比较大,而且很多收藏者并不挑剔,所以一些商家自己杜撰出一些奇怪的花纹来。包括一些青春时尚品牌、运动品牌甚至儿童服装品牌,都有虎纹迷彩产品问世。
笔者喜欢收藏虎纹迷彩,拿到产品后,喜欢从质感、厚度、花纹、色调,甚至辅料、走线等细节做辨识与评价。现代商家的“创新”之作,笔者是不收藏的。根据笔者的调研,现在市面上能找到的虎纹迷彩,除了已经停产的MASH,还原度最高的是DRAGON公司产品,拿到手里可以让人感受到商家的诚意。
作为爱好者、玩家,作者还是希望有更多品牌能继续涉足虎纹迷彩的复刻,毕竟虎纹的品种非常丰富,不是一两个商家能垄断的。有更多好的虎纹迷彩复制品出现,是玩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