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我国古代家具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发展的促进因素

2018-11-20孙迟韩啸

设计 2018年1期

孙迟 韩啸

摘要:在古代史中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非常主要的文化物质遗产之一,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匠人独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搜集和整理从史前到晚清的中国古代家具历史发展进程,家具尺度由矮向高型发展的趋势,人们的起居方式出现“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两大状态,进而分析中华民族的“坐”史,进而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发展促进原因,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具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具 席地而坐 垂足而坐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展上时间相对较早的国家之一,家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随着居室的产生而产生。人们早在石器时代,就顺其自然地运用天然形成的石头堆积出早先家具的大致形态来休憩娱乐。随着技术、工具的逐步发展,便有了房体建筑架构,同时伴随着木结构在建筑中的不断发展,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也随之产生了。

据查询资料得知,知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黄现瑶先生曾经发表的《我国坐俗古今之变》《古书解读初探》等文章,书中提出“纵观吾国古今坐俗,可以大概为二,即自古至隋为跪坐时期,唐宋以后为椅坐时期。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于唐,盛于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习,当然无异。此不独文献上,足为明证,即汉代山东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画像石,以及古传名画,今出土文物,亦可见之”。然而,是什么原因促使古人向“垂足高坐”转变的呢?其中的究竟,是有以下六个主要原因。

一、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传统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绚丽辉煌的民族文化。在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后,中华文明中的哲学、礼仪、阴阳风水研究以及中医养生学等都日渐成熟。中国哲学家们一直认为万物之间都是有着相对的关系,因为在《易经》中提及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等,也就是说,一阴一阳的变化称之为道,世间的一切都具有两面性,都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人们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生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认为地是属阴性的,而人是属阳性,虽然是处在统一体的矛盾双方,但是阴阳对立存在,因此人体仍然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说到家具,就要提及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来说虽然大部分都是木结构,但并不是完全的纯木,在用纯木的同时以砖石等作为辅材,北京故宫等建筑就是如此。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认为砖地也是属阴性,属阳性的身体不能直接在砖地上坐卧,人体要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才不会形成危害。渐渐地人们避免直接席地而坐,这个生活习惯逐步升华到了文化层面,以致于到后来双脚也尽量远离。我们在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上可以观察到人们盘坐在凳子上的现象,可能也是源于文化影响,随着家具的发展,工匠们便设计了用于放置双脚的构件——“脚榻”,设计在椅子下方或者床前,用来保护双脚不受潮湿寒冷。中国古典家具椅腿之间安装的脚撑,也是为了便于搁置双脚,这些家具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罕见的(如图1)。

二、生体结构的影响

我们的行为举止由人的身体构造、生活规律和需求来决定,因此出现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居住环境和种类多样的家具。人的下肢骨骼形态和结构以适应其支撑和行走的功能,当人膝盖跪在席子上后,臀部坐在小腿上,把手自然地放在膝盖,这样的姿势保持一会儿就会导致血液不循环,下肢麻木疼痛难以忍受。但是,当人坐着时,腿的压力就会被缓解,下体得到舒展,直坐不仅让人休憩,还可以在直坐姿势下进行饮食或其他活动。

对于生活在野外的原始人,垂足高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地形,人们在得到足够休息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地发现对手或猎物,便于及时地做出反应。可以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狩猎过程中如果累了的话,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席地而坐进行休息,或者会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垂足而坐,在休憩的同时也为伙伴们保持高度警惕。当然,也有可能选择背后有大岩石的地方,身体斜靠在上面垂足倚坐,这是种自然现象。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们下意识地就设计制作出弯曲式靠背的座椅,现在这种设计被称作符合“人体工程学”。

