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设计师应如何应对技术变化
2018-11-20郭博文
郭博文
摘要:科技进步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引擎,它推动并改变着科研、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发展方向;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学科,无疑与之息息相关。从事设计活动要求一定的技术基础,青年设计师既要累积深厚的艺术底蕴,又要学习前沿的专业技术,这为其从事设计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但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和科学技术的时效性,也给面临职业和学业深造方向选择的青年设计师带来了迷茫和困惑。避免技术恐惧、秉持正确的技术态度,对青年设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年设计师 技术变化 技术恐惧 技术态度
引言
狭义上设计学科的建立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但广义上的设计活动,是人类从制造工具就开始探索发展的造物行为。回溯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设计带来了新的飞跃:平面设计依托印刷业的普及,广播影视兴于无线电技术,现代设计发与工业革命,在IT和DT时代,技术对设计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冲击有增无减。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们既要懂得设计史和设计理论、又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水平、还要了解心理学、人机工学、材料工艺等其他领域知识。在设计创作上,主流表现形式早已从单一的实物表面涂绘转向丰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手段是一个精确化、数字化、自动化与虚拟化、智能化、综合化的设计过程;材料、技术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设计风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设计的成败。这对青年设计师如何应对技术变化以及视野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信息爆炸、资源繁杂、舆论良莠、时间碎片都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面对如此的多选择和高要求、面对新技术对设计业的冲击,青年设计师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本文就笔者近年的观察思考,与面临同样困惑的青年设计师们共勉。
一、技术变化为青年设计师带来选择和困惑
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为导火索,随后波及生产方式和学术研究,后者再反哺技术突破。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作出引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下,物联网、德国“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都深刻影響着设计的生产方式和行业趋向。在举世瞩目的Google人工智能与人类围棋冠军大战中,2017年5月AlphaGo在乌镇围棋峰会大败柯洁,惊艳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的是,短短5个月后,Deepmind(谷歌下属公司)在《自然》(Nature)刊文报告新版围棋程序AlphaGo Zero,它已以100:0的战绩击败了旧版AlphaGo,官方宣称这个程序也是终版,持续近两年的人机围棋大战至此落下帷幕(如图1)。技术进步一日千里,这持续挑战着青年设计师,尤其是紧跟时势的设计师们的技能和心态。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青年设计师们面临着众多的选择。首先是接受高等学历教育还是从事社会实践锻炼的选择:国内高等教育从紧缺到普及已近完成,二、三批本科向高职高专转型,硕士研究生也在继续扩大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部对青年是投身市场建设,还是攻读硕博以从事学术研究的区分,已经在宏观上规划了愈发清晰的道路方向。也有面临设计学科的学科专业方向不断细分的选择: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为第13个学科门类以来,设计学成为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并举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设计学成为国家宏观教育和社会产业格局中越来越被认可的新角色,设计也从开始的三大类(视觉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渐渐细分到多元多样的平行或下属科目,应对新技术变化又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学科方向,这给青年设计师们接受设计教育和从事设计行业提供了选项,也带来了困惑。
二、技术变化催生设计教与学的变革
新技术的进步,也催生了“数字媒体”、“信息交互”、“UI/UX/UE”、“服务设计”等层出不穷的新名词,以及跨学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艺术与科学”、“文化创意”等涉面极广的行业和研究方向。设计正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所谓设计圈内的合作,转向一种跨学科、跨领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意味着设计学科将面临新的定位和任务,设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也将随之调整和完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院长创办的信息交互设计学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14年成立的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如图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辛向阳院长引领的交互设计学科、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娄永琪院长以计算机技术为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广东省善易交互设计研究院执行的“IXDC国际体验设计协会”(如图3)……,都是高校和机构面对新的技术背景作出的积极应对和转型。
设计教育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从兴起、发展到饱和。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应对校企衔接对设计学科作出着调整,但是大批设计专业毕业生转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总体来说,平面设计的市场需求量大,门槛低易就业,但很难扭转乙方被动服务者的角色状态;环境和建筑设计的项目往往需要专业强大的团队合作;工业设计则同时面临着后工业时代的物质充裕和信息科技时代冲击变革的双重考验。笔者2010年就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现工业设计学院),接受这所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的设计学科教育后,深感工业设计在信息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2014年考入上海美术学院(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系深造专业硕士,进入上海大都市背景和新的技术环境后,观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仍备感眼花缭乱,对设计生产的专业软件学习也深感学无止境。再如,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设计自主选题时,为了避开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很容易挂靠时髦的“网红”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尚未成熟,缺乏权威的规范和学术的积淀,这类囫囵吞枣、随波逐流的毛病,都反映出对技术变化的焦虑、恐惧和盲目。
