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管理理论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2018-11-20刘英杰
刘英杰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日益增强,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民办高校教育体系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的民办高校普遍的注重办学规模的效益,大部分高校以培养“热门+特色”专业的人才为主。在教育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成为各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民办高校课程中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精益管理理论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的应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精益管理理论;工商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156-02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
“管理就是决策”,这是大部分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所以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以决策能力和决策方法的培养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侧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1],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获取分析管理信息、执行控制方案这些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教学观念的更新不及时
随着全国各民办高校不断加快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受到较深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观念的改革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改变并不明显,导致实践主导课程教学,理论“必须够用”的标准教学观念很难被充分地接受并落实,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仍然是强调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化。
(三)实践教材的不充足、实训手段的不创新
通过粗略的统计,近阶段,图书市场中可以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实训教材极少,明显不能满足广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中的实训活动的需求。同时,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上的实训手段也比较落后,仅凭课程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难以达到创新目标,这种课程使学生缺乏实践动手、切身体会的机会,更无法让学生理解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课程中的精益管理理论
精益管理理论源于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核心是用整体优化的观点来合理配置并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能产生附加价值的劳动与资源,追求尽善尽美,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应变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3]。精益管理理论的理念是将精益生产的思想实践于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资源、创建创新型实训体系,从而培养更多的适应社會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教学观念是教学特色形成的精神要素,它决定着教师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训活动执行的活跃程度。第一,改革教学的质量观,教学课程应重视对人才质量的培养,保证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第二,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生硬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机制,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第三,实施“学生自主”和“学生自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班委组织的基层领导作用,给予每位学生自律、自治的权利。第四,根据学生在课程上的反馈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需求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保证规划的实施。
(二)优化教学资源,增强师资力量
在工商管理课程上运用精益管理理论,要做到优化教学资源,使精益管理理论创造出最大的效用。人力资源是民办高校最宝贵也最匮乏的资源之一,所以各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其能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规划。第一,民办高校要合理地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科学地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及有效地奖惩制度。第二,实施以培养各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要目标、聘用高级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效策略,按照专业需求设置教师岗位,尽量做到各司所职。第三,要始终保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以实现个人发展规划的前景,防止人才的流失,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一批支柱力量。第四,改革教学机制,鼓励各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
(三)构建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具有空泛性,使得实践活动的设计具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能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训过程中充分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并能让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开展课程教学的实训活动,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4]。
1.场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模式。场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验中搭建一个高度模拟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这种综合实训体系弥补了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建设的缺陷。在高度模拟仿真的综合实训场地中,教师会详细地设计一个企业管理案例,学生会以传统手工处理的解决方法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依据各民办高校学生的来源特点,部分学生毕业后会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这类岗位对其专业能力的需求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对仿真环境中的手工业务的处理实训,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并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企业日常基本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称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管理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理,让学生专业实践的操作技能有深一步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业务处理工具,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前就能熟练掌握这些业务处理工具,教师在教学课程上进行一定量的信息化模拟实验是必须的,这样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称为“授之以渔竿”。
三、总结
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精益管理”这一理论,高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与精益管理理论的理念之间做到无缝融合,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民办高校教学的课程效率,使得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提升到传统授课模式更高的层次。“精益管理”理论在民办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定会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柯佑祥,薛子帅.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0):51-56.
[2]查明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12.
[4]郑葵,陈江波,刘畅.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构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