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涣散到齐心:一个村庄的聚民心之举
2018-11-20相涛
相涛
前不久,我们去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街道杨场村调研,发现这个村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村曾是远近皆知的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但如今“两委”团结、干群齐心,“干部发牢骚、村民有怨气”“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沟渠有淤草、池塘有垃圾”已经成为往昔,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干部干事精神头十足。谈到对村干部评价时,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去年该村在街道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两委”主要负责人被上级组织部门评为“一对好搭档”。从涣散到齐心,这对于村党组织如何聚民心有很多启示。
启示一:把民生实事做好,赢得民心
杨场村地处连云港海州区远郊,是传统农业村庄,97%以上是基本农田,集体经营性收入只依靠不到20亩集体自留地。上两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有隔阂、不团结,很多工作搁置,甚至不少民生事项因形不成统一意见而搁浅,村民一度意见很大。
2016年,村“两委”换届,领导班子进行了“大换血”,“80后”党员小乔新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对新当选的“当家人”能否干好,起初不少村民还是持观望态度的。
杨场村农田沟渠常年缺乏清理,淤泥、杂草、垃圾淤积严重,极大影响旱涝给排水,影响收成,村民对此反映強烈。经过商议,新一届村“两委”决定把第一件民生实事放在疏浚整治沟渠上。
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村民有“拾边田”习惯,沟渠两边种满了庄稼,疏浚沟渠过程中挖掘机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庄稼,可能会有村民不乐意、不配合。一家不同意,整条沟渠就整治不了。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村党总支先是召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并号召党员带头支持,接着又召开村民议事会形成一致意见。
十几条沟渠,先从相对容易的一条开始疏浚,成功打造了一个“样板”。村民看到疏浚清理后河净渠畅,纷纷全力配合。从第一天两台挖掘机开挖,到第三天七台大小挖掘机同时作业,全村沟渠疏浚完成仅用了十多天时间。疏浚沟渠打开了新一届“两委”班子工作局面,赢得了民心。
在老百姓眼里,衡量干部的好与差,就看能不能办实事。调研中,乔书记说:“你心里有老百姓,老百姓心中就有你,说得再多不如真刀真枪干一场。”问民需、解民困、化民忧,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赢得群众支持的要务。
启示二:用好用活老办法,唤起民心
调研中发现,杨场村“两委”班子特别善于发动群众。村里公共事务,比如道路清扫、村庄绿化、卫生整治等,绝不看着、拖着、等着,只要群众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全部发动群众力量解决。
凝聚民心、发动群众方面有什么妙招?乔书记指了指村上竖得很高的大喇叭,告诉我们说,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很多村微信群、QQ群取代了广播,“大喇叭”变成了“大哑巴”。其实,“大喇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可比拟的优势。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事例。
村里主干道水泥路修好后,两边光秃秃,缺乏绿化。街道办事处购买了3000颗树苗,分三天供应,准备栽在路两旁。树苗有了,可雇工栽树对村里来说是一笔不小支出,指望党员和村干部也完成不了这么大工作量。村支书和村主任商量后,决定试试用“大喇叭”广播发动群众义务植树。这种老方法能否行得通,他们心里也没底。然而,广播一响,第一天供应的1000颗树苗,被扛着铁叉、铁锨的大几十号村民没用2小时就栽完了。根据以往经验,“打勤工”一次容易二次难。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广播一喊,来的人比第一天还多。第三天,大喇叭还没开始喊,村民就扛着叉锨、拎着水桶,已经在路上等着了。春天是绿化的高峰期,很多村民放弃到绿化公司打工栽树赚钱,到村里义务植树。村民自己栽的树,成活率95%以上,远超绿化公司。
在农村,用“大喇叭”做群众工作的土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即便在今天,农村一些老人至今仍习惯听“大喇叭”广播,而且传播效果介于“键对键”和“面对面”之间,组织动员群众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大喇叭”喊出的是乡音,更是乡情,凝聚民心也要用好用活这些老办法。
启示三:制度保障群众参与,顺应民心
杨场村两年多以来变化很大,道路硬化4000余米,新建生产桥4座,疏浚沟渠13000余米,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680平方米,建成百姓广场……
这些村级重大事项都是经过“一委三会”公开讨论决定的,这也是杨场村实现从涣散到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海州区推行村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事会监督的“一委三会”工作法,杨场村在工作中也充分运用了这一方法。
村民代表会议依照程序推选议事会、监事会成员,推选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议事会主席、副书记担任监事会监事长。监事会组成人员为非议事会、非村委会成员,监事长同时兼任街道纪检监察联络员。
村民议事会议议题由村党组织根据“议事清单”确定,或由村民委员会、议事会、监事会、群众代表等有关主体提请确定,村民议事会议由议事会主席召集。根据不同议题,广泛吸收利益相关方参与。议事会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经过听证、票决、质询等流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协商意见。协商成果由村委会在党组织领导下负责实施,通过多种渠道公开落实情况,接受监事会、党员群众以及上级监督。
通过“一委三会”工作法,村级重要事项都摆到了桌面上。村民普遍反映:“以前村里的事情很多是干部定,现在是大家一起定,结果和过程大家都晓得。”村干部也纷纷告诉我们,“一委三会”把事情放在阳光下,避免了不了解前因后果群众的猜疑,干群之间少了误解、多了信任,有效化解了“两委”工作压力。
“一委三会”工作法是党组织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的有效实践,既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有效凝聚了民心。基层工作,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启示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民心
杨场村是一个典型的苏北穷村,梳理杨场村从软弱涣散到成功转化、由后进变先进的原因,可以发现,关键是选出了一个好班长、建设了一个好班子、健全了一套好机制。
农村实行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十九大修改后的党章进一步明确,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做党员工作和做群众工作是支部的“两条腿”,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看家本领”。
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足,习惯寄希望于上级党委政府“给予”,习惯“等靠要”,擅长“管理”群众,缺乏教育引导、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与方法。杨场村的变化表明,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村级事务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让群众参与进来,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一本账算清,让村民明白“参与越多,获得越多”。有参与感、获得感,群众才会对村“两委”班子有认同感,人心才能真正聚起来。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海州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