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南起的中华儿女情
2018-11-21李菡丹
李菡丹
今年6月17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我军现代后勤建设的领导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原军事科学院院长赵南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还记得16年前,2002年4月,本刊曾以封面文章《赵南起的百姓情怀》带领读者走近赵南起将军。细细品读文章,我们既为他那传奇的身世而感叹,更被他那百姓情怀,以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情操所感动。
扎根黑土地的朝鲜族青年
1927年4月20日,韩国忠清北道清源郡一个赵姓人家的第四个孩子降生后,哭声嘹亮。在朝鲜的风俗中,这被认为是吉兆,表明孩子健康、好养,长大后是干大事的人。孩子的祖父赵东植闻讯后也感到惊喜,他沉吟许久,亲自为这个孙子命名“南起”。
赵东植是一位乡间豪绅,他曾是清源郡反日起义的筹划者和组织者之一,那时的赵家在当地是颇有势力的家庭。而赵南起的父亲赵龙九喜爱作诗写文,终日埋头于书籍之中,不善经营家业,赵南起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
赵南起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酒量很大,却不知道他的酒量是小时候和着眼泪喝出来的。忠清北道位于三八线以南地区,农家主要种植水稻。初春时虽然寒冷异常,但农家仍要赤脚下田插秧。为了驱寒,成年人下水之前都要喝上几口酒。赵南起七八岁时就开始下田劳动,年幼不会喝酒的他只能硬挺着挨冻,实在挨不住了就闭着眼睛往嘴里灌口酒,呛得眼泪直流。就这样,赵南起竟练就了好酒量。
193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债务缠身的赵龙九带领全家悄悄离开故土,踏上流亡的道路。1940年年初,赵家一路北上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几经漂泊之后落脚在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边一个朝鲜族村庄。从此,赵南起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开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新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许多在东北安身却不舍故土的朝鲜人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而已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的赵南起一家却留下了,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1945年9月,趙南起在吉林市参加解放同盟,参与做好联络工作,并发动群众给部队捐献粮食。同年12月起,赵南起先后任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员、班长,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950年10月,赵南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情报处、作战处参谋,随首批志愿军部队赴朝参战,承担志愿军首长的朝鲜语翻译工作;1952年5月起,先后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参谋、运输科副科长、计划科副科长等职。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采取“绞杀战”战术,即集中80%以上的空中力量,以铁路为重点,对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实施全面轰炸封锁,并逐步将目标缩小,集中轰炸封锁朝鲜北部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企图一举切断志愿军前后方的联系,让前方的志愿军部队在缺粮少弹的条件下窒息而亡。
为了战胜美军的“绞杀战”,赵南起经过精心计算,提出了“长区段倒运,全军运力集中运用”这两个方案,很快被志愿军总部批准,从而迅速建立起著名的“打不烂、炸不垮的千里钢铁运输线”。在反“绞杀战”期间,赵南起数次到“三角地区”协调长区段倒运、接运工作。每次出发前,他都给战勤科的同事留下一封信,说:“如果我回来了,这封信还我。如果我没有回来,麻烦诸位把这封信给我寄走,给我父母报个信。”
1952年10月,美军在上甘岭对志愿军发动规模庞大的“金化攻势”,赵南起突然接到在一天半内为前线运送两万枚手榴弹的任务。当时惟一办法就是从国内调运,而这样按正常速度起码需要3天。经过周密筹划,赵南起大胆采用汽车接力从安东运送手榴弹,仅用15个小时,3万枚手榴弹就从国内运送到了部队。
经历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终于迫使对手只能同意停战。根据谈判日程安排,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将在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停战协定。
当时板门店谈判区内只有帐篷,没有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建筑物供签字时使用。中朝方面代表团决定:立即在会场区建造一座签字大厅。美方代表知道这一消息时连连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志愿军总部下达命令:大厅必须在7月26日一个夜间完成。
筹集运输材料的任务又落到了赵南起的肩上,他与有关部门确定了施工方案后立即赶赴东北,筹集物资。然后采取“金化战役”运送手榴弹的做法,用汽车接力运输建材,直接运抵板门店。7月26日下午,美方谈判代表结束谈判离开板门店帐篷,27日再进入会场区,见到眼前仿佛从天而降的气势宏伟的大厅时,都不禁惊呆了。
1958年10月,赵南起与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他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1985年3月,赵南起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当时,总后勤部专门派干部去长春迎接赵南起,可他却独自提前悄悄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两年后,赵南起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4月,又被选为军委委员。当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恢复军衔制,62岁的赵南起是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高级将领中惟一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上将。
一次,赵南起来到南疆某野战医院视察,当他发现那里的8位护士所住的一间宿舍狭小拥挤、阴冷潮湿,泪水不禁模糊了视线。他动情地说:“这些女孩子们献身祖国,把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里,她们就是我们的孩子,如果让我们的孩子住在这样的宿舍里,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保证,一年后,一定让她们住进新楼房!”一席话,使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1998年春,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赵南起上将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承担起“农、林、防沙、水利”等领域调研咨询新任务。他胸怀大局、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进取,把工作重点放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专题调研和对策性研究上,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主持起草了《关于辽宁省开展节水农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国防治荒漠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建议》《关于防治土地沙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加速农村沼气建设是一件需要重视的大事》《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造林绿化的建议》等16份专题报告,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为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
赵南起还多次率团出访,并接待访华外国政要,为加强全国政协与各国议会间联系,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3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后,赵南起仍然关心党和国家事业,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关注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进展,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冷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为颂扬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他建议拍摄《彭德怀元帅》等影视作品,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赵南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赵南起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生死关头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