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畔部分区域建筑小品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2018-11-20王娟方田红
王娟 方田红
摘要:文章选取苏州河外白渡桥至西藏路桥段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再通过文献调研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调查区段内的建筑小品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访谈和观察确定从环境要素、使用者要素、文化要素、设计功能要素四个方面对现有的建筑小品进行评价,总结其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得出建筑小品设计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苏州河 建筑小品 使用后评价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苏州河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起源于苏州吴江的太湖,经过苏州市后向东自青浦区白鹤镇流入上海。它贯穿了上海的很多区,最后在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苏州河流经上海市的区域长达53.1公里。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记录了上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百年歷程。如今的苏州河畔已转变成一个休憩、交往、娱乐的场所。滨河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也是滨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而舒适的人居环境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滨河建筑小品
滨河建筑小品是指在滨河区的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作用、从属于某一空间的小体量的建筑。建筑小品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园林小品,是园林小品的一部分。传统建筑小品可以分为景观类建筑小品、功能性建筑小品和景观雕塑三类。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功能性建筑小品,是与人有直接接触的一类小品。游人通过它们来和周围环境发生互动,感知环境,做出行动,反馈情感信息。所以说,建筑小品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
使用后评价(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最早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一种评价方法,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普莱塞提出。他在《使用状况评价》中描述使用后评价是在建筑建造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谨的评价过程,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关注建筑的设计成败的原因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70年代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方法,逐渐被引进园林、景观等领域。POE在国外发展已经很成熟,我国在1980年代引进POE理论,主要也是应用在建筑的使用后评价上。也有不少学者使用此方法对景观设计进行评价。建筑学报上一篇文献以云南弥勒县城新景观建设为例,参照使用状况后评价(POE)方法,对景观使用和需求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城镇景观应满足人们休闲需求,注重生态,创造特色。中国园林上发表的居住区水景观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对居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了改进的策略。
(四)苏州河建筑小品研究现状
随着上海“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苏州河沿岸工业地位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大量历史建筑与遗迹。苏州河滨河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一直都是政策决策者、规划师以及学者关注的课题。检索文献可知,苏州河景观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州河景观空间规划研究,包括创意产业空间、滨水空间、通行空间的研究,对苏州河的滨水地理环境的功能性和可依据其周围的遗产所创造的产业和文化进行了剖析。褚劲风在2011年提出在上海城市创新驱动下,创意活动集聚形态经历了从形态模仿、业态选择到生态转型的过程,创意人员的创造、创意产业间的联系、企业组织的互动等活动共同构成苏州河沿岸创意活动集聚的驱动机理的观点。徐洪涛(2005年)提出城市滨河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必须防止开发商各自为政、片面追求最高利润的短视行为,必须将滨河空间建设纳入统一的规划和开发体系之中。
2.苏州河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苏州河文化的重新解读,历史建筑的研究和文化景观的开发与设计等进行了研究(郑伯红、汤建中,2002年)。
3.苏州河旅游景观开发研究,郑伯红(2002年)提出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分段开发进行具体策划与设计对苏州河旅游景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由以上文献可知,学者对苏州河滨河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景观规划,尚无研究涉及苏州河滨河建筑小品以及其使用后的评价。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与设计已基本完成,并已投入实践,在经过数年的使用后,当初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否令人满意,是否有需要进行改进的空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上海苏州河滨河建筑小品调研与使用后评价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区域——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段,靠近外滩景观带,是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汇合处,景观意义重大。这一段区域文化气息浓重,有很多有名的历史建筑,上海邮政总局、颐中大楼,四行仓库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旧式里弄,富有老上海的生活气息。另外,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这四座桥梁,也颇有特色。这一系列的历史保护建筑和苏州河一同形成了一条特色的苏州河滨河景观带。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在苏州河两岸设置的为游人服务休息设施、路灯、雕塑等建筑小品,并没有和周围建筑形成一致的风格特点,也没有反映出苏州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建筑小品景观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如图1)。
