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意境:学习古诗的应然追求

2018-11-21刘银梅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茅店品赏品析

刘银梅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韵律优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古诗意境。对于古诗,很多同学都止步于了解古诗意思,这样学习古诗是不到位的。通晓古诗意思仅是学古诗第一步,我们更需通过咀嚼、品味,把握古诗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灵魂,只有走入诗的意境,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诗歌美的熏染,从而丰富自我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一、把握诗歌之“象”,构建诗歌画面

宋代大诗人、词人、画家苏轼在观看诗佛王维的画后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在品读诗歌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诗歌的字词句中,把握诗歌之“象”,包括物象、景象、事象和意象等。只有把握“象”,我们才能依托诗歌构建出鲜活画面。

古代诗歌之“象”,最为著名的如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全诗围绕着题目中的“早行”二字展开,用极其出色的文字纯“客观”地描绘了这场“早行”的过程。品味这首诗歌,我们要抓住诗歌中的“物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是催促旅人上路的信号,“茅店”是旅人投宿的旅社,“月亮”是尚未沉落的晓月,而凝霜的板桥上已经有了更早的行人足迹或者轮印。诗歌中排列物象,能给我们强烈的心理感受,将一个早晨独行旅人凄凉、孤独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一片苍凉、枯寂的景色描绘得一览无余。结合诗歌中的“象”,调动我们的诗歌思维、想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表达意境。

二、抓住诗歌之“辞”,体会诗歌情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品读诗歌,不仅要把握诗歌之“象”,形成诗歌之“画面”,更要品析诗歌之“辞”,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是灵动的,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想象诗中之“画”,体会诗中之“情”,领悟诗中之“理”呢?答案就是要品析诗歌之“辞”。

比如我们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重点就要抓住诗歌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联,细细品读。我们能读出什么呢?能读出一种鲜亮的、有生命力的意境,能读出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唐诗重情,宋诗重理。探访主人园子,主人不在,诗人此时心情可想而知,徘徊、扫兴、失落、冷清。正在诗人无可奈何、准备离去时,忽然看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我们想象诗歌中主人俊逸的风采,门虽长关,却春意满园。重要的还不仅是这一点,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植物蓬蓬勃勃生长、关锁不住的强大生命力,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阻力,一定会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诗歌品析,不再囿于文字表层,而是能透过意境,品析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思想、所透露出的道理。

三、品赏诗歌之“境”,把握诗歌之美

古诗虽然简练精悍,但寥寥数语却能展现一个完整意境,表达作者一种情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赏诗歌之“境”,就是要理解诗歌之情、之思、之义。“意境”也就是“意”和“境”。所谓“意”,就是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诗歌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境就是诗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果我们在品味、品赏诗歌过程中,能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意境,我们就能和诗人产生心灵共鸣,形成积极的诗歌思维、丰富的诗歌想象,从而能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抒发情感时创设的一个境界,是作者思想情感与观察、想象或描绘物象、画面相互融合的产物。比如我们读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们能读出一个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形象。一连两个“争渡”,讓我们产生丰富联想。我们耳边仿佛听到“一阵阵‘哗哗的划桨声”,仿佛听到“少女误入藕花深处的惊慌失措的尖叫声”,仿佛听到“惊起一滩鸥鹭虚惊过后的欢笑声”。少女忙乱,打破了荷塘宁静—“惊起一滩鸥鹭”。于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溪游晚归图”跃然眼前。主人公的动作姿态跃然纸上,快乐的情感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境界也由此彰显出来。

猜你喜欢

茅店品赏品析
方寸荷花香——品赏邮票上的美丽荷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品赏油画中的意象风度——读杨三军的风景油画
清风舞月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