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在提升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2018-11-20李雅丽
李雅丽
摘要:纪录片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出发点,反映“人”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人文风貌等。人文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成为纪录片的主导。高校应借力纪录片,大力提升大学师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J9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222-02
一、纪录片简介
(一)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二)纪录片的分类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政论纪录片。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
2.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3.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4.传记纪录片。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5.生活纪录片。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6.人文地理纪录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7.舞台纪录片。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
8.专题纪录片。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
此外,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等(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三)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50多年的风风雨雨走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1958年~1977年(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内容上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宣传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
2)1978年~1992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内容题材丰富,包括政治片、风光片、历史片、军事片等;拍摄了大量地理题材纪录片,用宏大的叙事模式展示祖国大好河山。
3)1993年~1998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多条线路齐头并进,既有厚重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也有走平民视角、反映普通群众生活的纪录片。
4)1999年至今(社会化纪录片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迎来了纷繁复杂的黄金发展期。纪录片叙事节奏加快,更加注重声音和画面的艺术表达,画面美感增加。
二、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纪录片最初是单纯的作为现实影像的纪录而诞生的。时至今日,纪录片在类别、表现、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纪录片领域也变得丰富起来。与此同时,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纪录事实的范畴,变得多样。一般意义上,传统的认为纪录片的价值就是纪录事实,尤其是发生在当下的事件的纪录,作为资料和档案留存。随着影像的发展,纪录片的价值不局限于此。人文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成为纪录片的主导。
(一)纪录片的人文价值
纪录片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出发点,反映“人”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人文风貌等。人文关怀是纪录片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对自身素养、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
纪录片始终将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作为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实地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责任、人文风貌等,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如果缺少人文关怀这个理念,纪录片将失去灵魂和存在的意义。
(二)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纪录片的美学价值的体现,要大力借力高科技。
例如,纪录片《迁徙的鸟》,采用大量的航拍技术,横跨50多个国家,详尽地记录了野生鸟类的迁徙活动。拍摄此片用时3年,三百多人的摄制队伍包括五十多名飞行师,五十多名鸟类专家,使用动力伞、小型飞机,像鸟一样大小的内藏摄像机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镜头固定在一个探头里,远远地伸过去拍。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这部影片的画面优美、细腻,带有强烈的法国式电影的风格。
(三)纪录片的科学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爆棚,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急速上升。因此,科技纪录片,或是科普类电视纪录节目如日中天。CCTV的《探索·發现》《走近科学》等栏目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类纪录片立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深入浅出地给观众灌输科学知识。通过悬念的设置和破解,层层递进,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纪录片更为吸引人。
三、高校应借力纪录片大力提升大学师生的人文素养
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用真实的眼光去刻画一个时代的影像。因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手段,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文化传播的目标。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知识、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应大力参考、借鉴纪录片的社会视野、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应借力纪录片大力提升大学师生的人文素养,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纪录片高校巡展
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高校巡展为例。2014年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打造了“金红棉影展”展映品牌,4年来,共有来自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部优秀纪录片参与展播,共计展播了700多场,观影人数超过50万。金红棉影展高校巡展,致力于打造一个推动海内外高品质纪录片在高校展映与公众交流的平台。
2017年的金红棉影展高校巡展于5-6月举行,8部优秀纪录片跨越11个城市,深入25所高校,其中广东9所,包括华工、中大、暨大、广大、华农、广外、广财、广工、华师。启动仪式上,邀请了《我只认识你》导演赵青、知名纪录片导演周浩到场跟高校师生进行交流。两位纪录片导演围绕纪录片创作初衷、制作经验、背后故事等展开对话。
据了解,邀請纪录片人到场,与高校学子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模式,将贯彻到整个高校巡展当中。
(二)举行创作纪录片比赛
邓小平说过:“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科普纪录片也一样。高校应鼓励大学师生创作纪录片。现在是科技时代,智能手机普及大众。很多智能手机,都有不错的拍照、摄影功能,可以用智能手机来拍摄制作纪录片。
纪录片比赛的主题,可以选择跟大学师生的生活相关的专题。例如,拍摄制作自己家乡风土人情的纪录片。
高校举行师生创作纪录片比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师生们的社会视野、科学精神、思考能力、市场意识等等。
(三)纪录片贯穿教学环节的始终
1.备课。教师备课时,可多看与本课程相关的纪录片。纪录片看得多了,教师心中有干货,肚里有故事。教师上课时,剧情设定、布局内涵,自然手到擒来;课堂氛围就容易生动活跃、不枯燥。
2.上课。教师上课时,可播放与本课程相关的纪录片。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知识体系,而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满堂灌”。
3.课后。课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观看与本课程相关的纪录片,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
(四)其他形式
此外,在高校的各类会议、教职工培训中,都可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多多宣传、培养科学的精神,营造人文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2]王雨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0,(12):52-53.
[3]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J].电视研究,2008,(10):13-16.
[4]高峰.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4):7.
[5]徐纳维.浅谈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