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乡愁,村民笑容更灿烂
2018-11-21应琛
应琛
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村如其名。山环水绕间细雨蒙蒙,满目苍翠,湿漉漉的石板路两边木屋连绵。齐整洁净的两层小楼,小青瓦斜卧坡屋顶,雕花窗洞开白粉墙。虽然天寒,但不少村民办的作坊还开门迎客。冶炼土陶的、构皮造纸的、酿作土酒的。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个村子就是从中国政府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中受益的村庄之一。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201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如响鼓重锤,敲在了老区各级领导的心上。在贵州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花茂人不等、不靠,充分发挥扶贫政策的指导效应,大胆地试、大步地闯,终于开拓出一个精准扶贫新天地。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如今的花茂村,名字透出花香。但村民们忘不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前这个原名“荒茅田”的小村庄曾是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
2012年以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外出打工,可以说是当地年轻人主要的挣钱方式。村民王治强就是走出大山的年轻人之一,1980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问亲戚借了点钱后,开始四处打工。之后的20多年,他什么苦都吃过。
曾经因为贫穷,花茂村只有唯一一条能通马车的村道,落后的交通制约着这里的发展。为加速改善落后的状态,村委会决定从改善症结点——“交通”入手。在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村路进展顺利,于是村委会决定进一步翻新村民住房。
“2012年开始,村里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开始变化。”也就是在这一年,牟明弦毕业回到村里,被村民选举为村党总支副书记。他总喜欢用“翻天覆地”这四个字对人形容自己的村子。“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80%的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都走上了返乡创业致富之路,不仅使村里发生了改变,还帮助花茂村渐渐摆脱了贫困。”
2013年,年届半百的王治强决定落叶归根,回乡养老。他拿出20多万元积蓄,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样式的黔北民居,打算开个农家乐。
房子修好了,机会也降临花茂村。2014年,花茂村被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村里请了专业的旅游规划师,泥土路变成水泥路,老房子变成黔北民居小楼,连片的农田与青山远目相接,木栈道与花坛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花茂村还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整合资金2.4亿元全面改善水、电、路、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核心区域还实现了免费WiFi和“天网工程”全覆盖,既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游客来了要吃饭,王治强的农家乐“红色之家”大受欢迎。村委会从中看到了机遇,顺势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名声传了出去,游客纷至沓来,花茂村陆续发展起40余家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田园旅游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家乐,赶上旺季,卖烤红薯的村民一天也能有600余元收入,卖陶瓷的村民一天则能有上千元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思量着围绕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坐在农家小院里拉家常的场景随着媒体报道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花茂村的知名度更高了。
如今,王治强家两层的小楼前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子里和村民们座谈的照片。在他家的院子里,无论桌椅还是板凳,每一样摆设也都与当年一模一样。
“这份幸福的记忆,我要保留下来,给每一位来我们‘红色之家的人分享。”王治強说,自从习总书记来了他的“红色之家”农家乐,三年多来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忘不了总书记跟我们说的那金子般的话——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我跟孩子们说,这句话我们要牢牢记在心里!”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王治强光靠农家乐,每年就有纯收入100余万元。在田园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村里出现越来越多的“王治强”。
让乡愁成为花茂的大品牌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两年前,到这里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脱口道出花茂村深藏的价值。在十九大的会场上,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将一张航拍的花茂村全貌照片送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如何让花茂村的发展不断升级,让乡愁成为花茂的大品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让花茂村的发展不断升级,潘克刚有了新的目标:让乡愁成为花茂的大品牌。
此外,花茂村还从自身历史文化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从有据可查的清代光绪年间算起,花茂陶瓷业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村里就此专门打造了一条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于一体的陶艺一条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显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村里还送了几位有家传手艺的人出去学现代技术,母先才就在其中。回来后,他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
这条街上还开了一家古法造纸体验馆,馆里坐镇的是隔壁苟坝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国画专业。从外省归来后,敖坤施展所学,使具有4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法造纸焕发了新生机: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纸技术、融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文创产品出现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马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让游客爱不释手,一到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计划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潘克刚说,花茂村不仅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还形成了独具个性和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色。
据统计,2017年,花茂村共接待游客数量约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7年16000元,2017年脱贫21户74人。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