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11-20杭桂兰
杭桂兰
摘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5月,我国设立有2631所普通高校,其中设立会计专业的院校就有近千所。财会专业成为了很多高校开设的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据财政部会计十三五规划,提出基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212-02
一、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课程设计概况
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除了公共必修课程外,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相近专业,如财务管理专业、审计学专业、资产评估专业,存在近乎雷同的现象,很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都一样。在实践教学环节,大多高校都是设置专业实习、专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且毕业论文没有要求是基于实证数据分析的论文。
(二)专业就业情况现状
总体来看,大中城市基础会计人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中小城市会计人员短缺,很多企业招不到财务人员,更多的城市出现高水平和国际化的高端会计人才紧缺现象。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会计行业存在对于不同档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均的从业现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升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了解,截至2017年,我国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多万人步入会计相关行业,其中,获取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有16万人左右,取得注册会计师证的有将近15万人。可见,对于会计行业而言,入门相对容易,但继续深造进而成为高端会计人才却很难。市场上普通人才供过于求,而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短缺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急需反思的问题。
二、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计不科学
在我国,审计学、资产评估、财务管理、金融学等专业都成为了当下高校纷纷设立的热门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雷同。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均设有审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且这些类似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有部分重合,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门、银行证券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方向。大部分高校主要着眼于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市场所要求的各类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
会计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多,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称,复合型高技能的会计人才紧缺,会计人才层次结构与市场的有效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实践操作经验对于会计行业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偏理论化,很多教材滞后,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应用,碰到实际操作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水平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达不到相关社会工作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期望较高,但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不够扎实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水平也难以达到市场所需求的层次。
当前,“互联网+”已逐步融合很多專业,日益成为专业发展必需的路径。“互联网+财务”是信息化时代会计行业与时俱进、简化会计工作的创新产物。在此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实现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行业的结合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会计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相关会计职能的工作,财务的重心由原来的会计核算转为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上,从而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提高。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实用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引导学生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吸收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践、校内专业课程实践、校外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了配套资金的投入。如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投入等。实习课时比例仍不够高,实习环节可操作性不强,校外实习基地匮乏,学生不重视甚至不参加实习的情况频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佳,课堂实践教学成果不明显,导致高校的实践教学停留在表象,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重新搭建专业课程架构
完善和重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人才培养的架构,深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紧密且连贯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根据调整会计专业设置,突出专业培养特色,链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培养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设置特色基础课、专业方向核心课和多层次专业实践课,注重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税务筹划、企业内部控制等特色核心课程的设置。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统筹考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财务共享方面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整合利用大数据和云采集、云计算、云处理等信息技术,优化会计资源,提高会计工作的深度。在教学改革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工程项目教学。重过程、轻结果,集中全力培养出市场急需的高水平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着重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课堂和校外实习环节,实现实践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40%左右,并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扩大学生对专业方向课的选择权。建立多维度的实习实训基地及仿真模拟实验室,构建集教学、科研、实习、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企业服务一体的综合省级实训基地。
和中国高端财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ACCA、CMA方向班,鼓励学生报考并取得高端会计服务资格证书,例如特许公认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证书,把学生的考试相关课程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丰富课程教学,共享财务教育资源。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会计行业协会和企业协办的知识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申报和参与各种科研项目,通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战略。分方向培养专业人才,设置基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方向的ACCA方向、理财与管理会计、会计与审计方向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于会计“专才”的需求,扩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出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水平、不同档次专业人才的渴求。
(三)贯彻“三点一面”的专业培养方案
贯彻“三点一面”的专业培养方案,三点指以财务知识为基础点,以相关管理课程为专业口径拓宽点,提高学生管理会计实践能力为强化点,一面即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在教学计划中,把全国注册会计师的必考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聘请企业和事务所的知名专家进课堂讲授应用性要求高的课程;构筑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理想接口,此外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作各类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姚美娟,董毕荣,王瑶瑶.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7,(6).
[2]郭秀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贸实战,2017,(9).
[3]齐洁.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路径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1).
[4]郭圣.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2017,(24).
[5]毛雪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商业会计,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