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浅析

2018-11-20刘文丽刘洋

消费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措施

刘文丽 刘洋

摘要: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且体量巨大。如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就有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等。这样大量且迅速的建设轨道交通,势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下面具体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环境影响 措施

一、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一)振动影响。轨道交通振动由列车运行时轮轨间相互撞击所产生,经轨枕、道床向线路两侧扩散传播。轨道交通振动所形成的振动波是由横波、纵波、表面波等构成的复杂波动现象,影响因素复杂,传播形态变化不定,其影响须通过实验统计结果定义分析。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轨道交通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类型及距离等。根据成都市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振动影响现场测试统计,地下线和地面线振动影响范围较大,高架线路振动影响范围较小(振动通过桥梁桥墩传播振动至地面后,经由地面向四周扩散)。

(二)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对下穿学校、医院、文物等特殊建筑物,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采取轨道工程减振、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二、声环境影响评价

(一)声环境影响。根据轨道交通噪声预测结果,高架线路噪声影响较地面线路噪声影响范围大得多,夜间噪声影响尤为显著;地下线路噪声影响来自于地面风亭和冷却塔噪声。在设置声屏障条件下,距离线路30米外即可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因此,建议线路高架段根据线路两侧现状或规划用地情况预留声屏障设置条件。地下段的风亭和冷却塔作为地下车站附属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噪声源。风亭和冷却塔一般置于轨道交通车站两端。通过类比分析可知,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0米时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环境要求。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噪声影响情况基本类似,段(场)内主要噪声源为出入段场线走行列车。由于列车在段(场)内走行速度一般低于20公里,小时,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此外,虽然段(场)内还存在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但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可控制在厂界标准范围内。

(二)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位于4a类区的高架线路应距离两侧敏感点30米以上,对规划道路宽度不满足要求的线路,建议调整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或道路宽度,并合理规划线路两侧土地功能。2.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本规划中部分线路敷设方式调整后,其高架线路基本沿城市主干道中心敷设,建议结合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在高架线两侧均设置声屏障,具体设置方案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根据两侧建筑情况具体研究。对线路两侧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仍无法达到其功能区标准要求时,可设置隔声窗降噪,以保证室内声环境达标。对个别零星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不经济的情况下也可仅采用隔声窗降噪。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各阶段对地下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均各不相同。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施工阶段各种废水(如基坑施工阶段机械故障产生的漏油、基坑开挖产生的混浊泥浆水等废水)渗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响地下水水质;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地下水与地下结构发生化学反应,即地下水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建议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把降水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靠近基坑的地表河流段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基坑施工阶段产生的废水须进行去污处理和澄清后达标排放;对潜在风险最大的车站深基坑开挖,应采取强有力的工程护壁和防渗措施,并加强综合监测;施工时应及时对开挖处进行回填,并适当增加地下水过水断面,最大限度减少轨道交通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同时还应做好地下水监测工作。

四、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生态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中,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部分高架线路及车站、风亭等地面构筑物占地对周边生态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轨道交通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高架及地面构筑物产生的空间隔断导致沿线自然环境的生态连通度降低,以及轨道交通运行噪声及沿线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导致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

综合以上分析,本规划对沿线生态系统影响有限。

(二)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为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占用以及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分割与冲击,建议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沿既有道路敷设。2.建议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及轨道沿线绿化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与周围植被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避免出现生物入侵,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轨道交通车站各类地面构筑物设计应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3.轨道交通地下段对周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建议尽量保护征地范围内及沿线植被,尽量减少对临时用地、作业区周围的林木、草地、灌丛等植被的破坏。由于施工持续时间较短,施工结束后,通过采取合理恢復措施,不利影响将很快消失。同时,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加强施工监理等措施,可将轨道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4.建议轨道交通规划实行“四同时”,即除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外,施工期结束前同步完成施工场地的生态恢复。

猜你喜欢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基于城轨交通车站特殊客流运输工作组织措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