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年轻省长的家国情怀
2018-11-21王跃春
王跃春
2000年第7期《中华儿女》迎来了一位年轻的省长。
刚刚走上福建省省长岗位的习近平,虚怀若谷,雄姿英发,深沉似海,稳重如山。120分钟的访谈,他用亲切自然直率坦诚的谈吐,让《中华儿女》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充满家国情怀、争做民族脊梁的封疆大吏的担当和风采。
18年过去了,许许多多读者依然清晰地记得文章中每一个精彩的细节和每一句深刻的见解。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而今已经成为党中央核心的掌舵者,其思想是如此一以贯之、其来有自的。一位哲学家说过:理想决定行动,而信仰从理论和道义上支撑着理想。让我们重回世纪之交的那场平常而又非凡的访谈现场,聆听,咀嚼,联想……
如何看待从政
在从政之前,我曾冷静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弄清楚两个问题。这就是你要走的是什么路?你所追求、需求的是什么?我当时对自己定了这么几条:
一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正如孙中山讲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你如果想发财,现在合法致富的路很多。那种合法致富既发财又光荣,将来税务部门还要给你授奖,因为你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你既要从政,又想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赃官、贪官,既名声不好,又胆颤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所以,要从政,就是一种事业的追求,就得舍弃个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处都想得。一个人也许一辈子成不了什么大的事业,但最起码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二是在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升迁并不是因为你这个人有多大本事,或者你这个人有多大背景,就可以必得的。本事也罢,或者是强烈的责任心、非凡的智慧也罢,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它还要和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相配合,这些都不是一种定数,不是用数字可以推算出来的。如果你主动去追求,终生不得志,将会很失望,很痛苦的。这就要对升迁问题,怀平常心。像古人管子所说的那样,“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三是要有不怕艰难险阻,持之以恒干工作的准备。从政是一条风险很大、自主性不是很强的路。尤其是受了挫折以后,一些人极容易产生自怨自艾的想法:我为谁啊,我这么干还要受到这么多的冷遇,这么多的不理解,何必呢!一些当时跟我们一起的人因此而离去了。在一个地方干下去,只要你坚持下去,最后都会有所成就。成功的规律就是一以贯之地干下去。所以,既然走上这条路,那你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像过河卒子那样,拼命向前。我的从政道路中,也有坎坷、艰辛、考验和挑战,没有这些是不可能的。
如何看待基层
我是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放到河北正定县的……当时确实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到河北之前是给耿飚同志当秘书。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他说想下基层可以到野战部队去,不必非要去地方下基层。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实际上就是刘源和我……当时在我们这一批人中有一种从红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绿草原上终于回来了的感觉。有些人认为“文革”吃够了苦头,现在不能再亏了。还有一些人存在着要求“补偿”的心理,寻求及时行乐。我对他们的不解感到悲哀。古时候“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中个进士,谋个外放,千里万里他都去。像写《三言》的冯梦龙,到福建寿宁任知县时都快50岁了。那时候怎么去的寿宁?万重山啊!我们现在还不如古时候的士大夫?!当年老一辈出去,是慷慨激昂。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是迫不得已。但在这种“不得已”里头,使我们学到、体会到很多的東西。现在一切都好了,那些禁锢我们的“左”的东西都解除了,我们更要去奋斗、努力,好好干一番事业。
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管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管尔东西南北风。
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7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对再下基层是充满信心的,就义无反顾地下去了……至于最后大家对我认可到什么程度,后人自有评说,我自己并不在意。
如何认识谦逊
这么多年来,对我个人的采访,我拒绝了有100次以上。我不愿意宣传个人,我们做了一些工作,那是应尽的职责。我们有了成长进步,也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个人没有什么好宣传的……领导干部不是不可以宣传,但是不能多,并要把握好分寸……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离开人民群众,离开领导集体,你将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还是多宣传人民群众,多宣传领导班子集体为好。
去年八月,我刚来省政府任代省长的时候,就在省政府成员会议上强调了两点:
第一点我是在前任省长打下的基础上做工作,不能就此划线,什么都要搞自己的。必须明确这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事。这是个接力赛,要接好接力棒,跑好自己这一棒。
第二点,一个省长,地位固然很重要,他也只是一份子。首先要认清大前提,是在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还要看到,省政府里面有省长、诸位副省长和诸多的政府成员单位,大家形成合力,才能干好工作。除此之外,还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如何认识团结
省里有一位老领导,写了个一生从政的体会——《团结学》。团结,绝对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前提。纵观古今都可以证明这一条。历史上的刘邦、刘秀、刘备这“三刘”就很有特点。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团结一批有本事的人。这么多有本事的人都跟他至情至信地沟通,这就是大本事!
在团结方面,我父亲经常跟我讲团结的道理,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儿都以自己为主,这是不行的。无论是上寄宿学校,还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是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
如何认识实际
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现在我还受益于此。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里“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些东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才了解的。看看当时的中央文件与当地实际的差距,有很多感慨。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儿,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
如何看待百姓
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带着老百姓过好日子。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用当年的采访者杨筱怀社长的话说,“从这坦诚直率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胸襟气度。”
是的,在《中华儿女》办刊30年的历史中,《习近平:我是怎样跨入政界的》早已沉淀成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亿万青年、特别是共青团干部学习、成长、进步的生动教科书。子曰:见贤思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