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引领科技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2018-11-21李红兵肖玲玲李南凯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李红兵 肖玲玲 李南凯(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淮大地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安徽人民富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一项项伟大的科技成果,一件件伟大的历史创造,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40年来安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科技事业迎来新春天(1978—1984 年)
1978年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活、由衰到兴,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这之前的1977年9月,安徽省委就作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文革”后全省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科技工作。1978年,安徽省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文革”中被撤消或遭破坏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1980年,安徽省委转发了省科委《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科技工作部署的报告》。这个阶段,全省科技系统逐步恢复壮大,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技事业开始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图1 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
(二)实施改革,服务经济,科技事业开创新局面(1985—1995年)
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安徽科技体制改革。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同年6月,安徽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随后又于1994、1995年连续两次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这个阶段,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发挥,科技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全省科技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三)科教兴皖,创新试点,科技发展实施新战略(1995—2005 年)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热潮。199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皖”战略,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部署,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进一步提升。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合肥分院,欣然题写“科学岛”。2003年春天,“合肥科学城”横空出世。2004年11月,合肥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个阶段,安徽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明确,全省上下重视科技、崇尚科学的氛围逐步形成。
图2 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四)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区域创新掀起新高潮(2006—2015年)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于2008年10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2009年12月,科技部经报告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安徽省与浙江、江苏省一起列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重大政策试点,正式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并列“3+1”示范试验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安徽省继江苏省之后,在全国第二家开展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6个实施细则。2015年7月,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这个阶段,是安徽科技创新发展重要转折期和特色形成期,科教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五)创新驱动,试验示范,科技发展进入新时代(2016年—)
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这之前的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并发表重要讲话。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发挥安徽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4大科技基地之一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推进‘五大创新’,抓好‘四个强化’”的指示要求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科学谋划全省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文件,绘就了安徽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的宏伟蓝图。2016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我省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赋予安徽为全国科技创新探路的重大使命。2017年1月,国家批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安徽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安徽人民正满怀信心,大步踏入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图3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层次图
二、40年来安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深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认识,充分发挥安徽创新优势,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推进创新型省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全省科技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一)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40年来,安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1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542亿元,较5年前增长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6%;全省申请发明专利93527件,居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2440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7件,居全国第9位。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40年来,安徽坚持把科技创新聚焦到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2017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10家,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38家、10亿元以上156家、百亿元以上8家。201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2%,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5%。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2.7%。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三)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40年来,安徽抓住全省五大区域板块国家战略全覆盖的机遇,深入实施协调发展行动计划,以发展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支撑,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加快发展,全省区域创新呈现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合肥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肥都市圈的龙头,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皖江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深化开放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支撑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皖北地区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人口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皖南地区以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为目标,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皖西大别山区坚持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并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
40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强化功能,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全省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安徽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预备队”、全省科技创新“先锋队”。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建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个。整合产学研用创新资源,建设发展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图4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五)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40年来,安徽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也包括了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样化工具。从合芜蚌地区先行先试政策,到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后的“1+6+2”政策,到支持科技创新、“ 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等系列“十条”政策,安徽着重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建设上加大布局力度,相关政策实现了研发、转化、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全覆盖。
(六)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40年来,安徽紧扣创新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制度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初步形成。2017年全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其中国家级25家;共有众创空间267家,其中国家级41家。全省市场主体数量高速增长,2017年底达381.36万户。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17年,全省共输出技术合同18211项,合同成交额249.57亿元,同比增长14.8%;共吸纳技术合同17953项,合同成交额270.68亿元,同比增长34.2%。企业成为技术交易主体。2017年全省企业共输出技术合同153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6.29亿元,分别占全部输出技术合同的84.1%和94.7%;共吸纳技术合同12965项,合同成交额209.68亿元,分别占全部吸纳技术合同的72.2%和77.5%。
三、40年来安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抓住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大好机遇,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创新由慢到快、由弱到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安徽,中文语音平台、光电色选机、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到国家重大科技活动中。
(一)量子通信技术国际领先
量子通信是安徽科技实力最闪亮的名片,代表中国在量子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参与世界竞争。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成功,并于8月成功发射。同年11月,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项目合肥至上海段顺利开通,这条长达712公里的线路是全球已开通的最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这些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智能语音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占有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以上份额。在语音合成、识别、评测等领域,科大讯飞都拥有全球领先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历次国内、国际语音合成评测中,科大讯飞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并支持国内外近三十种语音合成。
(三)超薄电子玻璃再创行业记录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凭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及装备率先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完美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2018年4月,该院利用自主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图5 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
(四)新型显示引领行业新时代
2009年4月,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奠基,10年来先后在安徽布局了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如今,京东方6代线全球盈利能力最强,8.5代线产能居全球前列。京东方制造的世界最大超高清显示屏达110英寸,产品在室内外公共显示场所均能够实现高品质显示,而10bit色彩技术可呈现10.7亿色,画面更加丰富艳丽,画质更为清晰流畅。2017年,全球首条TFT-LCD10.5代线的开工,使京东方跃升全球显示行业三甲,引领大尺寸超高清显示新时代。
(五)瓦斯治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
淮南矿业致力于破解煤矿瓦斯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特色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道路,建成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以“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和淮南瓦斯治理文化体系,企业连续17年杜绝瓦斯爆炸事故,成为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的典范。2014年,淮南矿业集团自主研发的深厚表土层高地应力条件地面钻井卸压瓦斯抽采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晋城矿区石灰岩顶板直覆条件下无煤柱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等两项成果,荣获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机遇呼唤新作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安徽正瞄准科技前沿,着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科技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