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红的不仅仅是“高粱”
2018-11-21张小华
张小华
2012年10月11日晚上7时(北京时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传来,中国文坛沸腾了,“恭喜莫言”的声音四起,“MO”也迅速成为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热词。
《中华儿女》记者余玮在莫言获奖后写了一篇封面文章《莫言 诺贝尔奖得主的苦难辉煌》,发表在杂志2012年第20期上。
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他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等影响,吸收西方文学营养讲述中国乡土故事。同时,他始终一腔热血地关注当下现实,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寻根文学”作家
在媒体公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彼得·恩隆德用电话给正在山东高密家中吃晚饭的莫言,这时他才获悉自己获奖,反应是“overjoyed and scared(惊喜并惶恐)”,微微地点了点脑袋、晃了晃身子。“(之前)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给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個漫长的队伍一样。”
与往年相似,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就年度文学奖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稿仅一页纸,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涉及对莫言的评价,即这位中国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在与新闻稿同时发布的4页纸背景资料中,评审委员会提及莫言的个人信息,包括生长和成长环境、职业经历以及写作历程。
资料尤其提及,以家乡山东省高密为写作素材,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二十世纪几十年为跨度,述及日本侵略军对作者家乡的占领。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如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成为一个奇特艺术世界。获诺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十分钟爱故乡,视故土为“精神的根据地”,将自己对故土的爱恋化为艺术元素,这是莫言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莫言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曾提出“所有的文学都是乡土文学”的观点。“过去乡土文学只是指农村,现在看来是偏狭义的,时代在发展,乡土的内涵也在变化。现在乡村在发生变化,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在缩小。另外乡土与故乡是同义词,每个人都有故乡,即便是我住在北京也和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的文学都依赖乡土,荒郊野村是乡土,繁华都市也是另一种乡土。”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这是莫言曾写下的一段文字。在50岁后,莫言越来越恋家,每年,他都要回到高密住上一段时间,寻找创作灵感。
有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但莫言认为,正是这条“破麻袋”,让他的文字有了独有的风格,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丰乳肥臀》通往莫言的文学世界
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当时,我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供销社仓库里写作,我一个堂弟跑来,摇晃着一张报纸对我大声喊叫:‘《红高粱西行》!《人民日报》整整一版!”
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这使得莫言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作家。
《红高粱》创作始于1985年。一次,总政在北京西直门招待所举行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一批老作家忧心忡忡地说:“苏联卫国战争只打了4年,可是描写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一批又一批。我们中国有这么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28年的战争历史,解放以后有这样那样的边境战争,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自己的伟大的军事文学作品?眼看着我们就写不动了,而青年作家又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办呀!”
怎么办?莫言接过话头,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参加过演习;我们虽然没有打过鬼子、杀过人,但在家不还杀过猪、宰过鸡,咋就写不出来呢?放心吧,我们不是吃白饭的。”当场就把老人家顶了回去。一位著名的老作家显然生气了,站起来斥责莫言说:“年轻人呀,别太狂妄!”
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好交给创作了。莫言说,当时就憋了一股气,非要写几部战争小说给他们看看。于是,便有了《红高粱》、《奇死》等一系列战争小说。
“《红高粱》大概就写了一个星期,草稿就出来了,然后一边抄一边改又用了一个星期,累计起来一共是两周。写完了以后我心里很不踏实,因为当时军艺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一旦作品出来以后同学们之间会互相交流看作品。当时我的《红高粱》也给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看了,他们的反映比较差,说《红高粱》还不如《透明的红萝卜》好。”于是,当年莫言就想,可能是走得太远了,但是后来这部小说的火爆程度出乎他的意料。1995年春天,莫言花83天完成了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1993年母亲去世之后,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母亲、生殖、大地的厚重小说,《丰乳肥臀》写完以后觉得如释重负。”在《丰乳肥臀》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洋洋50万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因内容尖锐而引起轩然大波。在他获得“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各种冷嘲热讽接踵而至,批判、挖苦源源不绝。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杰作。对于争议,莫言曾说:“我觉得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要了解我的文学世界,你应该看看《丰乳肥臀》。”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迄今为止,莫言和他的作品荣获了海内外诸多奖项: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7年“福星惠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师姐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获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大地上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文学热情。由“莫言热”带动起了“读书潮”。他也被追问“你幸福吗”?他回答“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莫言还在努力放下,但他已经把诺奖由神话变成了中国人的身边故事,让中国人和中国作家有了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