三、技术变化对设计行业职业规划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也为青年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挑战。技术本身的复杂度、不稳定性和经济成本、大众传媒的影响、威胁论者的声音都容易让不了解技术的人们产生技术恐惧。如面对近期热议的“阿里取消UI/UE设计师,全链路设计师取而代之”?,交互设计(User Experience,UE)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难免发出高校新兴学科方兴未艾,市场岗位却已明日黄花之叹。笔者在求职期间发现,无论是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邮政等大型国企还是小米、中兴等社会企业,入职或面试考题纷纷与本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相关。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Iobal lnstitute)在2017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估计,目前人类的工作职责中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2016 WISE独角兽大会演讲时表示,未来十年后,世界上9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2017年“同济x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撰写的《“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则认为未来39%的设计工作可能自动化并被人工智能取代。部分媒体哗众取宠的宣传让学习者一知半解,以英国科学家霍金、特斯拉CEO埃隆·马克斯等为代表的技术威胁论,引发了大众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
设计师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报设计。在移动终端上的小型横幅海报需求量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地批量生成banner或海报是设计师的梦想。2017年4月27日在杭州西溪的UCAN用户体验设计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uED委员会委员长杨光发布了智能设计平台.鲁班:能通过大数据学习和智能算法快速生成banner,构图、配色和主题效果已与专业设计师接近。阿里巴巴AI设计项目、智能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乐乘(吴春松)公开表示,此平台从2016年的“双十一”网购节中就已经在阿里内部“累计生产了1.7亿素材,相当于100个设计师不吃不喝连续做300年”。另一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快速“设计”海报的公司Arkie,由知名设计创新咨询公司ARK Design和站酷网合作成立,号称“10秒设计海报”。诸如此类自动设计Logo、名片、海报的平台不胜枚举。
设计从艺术、设计师从艺术家和工匠中的独立,就源于工业革命的促成。技术变化持续催逼着设计从业者不断学习。以著名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巨头Adobe公司为例,在Adobe旗下二十余款创意和设计软件中,最著名无疑是Photoshop,从1990年2月发布1.0正式版后,Photoshop几乎每年都会迎来新增功能和版本更新;另一款著名矢量动画软件Flash,曾一度成为网页视频的主流技术和格式,世界上97%的台式机上都安装有Flash Player,Flash也活跃在国内动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考试常见科目中,然而随着2010年不被苹果iOS支持、2012年退出安卓平台,Adobe Flash Player于2015年底改名为Animate cc,Flash技術被Adobe停止开发,渐渐被如日中天的Html5技术取代,曾经多达200万之众的Flash平台开发者(Adobe公司官方统计),也面临重新学习新技术和转行。
四、青年设计师应采取的技术态度
尽管当下技术发展和设计趋向百花齐放,笔者总结,现今的设计业态发展走向,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向:时间概念上的传承过往和拥抱未来;动机行为上的服务市场和主动创新(如图4)。
(一)传承过往:主要包括传统工艺、非遗传承、文化创意等工艺美术方向;(二)服务市场:主要包括服务和迎合市场需求的平面设计、环境和空间设计、工业和产品设计、UI/UE/UX等院校培养的、学科方向和市场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三)主动创新:创客、智能硬件、创新设计、主动设计、“从造物到谋事”等开发创造都属于这类,它们强调主动性,坚持往前端和上游的方向走;(四)拥抱未来:主要包括工业4.0、物联网、AR/VR/M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和跨学科交叉领域,这类方向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度最大,往往是技术驱动变革。
无论如何,技术只能解决简单的、大量的重复劳作,创造性、审美力、设计伦理是机器不可能取代的。我们有理由坚信:无论机械和技术如何发展,对真的辨别、善的坚守、美的创造,永远是人类最高尚的自留地,也永远是技术前进的指路灯和技术服务的驱动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需要设计师的智慧进行操控和督导。—直以来,我们过于重视技术的力量,很多地方都在提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可技术进步的标准是什么?要看到,是工业设计在推动技术发展,给技术出题目,让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利好全球的大事,变化将是未来的常态;但设计和造物活动(包括实体的物和非物质的虚拟物)的宗旨不会变:为了追求更高效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技术恐惧或技术崇拜,热爱技术或逃避技术,是成为技术卢德者好还是成为技术嬉皮士好,是赞同技术发展还是反对技术发展,是主张技术悲观主义还是坚持技术乐观主义,都是属于技术态度。技术无论如何进化,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服务人类的工具,脱离了伦理和审美的技术是无用和丑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对科学问题给出过准确而坚定的判断:是人把思维的部分功能交给机器去执行,而不是机器本身能够思维。从总体上看,它(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慧,人类有能力制造它,也有能力、有办法操纵和控制它。人造的智能机器,根本不能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脑相提并论。西方某些人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智能机所产生的后果说成机器将统治人,这种说法只能使人们对社会进步丧失信心。所以,青年设计师面对技术变化,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观为指导,正视技术的作用,与技术齐头并进;同时认清技术的本质和地位,不让技术越界在心理和现实中发生、不沦落于技术恐惧、铭记初心、加强实干是青年设计师们应该采取的技术态度。
总结和建议
对技术的焦虑恐慌、盲目崇拜、缺乏敬畏都不可取。青年设计师们大可不必困于技术恐惧,而是应秉持正确的技术态度,对技术进行按需筛选学习,用新技术辅助创作表达,革新调研方法,敢为人先地尝试新兴的设计领域。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勤奋和实干。技术变化与价值选择不是辩证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青年设计师当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和实践观,了解技术,应用技术,让技术为创意和价值取向服务,让“设计为人民服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宣言),“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