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毓琇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2018-11-20陆阳
陆阳
一个家族的兴衰,离不开国家和地区的大局变迁,只有国家和地区兴盛和发展,才能有宗族的兴旺和发达。同时家族主要成员能否因势利导,抓住机遇,也是家族兴衰的主要原因。今天,探究顾毓琇取得卓越成就的内在原因,祖母、母亲和妻子这三位女性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祖母
顾毓琇的祖母出身于无锡地区最为有名的望族——锡山秦氏。锡山秦氏为北宋词人秦观后裔,“世为闻家”。南宋末年,秦观十一世孙秦惟贞迁锡。明天顺三年(1459),秦夔、秦孚同时中举,以后秦夔、秦金连捷为进士,从此奠定了无锡秦家发迹的基础。据统计,秦氏共计出了三十四名进士(其中三位为探花),七十六位举人,有“辰未联科双鼎甲”、“高玄接武十词林”的佳话。锡山秦氏被称为“江南名族之冠”,可谓累世大族,科甲不绝。
到了清末,锡山秦氏二十世孙秦臻(字已生,号茝风)幼承家学,钻研考证,晚年主讲于东林书院,著有《冷红馆诗文集》。有五子:宝瑚、宝玥、宝玑、宝瓒、宝珉;女二,次女出嫁给顾毓琇的祖父顾维祯(干臣)。
对于祖母的这几位兄弟,顾毓琇称之为“舅公”。据他回忆:“我祖母本人就有几个学识不凡的兄弟,她的三弟在古文方面颇具天赋,可惜早早离世;另一个兄弟长于书法与绘画,并享有盛名,考上了秀才;还有一个兄弟也是古诗、古文和书法天才,曾考上过更高一级的举人。当时的无锡共有七位公认的才子,我的三舅公、五舅公便居其二。”
顾毓琇的回忆中,“她的三弟”、“我的三舅公”所指是同一人:秦宝玑。秦宝玑,字姚臣,号潜叔,工诗古文,亦治天文、地理、经纬之学,著有《竢实斋文稿》、《霜杰斋诗稿》。可惜四十岁时英年早逝。顾毓琇的“五舅公”是指秦宝珉,字湘臣、湘丞,号敦世,在晚清时期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浙江候补知府等职,民国期间任清史馆协修,并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他善诗文,亦擅书法,尤工擘窠大字,无锡名胜“鼋头渚”三字即是其手笔。顾毓琇对五舅公屡有回忆。他回忆:“1915年初夏,父亲陪着我来到京城西直门外的清华……五舅公是位历史学家,时正在清史馆工作。”1919年,秦太夫人七十寿辰,“我的五舅公、名散文家湘臣特意撰写了寿辞,预备由书法极佳的姑父杨经笙亲书寿屏”。
顾毓琇回忆中提及的无锡“七位公认的才子”,是指时人所称的“梁溪七子”,除了秦氏兄弟外,还有邓濂、华世芳、裘廷梁、杨楷、杨模五人。不过,目前对于“梁溪七子”的人选,另有一个说法:六人相同,所不同的正是秦宝玑被换成了秦坚。秦坚是秦宝玑、宝珉的同族兄弟,字叔固,号畏磷,十六岁时即以诗赋受到推崇。与宝玑一样,三十五岁时就早早离世。
秦氏的另外几位兄弟,除宝玥早亡外,宝瑚、宝瓒(岐臣)也都有文名。据顾毓琇回忆:“我父亲小时身体很弱,所以读书读得比较晚。七岁入学,发蒙的是他四母舅秦岐臣先生。”
秦氏嫁入顾家以后,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赓良(康伯)、次子赓辰、三子赓明(晦农)。顾赓良弃儒从贾,经营实业,积得巨赀,在欢喜巷再建“辟疆园”;赓辰早亡;赓明即是顾毓琇的父亲。秦氏还生育了两个女儿,长女年轻夭亡,次女嫁与同邑杨经笙。杨经笙在1916年时曾任吉林中国银行经理一职。