(二)调研的具体展开
2017年1月-2017年3月,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等方法对苏州河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这一段的建筑小品进行细致调研。首先,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确定苏州河建筑小品的评价因素,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从环境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设计功能要素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次,设计调查问卷以及拟定访谈提纲,对此区域建筑小品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发放问卷、面对面交谈、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使用者的评价信息。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
(三)被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如图2)
(四)使用后评价
通过对建筑小品主观评价的平均值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绿化、交通可达性、小品安全性等方面评价较高,小品的文化可读性、地标性、无障碍设计部分评价较低(分数在2.5左右)。对各评价要素进行分析:
1.环境因素
问卷显示,调研对象对于小品周围的绿化、声音、气候等较为满意,平均分值在3.74。早上进行晨跑和下午健身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被优美的滨河环境所吸引,这说明环境还是不错的。但是据深入访谈发现,使用者普遍对卫生维护不满意。被调查者称有很多居民会带宠物一同过来散步,而宠物又随地大小便,卫生管理人员不及时打扫,长时间便会有臭味和跳蚤。另—方面,休憩小品与绿化距离过近,导致蚂蚁、跳蚤等爬上座椅,给休憩的人带来了不便。
2.使用者因素
被调查者对小品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满意度较高,这说明了小品基本满足了游人的使用需求。在使用功能方面,有使用者反映在冬夏两季休憩设施过冷或过烫,无法使用。也缺乏像涼亭这样应对风雨天气的设施。还有垃圾桶摆放过密,使得卫生管理人员清除垃圾桶里的垃圾频率低,夏天会有味道,同时也浪费了资源,占据了过多的空间。对于小品的娱乐性和小品与人的互动性较为不满。从使用者角度分析,使用者中有很多是退休老人带着儿童来游玩,而儿童天生好动、好奇的心理需要一个可以来互动、释放天性的设施。从使用者行为角度分析,游人在河畔的动态行为是健身、散步、拍照等,静态行为是聊天、休憩,都需要一个能消遣时间又能放松身心的对象。
3社会文化因素
被调查者对小品交通可达性较为满意。小品周围地铁方便,沿岸也有专门的步道和车道;对小品的文化可读性满意度不高。很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于周围的历史和文化都反映并不清楚。虽然有四行仓库、邮政博物馆等文化馆,但是很少过去参观,其周围也没有相应的宣传的设施,导致对其起源、历史并不清楚。苏州河畔与这些文化馆相隔不到一米的距离,但是辐射范围却很有限。这样的形式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另—方面,周围的老厂房和欧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时代印记。但是并没有展示这一块的内容,小品也没有体现出来其文化内涵。
4设计因素
在设计方面,小品的功能实用性方面得到了认可。但是设计特色方面,满意度较差,平均分在2.5左右;小品的无障碍设计也没有得到使用者的满意。很多周围的退休者表示上下起伏的台阶、无扶手的栏杆,没有靠背的座椅,都给他们带来了不便。还有地面的铺装,过于光滑,下雨天很容易滑到。无障碍设计部分有待改善。对于小品的材质,很多使用者反映水泥的材质质地很硬,坐着很不舒服。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木质。不仅触觉舒适,而且朴实、内敛,更有韵味。还有被调查者反映,很多人会躺在座椅上,使得其他人无法使用座椅,而且严重影响了市容。
(五)结论
根据调研分析得知苏州河滨河建筑小品优点与不足并存。
1.优点
第一,建筑小品周边环境优美,绿化率高;第二,建筑小品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达性强;第三,建筑小品布局合理,分布在河流沿岸,间接地指引了使用者的游览路线;第四,建筑小品满足了使用者来到苏州河的各项心理需求,提供了相应的设施,为苏州河畔城市游憩地的构建发挥了作用。
2.不足
第一,小品娱乐性和互动性欠缺,儿童好动的天性达不到满足;第二,小品维护和卫生管理不足;第三,对特殊人群的使用考虑不足,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行走、休憩都不方便;第四,小品形态单一、无特色,文化内涵不足,对周围的文化没有作出诠释。
三、苏州河滨河建筑小品改进建议
基于苏州河畔建筑小品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小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
在小品与周围的环境关系方面,建筑小品还需要加强与苏州河的亲水性。在亲水台处设置休憩小品,满足使用者亲水性的需求。
增加小品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在小品周围设置一些可以供人攀爬的游憩小品或者加入数字交互体验的设施,提高小品的使用率和可交互性。
加强卫生管理和小品设施的维护。尤其是在夏天、冬天等特殊天气要加强维护力度。对于使用者低频次的需求,例如,遛狗、大小便等也要设置相应的设施。
(二)传承苏州河文化,把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把调研区域的地域文化和小品的设计相结合,突出苏州河文化内涵。增加诠释苏州河文化的软件设施,例如,在河岸两边设置小知识充电站,展示苏州河又有特色的文化和人物事迹。也可以放置数字媒体设施,通过有趣的视频和图片向使用者展示苏州河的历史。总之,要考虑到不同的使用群体,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地对使用者进行苏州河文化的普及,把苏州河的文化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博物馆的参观式学习,要打破有形的壁垒,借助苏州河河畔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把文化的展示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在丰富使用者精神生活的同时,达到传承苏州河文化的目的。
(三)注重人性化设计
对于小品的尺寸、造型都要符合人机工程学,要考虑到不同的人群。例如儿童和老人,要设置不同尺寸的休憩座椅,在亲水平台增加防护措施;要设置残疾人,将无障碍设计与小品相结合。上下台阶的地方设置扶手,桥梁与道路的路口设置提示牌,提醒慢行;座椅设置靠背,减少休憩时的不适感和疲惫。
结语
历史和文化在生活中不应该束之高阁,应当提取其文化内涵,通过载体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满足大众自我需求。建筑小品对于大众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后评价的方法为苏州河建筑小品的改进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也会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