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结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
2018-11-20魏宜玲
魏宜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流芳的美妙诗歌,不少人还能随口吟出。倘若再深究传统节日的含义,有人就要犯迷糊了,如今,有多少人郑重其事地迎接过这些本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再看看圣诞节、感恩节,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追求时尚的青少年对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早已淡忘。
弟弟说他不想过年,问及理由,是因为压岁钱需要给长辈下跪来换取,麻烦!我从心底里感到悲凉,且不说尊敬长辈是一种不可少的礼仪,象征性地磕头问好,弥漫在心的是亲情、是温馨和热闹,有什么不好?
小时候,常常和父母在清明节一起为逝去的亲人送“钱”,五月初五看赛龙舟,郑重其事包粽子,尤其是春节,从腊月初开始,各家各户都忙开了,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迎春的气息……现在看看,清明节的坟头光秃秃,端午节的水面平荡荡,除了春节各大火车站爆满,节日的气息早已渐渐淡了。
再看看圣诞节,还离半个月,各大厂家和商家便摩拳擦掌,准备抓住这难得的商机大干一场,大街上的圣诞礼物琳琅满目,大小的宣传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校园里,尽管大考在即,同学们依然忙得不亦乐乎,排节目、办专栏,每个人都满心期待地迎接圣诞。
有人说,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生事物,以包容的心绪对待外来的文化。我认为,分清主次更重要。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有众多的传统节日,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一杯品不透的茗茶。新春佳节,寄意于阖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中秋之夜,明月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的民族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既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更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每个民族都有民族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民族的情怀。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建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不断抗争。古曲声声,曾讓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我们要坚守并建设好这份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书卷味浓的大气之作。文章由中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说起,罗列了生活中人们对待中西方不同节日的态度。娓娓道来,提出要兼容并收,完善民族节日,让民族文化走向美好明天的思路。文章从传统文化着眼,显示出作者高瞻的眼光。文章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引领读者品味浓厚的民族节日气息,再现古典诗词美好的意境,意韵悠长,展示了厚实的积累和宽广的阅读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