对于祖母,顾毓琇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回忆:“祖母对我尤为关心,我也特别爱她,祖孙之间培养出一份特别深厚的感情。”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这位秦太夫人擅长吟诗作词。顾毓琇回忆:“不记得什么时候起,每当夏夜乘凉时候,她每每背着唐诗教我。至今祖母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悠扬的声调,还好像就在耳边。”在她生病前夕,还为孙子背诵了诗词。多年以后,“在静寂的黄昏,凄凉的月夜,我默默地追忆,只能记起开首的两句:‘欲言不言上高阁,我有心愁一万斛,和感伤我二伯父童年夭折的两句:‘月落乌啼霜满飞,梦魂不许相周旋!”在祖母去世以后,顾毓琇无意中发现祖母生前所写的几首诗,并郑重地抄录于他的回忆录中。
在此,有必要补叙一位对顾氏家族提供过帮助的人物。他就是杨味云,顾赓明的姑父,也就是顾毓琇的姑爷爷。
杨味云出身无锡望族,1868年生,1901年进入仕途,在清政府农工商部任职,1905年以参赞身份随五大臣出洋。民国成立后,长期在北洋政府财政部、盐务局担任要职。1923年起退出政坛,专心经营华新纱厂,组成雄居北方的华新纺织资本集团。有《云在山房类稿》、《云迈漫录》等遗作传世。民国初建,顾赓明到天津当了官硝局总稽查的差使,后来又去山东谋职,都是由于杨味云的关系。顾毓琇回忆:“味云姑丈宦游燕、魯多年,所以他到北方谋事,多靠姑丈的提拔。”
母亲
顾毓琇的母亲王诵芬(名镜苏),也出身无锡名门,相传为王羲之六十六代后裔。王诵芬之父王忠荫,也就是顾毓琇的外祖父,字荩承、荩臣,曾在直隶(河北)多个地方担任知县、知州之职。“初官京曹,旋改外,历宰燕冀诸县,清正廉洁,称一代循吏”。对于外祖父,顾毓琇有这样的回忆,当改朝换代以后,“我的外祖父母返回无锡,开始度过他们平静的隐退生活。外祖父本人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以苏(东坡)体风格见长”。
王忠荫在兄弟七人中排行最末。其父王恩绶(即顾毓琇的外曾祖),字佩纶,一字乐山,少时得林则徐赏识。道光末中举,后充宗学教习,升候选知县,被派到湖北任职。咸丰六年(1856),王恩绶到达武昌。时武昌已被太平军包围,城门紧闭,无法入城。清军胡林翼正督师驻扎在沌口(今湖北汉阳东南),就留他在营中。王恩绶不惧危险,坚持用绳子缒吊入城。第二天,果然城破。王恩绶在与太平军的巷战中殉职,长子王燮和两个仆人同时遇难。后来清廷赐封云骑尉世职,予谥“武愍”,在惠山建王武愍公祠。顾毓琦、毓琇兄弟对此也有记述:“洪杨事起,武昌被围。武愍公以知县分发湖北,初无守土之责,独毅然奉文诣旨,至则缒以入,城破巷战死,一子二仆俱殉。忠孝义烈,萃于一门,为古今死事者之所仅见。”
顾毓琇记述:“母亲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查王氏家谱,王诵芬的四位兄弟分别名叫镜仁(出嗣)、镜衡、镜明、镜铨。王镜明,字心如,少年时代“好读书,涉猎渊博,急公好义,乡里称贤”。成年后先后在山东、直隶等地任知县、知府。民国建立后,王心如开始经商,间或为官,曾担任过无锡厘卡局长。晚年赋闲家中,1953年病逝于北京。王镜铨,字君宜,早年从军,在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东文班毕业,又东渡日本进陆军振武学校进修。回国后长期在北洋军队任职,曾任陆军部审查处科员、江南第二路军司令部咨议,后解甲归田,在上海机器制造局任会计处处长。对三舅、四舅,顾毓琇曾有这样的回忆:“我的三舅可算是山东省一名颇有才干的地方官员,曾在北京呆过几年,稍后在家乡太湖边享受着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他的夫人与外祖母一样,是无锡侯家的名门闺秀。母亲最小的弟弟在出过很多名将的保定军校学习,毕业后任过多个职务,可没一次真正穿上他那套显眼的军服。”“1915年初夏,父亲陪着我来到京城西直门外的清华。三舅和四舅均在北京定居。”
