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带一路”所需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2018-11-20宋成华谢永刚杨莹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宋成华 谢永刚 杨莹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校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按照经济学与法律兼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一带一路;经济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1-0069-02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常态下国家的重大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承载了我国多方位改革开放的希望,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学人才成为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必然选择。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新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经贸合作为主要载体,连接亚太的广泛区域,通过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和北非,与欧洲相连,共涉及近70个国家与地区,主要目的是助力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交流,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该倡议的提出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通晓经济学与法律知识、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了解中国及相关经济体发展状况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

(一)未来经济学科培养的应是理论与应用兼容型的人才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突发情况,从宏观到微观,从经贸往来到政策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济学与实践经验的支撑;制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及未来的发展做出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更需要兼备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决策者。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需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的关系,这既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的复杂性要求培养跨学科的“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走出去”成为我国经济的常态,由于不熟悉相关国家(地区)的法律、文化和贸易惯例,一些实施对外投资的国内企业经常受到各种现实问题的困扰,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培养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又通晓相关国家法律、文化与商业惯例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经济类人才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我国也正逐步迈入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对外贸易也将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扩展为更广泛的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而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不断深化的关键,创新人才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但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将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高校需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二、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特征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挑战,高校在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实现经济学人才培养从量到质的提升。当前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传统的人才观无法适应新形势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来全面审视和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其所要求的人才也不再是传统的“书本型”人才,也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的课堂授课进行培养。真正适应新形势的经济学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独立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与信息处理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这方面,传统的人才观念需要变革。

(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高等教育对本科生的要求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如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所说的“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的弊病;而对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注重形式化、模式化和论文达标等,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务实求证能力、挑战科学前沿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這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更新。

(三)人才的职业规划需要更加明确

高校经济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是否成功既受客观因素的约束,又受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多数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清,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这是导致毕业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主要原因;部分学生也存在盲目跟风的心理,这是对自身优势界定不清的结果,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引导学生尽早形成自己的职业观。

三、制定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人才的新培养模式

为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今后经济学的教学应引入以下思路进行改进。

(一)突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高校经济类学科普遍偏重于人才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培养的学生往往适合进行理论深造,而实践能力并未受到特别重视,但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1]。一方面,学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岗位,使学生能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将课堂所学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教学系统应装载更多的实用型软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动手和动脑的习惯,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按照培养目标和路径,以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和测评方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经济学人才。

(二)确立“经济—法律”并重的人才培养观

在中国经济不断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对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级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能够运用经济、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冷静处理涉外事务。这也意味着以往的经济学专业基础已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培养能够制定和解读相关经济政策、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经济学—法学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一方面,高校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选择性开设一定数量的法学类课程,所选开的课程要与专业联系密切,使学生能够学到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如“社会保险学”与“保险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与“金融法”等;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在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辅修法学专业,这样学生可系统地掌握两个专业的知识,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够更加全面。

(三)推动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型研究的共同推进,要摒弃完全依赖教师授课的传统教学理念,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经常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文献,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也应要求学生经常浏览国际、国内的财经新闻,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课外应建立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的研究小组,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开展自身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同时,高校也应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高质量的科研活动。此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学术比赛,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包括参与创业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创新创业训练等[2]。

(四)高校经济类专业应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服务水平

相关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逐步建立职业规划的理念,使其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同时,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增加一定的灵活性,結合市场的需要,及时开设一些国别经济、区域发展热点问题、国别经济文化等选修课程,从而解决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按照经济社会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经济学与法律兼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来提升自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丁凯,马涛.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1,(6).

[责任编辑 高 伟]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