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分析(上篇)
2018-11-2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李芳徐云斌胡昌军赵文玉张海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李芳 徐云斌 胡昌军 赵文玉 张海懿
5G中回传可选技术方案包括SPN、M-OTN、IP RAN功能增强+光层3种,最终能否规模化推广应用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产业链的健壮性和网络综合成本等。
近日,IMT-2020(5G)推进组的5G承载工作组发布的《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引起了业界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该白皮书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分析,包括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以及转发平面、协同管控和5G同步网的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方案,并对我国5G承载网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
5G承载网络是为5G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网络,不仅为这些网络连接提供灵活调度、组网保护和管理控制等功能,还要提供带宽、时延、同步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保障。满足5G承载需求的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转发平面、协同管控、5G同步网3部分,以及差异化的网络切片服务能力。
转发平面具备分层组网架构和多业务统一承载能力;管理控制平面支持统一管理、协同控制和智能运维能力;通过转发平面的资源切片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切片管控能力,可为5G三大类业务应用、移动内容分发网络(CDN)网络互联、前传网络、政企客户专线以及家庭宽带等业务提供所需服务定级协议(SLA)保障的差异化网络切片服务能力。
5G承载转发面架构与技术方案
5G承载的转发面架构
由于5G核心网将以省或大区为中心部署,为了保障eMBB、uRLLC、mMTC三大类典型业务的性能体验,其数据面功能网元(UPF)和负责边缘计算的MEC将分层部署,因此5G承载网络分为省干和城域两大部分。城域接入层主要为前传Fx接口、中传F1接口以及回传的N2(信令)和N3(数据)接口提供网络连接;城域的汇聚核心层和省干层面不仅要为回传提供网络连接,还需要为部分核心网元之间的N4(SMF和UPF之间参考点)、N6(UPF和数据网络之间参考点)以及N9(两个UPF之间参考点)接口提供网络连接,如图2所示。
为5G网络提供灵活连接的承载网络转发面组网架构如图3所示,以实现多层级承载网络、灵活化连接调度、层次化网络切片、4G/5G混合承载以及低成本高速组网等关键功能特性。
图1 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
图2 5G对承载网络的连接需求和网络分层关系
图3 5G承载网络的转发面组网架构
表1 5G承载网络分层组网架构和接口分析
表1提供了5G承载转发面网络分层、传输距离、组网拓扑、客户接口和线路接口的相关分析。
● 城域接入层:包括10km或20km以内的前传以及40km以内的中回传混合组网,线路接口包括25Gbit/s、50Gbit/s或100Gbit/s;由于前传具有低时延和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因此主要采用基于L0和L1技术的承载方案;5G前传的组网拓扑以星型为主,环网为辅;城域接入层的5G中回传组网拓扑以环网为主,少量为链型或星型链路。
● 城域汇聚层:包括40km或80km以内的回传以及边缘数据中心到城域数据中心的光互联,线路接口为100Gbit/s、200Gbit/s的灰光或WDM彩光;回传需要为N2、N3和基站之间Xn接口提供基于IP地址的灵活连接需求,因此主要采用端到端L3VPN,或者L2VPN+L3VPN的承载方案。
● 城域核心层和干线:包括回传、核心网元之间互连和数据中心之间的光互联组网等,传输距离在40km到80km以内或几百km,采用环网或双上联链路组网结构,线路接口为100Gbit/s、200Gbit/s乃至400Gbit/s的灰光或WDM彩光。