王诵芬的妹妹,谱名镜芜,成年后嫁入無锡望族薛氏。据顾毓琇叙述:“母亲的小妹在华北女子学校接受了现代教育,嫁给了一位无锡望族出身的西医。有趣的是,这位西医的父亲却是慈禧太后的御医,而老御医的弟弟则是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此君曾出使过世界各地,担负过种种外交使命,最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大批各国纪实作为财富。”这位御医名叫薛福辰,熟习经书,并擅长岐黄之术。据沈克明《无锡近代名医传稿》载:“光绪辛巳(1881)至天津,会慈禧太后疾,李鸿章、曾国荃交章荐福辰,请脉处方……时因福辰兼通医理,精研方书,在诊治慈禧之疾中,处方立论,引经据典,洞烛病理,大为先在会诊之曲阳知县汪守正及常州孟河名医马文植培之等惊服,故名公巨卿求之者,应接不暇。”
王镜明(心如)生有三子四女,长子就是著名的王昆仑。王昆仑,谱名汝玙,字鲁瞻,后改昆仑,以字行世。王昆仑1902年出生于直隶省的宝坻县,其时其父正在宝坻县任职。王昆仑资质聪慧,在十五岁之时就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是学生领袖之一。据顾毓琇回忆:“5月4日那天,我正在北京城内拜访三舅王心如。表兄昆仑与我同龄,时为北大学生,并参加了游行示威,不幸被捕。”1922年,王昆仑参加国民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不久,参加民主运动,并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痛斥国民党的统治,被毛泽东称为“有胆有识之士”。新中国成立后,王昆仑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昆仑之姐王兰,也就是顾毓琇的表姐,也有值得一书的历史。王兰,谱名汝兰,是北京大学办学史上首批女学生之一。1919年9月,王昆仑向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准许他的姐姐、北京女子师范学生王兰入北大读书。蔡元培欣然应允。1920年2月,王兰和其他两位女生首批入北大文科,但因未获教育部许可,加上考期已过,她们只能旁听。直到1920年暑假招生,才正式招考录取九名本科女生。北大招收女生,开我国大学男女学生同校之先河,为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
王诵芬嫁入顾家,是在1899年,时年十七岁,比丈夫小一岁。成婚之后,夫妻两人琴瑟和鸣,相亲相爱,共生育了七子一女(其中一子早殇)。1916年,当丈夫顾赓明去世之时,王诵芬只有三十三岁,最大的孩子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腹中。顾毓琦、毓琇兄弟回忆:“吾家非素丰,先君生前即时以子女之教育费为虑,先君之丧,生计益窘,或劝吾母遣诸孤辍学,改入商肆,逐市廛之利,吾母毅然曰:‘此乃父之志也,吾必有成之。及诸兄弟学费浩繁,则多方筹划,不令或缺,每致心力交瘁,时或典质衣饰,以弥不足,而终不令毓琦兄弟知也。”正是因为王诵芬在逆境中艰辛持家,努力培育自己的子女读书,才会开创一门五博士光耀门庭的局面。而且,母亲的深明大义,深深影响了顾毓琇和他的兄弟。“‘八·一三变起,毓琦筹资建立之同德医学院江湾新校舍全部被毁,吾母以救护工作不可一日或缓,立嘱毓琦在租界内继续维持扩大救护”,“是时诸同志咸劝毓瑔从政或办党务,而吾母以为实学不充,无裨党国,力促毓瑔赴美入工厂作实地之研究,以为异日服务之基础。‘一·二八以后,吾母即嘱毓珍注意防毒面具之制造,经数年努力自制活性炭幸已成功。‘七七以来,又嘱毓瑔、毓珍对液体燃料特加注意研究、毓珍对酒精制造略有发明,且得政府专利,实赖吾母庭训督策之功也”。
妻子
