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误区
2018-11-21叶盛
叶盛
摘要:青少年创客大赛是中小学展示创客教育成果的平台。笔者在创客大赛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通过厘清现象蕴含的矛盾和困惑,力图从创客的时代背景,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者、实施途径和评价5个方面揭示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青少年 创客大赛 创客 创客教育 误区
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参观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愿景,掀起了创客活动的浪潮。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6年,全国开始在中小学推动创客教育,相应的创客活动也逐渐增多。杭州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了首届青少年创客大赛,希望能搭建一个中小学校展示创客教育成果的平台,并借此推动创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作为此次大赛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大赛。在大赛过程中,目睹了青少年的精彩表现,与参赛青少年的辅导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也观察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中蕴含着的一些矛盾和困惑,其实是在对创客教育内涵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厘清它们可能对杭州市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误区一、忽视创客的时代背景
本次大赛收到的参赛作品有很多利用了废旧材料,制作时没有使用任何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这一现象表明,大家对创客存在不同的理解。
创客一词起源于西方的Maker,一种流传最广的定义是指那些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一类人。单从这个定义的字面看,似乎创客追求制作的结果(实现创意),并不讲求制作的过程和工具。很多教师对创客倾向于这个定义,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创客的起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创客是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产物,特别当数字化工具桌面化进入草根大众的生活后,创客才应时而生。
目前,创客的概念仍然是百花齐放的状态,并没有标准定义。这些定义从创客的理念、精神、文化、实践等角度出发,丰富了创客的内涵,但也容易让初识创客的人感到困惑。但无论是何种定义,其实都有一个信息时代的统一背景。鉴于此,笔者认为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关于创客的定义值得借鉴。他认为,创客是“通过借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源化工具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
开展创客教育,应该关注创客的各种内涵,但也不能忽视创客的时代背景。忽视创客的时代内涵,创客教育容易出现前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我们应该随着信息时代的浪潮,积极应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创造。
误区二、创客教育培养的是创客人才
在比赛的展示答辩环节,笔者发现许多青少年对作品的创意来源匆匆带过,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自己是如何把作品做出来的。笔者在与辅导教师的交流中也发现,相比“创意”他们也更关注技术运用、实现方法等实践要素。这种现象表明,持有“创客教育就是培养创客”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教师们对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存在偏狭之处的。
首先,创客教育应是“创客式”教育,不是“创客的”教育。我们开展创客教育,是希望用创客的理念和方式改造教育,而不是为了解决创客的培养问题。创客教育的终极要义是培育个体、社会、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创客精神。
其次,创客人才的观点,虽然也包含着创意,但强调的是如何实现创意,制造出物质实物。可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毕竟仅有物质是不够的,也需要精神产品。创新人才的观点,兼具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接近创客教育的本质。
笔者认为,开展青少年创客教育要兼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不可偏废。而且,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應该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创客人才。创客教育说到底还是一种新形式的创新教育。
误区三、创客教育需要的是创客型教师
在与参加大赛的辅导教师交流时,笔者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并不认为自己在开展创客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里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创客项目学习。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变成创客了,才是创客教师,才能开展创客教育。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教师的“创客心结”。开展创客教育,必须先成为一名创客吗?
目前,从创客教育实施者的角度看,可将中小学教师分为3类。第1类教师对创客、创客教育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第2类是组织学生开展创客项目学习的教师,但本身的创客素养特别是技术素养不高或欠缺;第3类教师不光带领学生开展创客项目学习,同时自身就是1名具有较高创客素养的创客。以上3类教师的关系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像第2类教师这样在中小学从事创客教育工作的教师,即可称为创客教师;第3类教师在第2类教师的基础上,本身还是1名创客,可称为创客型教师。创客型教师因为自身是1名创客,对创客素养的养成更有深刻的体会,从实施的角度看,当然更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创客教育。然而,虽然创客运动在我国风起云涌,但在教育界催生的创客毕竟是极少数。如果等到教师都成为创客了再开展创客教育,只怕创客教育的先机已逝。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创客教师是青少年走上创新道路的引路人,是开展创客教育的关键因素。鼓励教师大胆主动地开展创客教育,首先要解开中小学教师的创客心结,先从创客教师做起,和学生一起实践,慢慢地自然成长为创客型教师。创客教育的先驱人士,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就经历过这样的成长历程,据他描述当年有些创客技术还是由学生传授给他的。
误区四、创客教育制造的是有用的东西
本次创客大赛的主题是“创意让生活更美好”,最终上交的作品几乎都关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实用性。换句话说,都是些“有用”的东西,这当然无可厚非。但让生活更美好的为何不能是“无用”的东西呢?
长尾理论研究表明,“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以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精英们生产的畅销产品占领大众市场,使用者众多很有用(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那些由大众生产的小众化产品,看起来无用甚至荒诞(比如《外星人入侵生存指南》),但却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图2)。所以不妨让青少年造一些无用的东西、自认有趣的东西,很有可能他们制造的东西将来就是“长尾”的一个组成部分。
青少年参与创客活动是基于兴趣和爱好的,而兴趣和爱好正是创新的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如果过于关注造出的东西是否有用,如同关闭了创新的源泉,势必会抹杀青少年的创意。不妨给青少年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创造力自然生长。
创客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摒弃成年人的“有用”标准,以青少年为本,学习的项目多一些趣味性,创造的实物少一些功利性,这样才能不断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创客教育的殿堂。
误区五、创客教育评价的是物
比赛期间,笔者还发现,教师们谈论的大都是诸如这个作品怎么样、这个作品如何做,几乎没有人谈论孩子们掌握了哪些技术和能力,拥有哪些品质和素养。教师们的关注点在作品上,没有在作者上。这在创客比赛期间似乎无可厚非,但这“重物轻人”的现象值得从事创客教育的人深思。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其实是创客教育过程中“以物取人”评价方式的一个缩影,它类似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界早有定论。面向中小学生的创客教育,如果也走“以物取人”的评价道路,对青少年和创客教育本身造成的伤害不言自明。2016年初,中國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创客教育定义中,明确指出“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既然是素质教育,评价必然不能以物取人,而要重人轻物。开展以创客精神和创客素养为主的评价,才能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创客教育中重现。明辨评价人还是物,对中小学开展健康的创客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客教育的评价方法与手段,笔者认为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利用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开展。
结语
中小学在开展创客教育的起步阶段必然会产生种种困惑,不断地厘清困惑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创客教育。创客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对创客教育内涵的研究也还在路上,对于创客教育工作者而言,开展创客教育又何尝不是一种创客实践!
点评
本文作者遵循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相关指导意见中探索“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的导向与要求,结合自身实践和参与杭州市青少年创客大赛所观察到的若干现象,尝试从创客的时代背景,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者、实施途径和评价5个方面阐述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现时存在的误区。上述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相关的论述思路清晰并有一定的佐证支撑,对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全面理解创客教育,以及指导青少年参与创客活动,会有较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如果作者在论文中能够依据相关教育、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科学教育理论,对现时的创客教育误区进行相对深入的剖析,则不仅会更贴近“科学教育实践的新探索”这一征文主题,亦会使本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更为明显。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