5G前传技术方案分析
5G前传中存在着DRAN、CRAN小集中和CRAN大集中等不同部署模式,CRAN大集中一般需要CU云化和DU池化集中部署来支撑实现,如图4所示。
5G前传有光纤直驱、无源WDM、有源WDM/OTN和切片分组网络(SPN)等多种方案,表2对4种5G前传技术方案的关键特性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比较,其各具优缺点。分析结论是:在光纤资源丰富的区域,建议以光纤直驱方案为主;对于光纤资源紧缺且敷设成本高的区域,可综合考虑网络成本、运维管理等因素按需选择合适技术方案。
5G中回传技术方案分析
5G中回传技术方案要满足多层级承载网络、灵活化连接调度、层次化网络切片、4G/5G混合承载以及低成本高速组网等承载需求,支持L0~L3层的综合传送能力,通过L0的波长、L1的TDM通道、L2和L3的分组隧道来提供层次化网络切片资源。
图4 5G前传部署场景
表2 5G前传典型方案比较
为更好适应5G和专线等业务综合承载需求,我国运营商正在探索实践多种5G承载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切片分组网络(SPN)、面向移动承载优化的OTN(M-OTN)、IP RAN增强+光层3种,其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和共性技术占比越来越高,在L2和L3均需支持以太网、MPLS(-TP)、段路由(SR)等技术,在L0均需要低成本高速灰光接口、WDM彩光接口和光波长组网调度等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L1是基于OIF的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IEEE802.3的以太网物理层还是ITU-T G.709的OTN技术,L1的TDM通道是基于切片以太网还是基于OTN的ODUflex,其分析比较如表3所示。
下面简要介绍3种技术方案的关键特性。
● SPN是面向5G和专线业务,兼容PTN构建的新一代极简网络架构,包括切片分组层(SPL)、切片通道层(SCL)和切片传送层(STL),兼具分组转发灵活性和TDM管道隔离优势,引入了段路由(SR)隧道和切片以太网通道的多业务综合承载方案,清晰简洁,不仅兼容PTN的MPLS-TP和以太网技术,还支持基于FlexE和SCL的CBR业务,实现差异化的SLA。SPN关键技术包括基于FlexE的TDM通道化接口和多端口绑定技术,基于切片以太网的交叉、OAM和保护机制的SCL层网络技术,以及基于SDN集中管控的面向连接的SR-TP隧道技术和无连接的SR-BE技术。
● 面向移动承载和专线业务的M-OTN组网架构,包括支持前传和回传接入的M1设备、接入汇聚机房的M2设备、城域一般机楼机房的M3设备和核心机房的M4设备,实现了前传、回传、DCI和专线业务的综合承载、大带宽、低时延、灵活分片、高可靠性和开放协同。M-OTN关键技术包括通过L1的ODUflex、L2和L3VPN来满足网络切片需求;增强了L2和L3分组转发技术,按需选用现有的三层协议;在单域应用时,采用ODU单级复用结构降低转发时延,满足前传和uRLLC业务的低时延需求。
● IP RAN和光层的联合组网架构,在骨干层采用IP承载网+光层组网,在城域核心层采用IP RAN+光层组网,在汇聚和接入层正在开展两种应用方案的研究,一是端到端IP RAN组网方案,二是IP RAN和PeOTN分层组网研究。IP RAN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基于4G承载的现有技术方案,以及引入SR和FlexE的功能增强方案,会根据产业成熟情况分别开展试点应用。IP RAN功能增强方案主要采用EVPN L3VPN替代HoVPN来承载5G业务;采用EVPN L2VPN替代VPWS/VPLS方式来承载L2专线业务;采用SR协议替代LDP/RSVP作为隧道层协议;采用FlexE技术实现网络切片;采用SDN技术实现网络的智能运维与管控。
表3 5G典型承载技术方案分析
5G中回传可基于新的5G承载技术方案进行建设,也可基于4G承载网络进行升级演进。3种技术方案最终能否规模化推广应用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产业链的健壮性和网络综合成本等。5G承载网络可采用L2VPN+L3VPN或L3VPN到边缘的应用部署方案,其中L3VPN负责感知基站和核心网的三层IP地址。考虑到4G/5G统一承载需求,因此需要5G承载网络设备支持IPv4/IPv6双栈和6vPE转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