前文已叙,王恩绶在武昌战死后,清廷赐封云骑尉世职。承袭这一职位的是其三子王庭桢(子泉、干臣),并授湖北施南府(府治在恩施)知府,调补武昌知府。在任期间,王庭桢编修有《江夏县志》、《施南府志续编》等。王庭桢生有二子:镜蓉(芙伯)、镜寰(次清)。王镜寰一生布衣蔬食,淡泊名利,以诗文自娱,著有《梅墅集》。王镜蓉之女王敏,嫁与顾毓琇之兄毓琦,而王镜寰之女婉靖又是顾毓琇之妻。这样一来,王诵芬与王敏、婉靖之间既然是婆媳关系,又是堂姑侄关系;顾毓琦与毓琇之间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堂连襟关系。亲上加亲,家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
顾、王两个望族之间的联姻,除了经济、社会“门当户对”之外,文化方面的共同爱好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据顾毓琇回忆:“秦氏的岐臣兄弟,同王氏的鉴如、芙伯、次清昆季,有诗文唱和的亲密,更足以促成这重要姻缘的缔定。芙伯、次清都是子泉公子,后来都是我父亲的亲家。”
王婉靖1924年毕业于上海教会女校启明学堂,除学习一般功课外,还专修绘画。1929年4月1日,王婉靖与顾毓琇在无锡结婚。当时顾毓琇刚由美国回国,任浙江大学教授、电机科主任。此后,王婉靖跟随丈夫辗转于杭州、南京、北平等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当时顾毓琇正在内地参加筹建长沙临时大学(后为西南联大),准备担任工学院院长。而王婉靖带婆婆和儿女避难于上海。1938年顾毓琇担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先到了重庆。王婉靖带着儿女经香港到重庆,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此后,顾毓琇又担任了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家人辗转于北碚、青木关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王婉靖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她种菜、种花、种玉米,养鸡、养鸭、养羊,还在老乡帮助下养猪。她心灵手巧,缝补绣花,织毛衣,做布鞋……乡村小道下雨天泥泞难行,没有雨鞋,她在布鞋底打上钉子,鞋面涂上桐油,名为“钉鞋”,防水防滑,给孩子们穿着上学。她对孩子都不娇生惯养,大儿、二儿先后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顾毓琇、王婉靖夫妻带着四个不懂事的孩子去往台湾,而三个稍长的孩子则留在了大陆。从此,两代人分离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形成“一个家庭,两个世界”。
顾毓琇在台湾辞职后,与王婉靖带着孩子到了香港,以后横渡太平洋到了美国。顾毓琇回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终身教授。王婉靖自学国画,还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顾毓琇对此记述说:“有朋友以为我们在海外漂泊多年,定有思乡之苦,而堪以缓解者,或以绘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最为有效并最为有益。”到了1994年,王婉清又在费城举办了国画展。许多报刊在报道中称王婉靖是“典型的温良恭俭让的东方女性”,是“最漂亮的老祖母”,那时她已九十三岁。
从王婉靖于1929年和顾毓琇结婚,到2002年顾毓琇百岁时逝世,夫妻相依相伴了七十三年,同甘共苦,伉俪情深。顾毓琇对孩子们说:“没有你们的母亲,我不可能做成这许多事情!”2006年2月23日,王婉靖在度过了一百零五岁的生日后无疾而终。她的儿孙将二位老人的骨灰接回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