三、建筑技术的发展

家具作为建筑空间的辅助工具,它的尺度自然要取决于建筑的室内空间。人们最初掘地为穴,洞穴生活的简陋条件决定了席地而坐,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部落纷争,来到了夏商周——低矮家具的起源时期,出现了席、几、禁等家具,随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反映在建筑上的斗拱、抬梁等结构都加大了房屋的跨度和高度,这就对家具的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更高大的房屋,建筑尺度就不会限制住家具的尺度,自然雄伟的建筑就要配以大尺度的家居饰品,人的坐卧姿势也就得以解放。建筑技术的发展间接成为了“坐”史更替的间接原因。

四、“胡床”的引入

当然,对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转变来说,最具有促进和冲击作用的,是因为“胡床”流入。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的研究,在宋高承的《事物纪原》一书中说过,当时的中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胡人的胡床传播到了中原地区,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文化与农耕为主的汉文化在战争和经济的交往中产生冲击和整合,那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胡汉杂居的社会环境中使汉文化多少沾有了一些胡人的气息,而胡床也因其便捷性随之传播并广泛使用。胡德生在《古代的椅和凳》—文中也讲述,胡床最开始并没有扶手和椅背,类似于现如今的马扎,可以折叠并且方便携带,如《北齐校书图》中人物所坐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到唐朝,胡床被广泛地应用,在德高望重的财高权贵家中不仅在卧室中准备,就连在外出时也要随时准备胡床来作为暂时歇息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在设计的过程中,慢慢加入了脚踏板等其他构件,到了宋代成为交椅,直至明清变成直腿椅(如图2)。

五、佛教的传播

同时,坐具渐渐从矮变高还有可能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局势动荡,人心不安,人们的文化心理在佛道的冲击下有了微妙的變化,同时带来了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少数上层统治阶级和僧人们垂足而坐,大多数百姓仍然席地而坐。儒学礼制在这个思想自由的文化多元时期产生了危机,不同的文化延伸出了不同的生活主张,因此垂足而坐也开始突破人们的思想障碍。

在汉代,《四十二章经》流传,佛教文化渐渐被人们知晓,逐渐地很多经书接连被译为汉文,使得更多的人通晓佛教文化,也出现了少量的寺院,佛塔等。魏晋南北朝,多种文化融合变得越加复杂,佛教兴盛,在这个阶段人们修建许多寺院石窟等,在莫高窟以及云冈石窟等石窟中的墙面壁画上,我们不难发现,佛教文化艺术上有个很明显而且流传至今的特征,释迦牟尼佛端坐在中央位置很高的莲花座上,使释迦牟尼佛看起来一直处在中心的最高处。而中国古代的权贵们被佛教文化所熏染,逐渐将矮型座椅越做越高,坐的位置越高,暗指权力就越高。到了隋唐时期,两种形态的家具共同发展,但高型家具日趋流行。

因此,这时候高型家具逐渐发展成新的样式。在中华历史进程中,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们的影响无法比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理念,还促进了家具的发展——随着佛教中高型坐具的引入,中国古代家具也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如图3)。

六、封建传统思想的进步

坐具发展的原因之一,也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进步。晋代时期,跪坐的礼节观念逐渐淡薄,坐姿随心。唐代处于坐姿的交替时段。宋代时,桌椅虽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起居,但还是有阻碍的,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记载,“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可见北宋时期士大夫家内的妇女还不允许坐椅子,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守规矩。

随着社会的进步,椅子作为一种方便的坐具广泛普及,宋代之后妇女坐椅子就不算违礼了。带了明清时期,人们的思想还被礼仪、宗教所禁锢,封建思想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明代的椅子在当时是表示威望和尊严,例如皇帝龙椅或宝座,多为形态瑰丽、做工精致、装饰结构复杂的椅子,一般仍放在室内中心或显著位置,都是单独陈设,为了添加威严感,显现出尊贵和豪华气派的社会等级或荣誉。

结语

家具作为社会物质文化的产物,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它既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对于美的心灵追求,随着家具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体现人们生活和审美的变化,当然,也和当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上六个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发展的重要进程,这对于中国古代起居方式的变化以及中国古代家具形式的变革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方法之丰富深奥,是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借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