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景区化研究
2018-11-20刘敬华
刘敬华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浙江块状经济面临着创新不足、形式粗放的危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力图推动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特色小镇无疑是浙江推动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从“一镇一品”到特色小镇,浙江不仅逐步搭建起产业与文旅功能融合的新平台,更营造出制度供给的新环境。特色小镇具有产业内生性、功能复合性、形态小而美、运行机制新而活的特征[1],如何正确定位“特色”、挖掘“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景区化建设的关键。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是浙江省政府重大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深化和创新[2],特色小镇应该是集产业、旅游、文化与社区多功能的新空间,其中旅游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同时《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年接待游客都要在30万人次以上。景区化是指某个空间或地域因其特定的资源环境被旅游者纳入旅游吸引视域,经由某种形式开发和经营管理,配套相应旅游设施与服务,逐步形成具备一定旅游功能的新型空间的过程[3]。学界对城市景区化、革命烈士陵园景区化、乡村社区景区化、民族村落景区化等问题均有较多研究,但特色小镇的景区化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一、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内涵
截止2017年8月,浙江省先后推出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共106个(已剔除6个被降格和2个升级的小镇)[4]。从产业培育角度来看,浙江特色小镇可分为转型升级型、资源依托型、新兴产业型等三类[5],其中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占了近一半,它们是以创新性企业为主体,以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圈为重点,引导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活力空间。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主要聚焦浙江省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通常以某个大企业集团或某些具有相似经营性质的企业为龙头,孕育出优良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类要素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型小镇。该类小镇以创新创业为个性,聚集高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和创新性企业,引领小镇产业结构走向更加高端化。
与资源依托型特色小镇相比,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更加注重原创性,是更具挑战性的创新空间,小镇内企业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对小镇的管理也更加强调协调与平衡。资源依托型特色小镇着力挖掘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经济附加值,而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则更关注产品服务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以及创新能力的展示,但往往对历史文化的发掘能力有所欠缺。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中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强,一个好的创意点子就能引来大批的风险投资,相应的产业链延伸也十分迅速,集团化发展趋势较显著。
表1 浙江省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与资源依托型特色小镇的对比
二、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景区化的动因分析
(一)坚持生态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浙江省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三生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和“四位一体”(产业、文化、旅游与一定的社区功能)的理念为指导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凸显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为了顺应后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很多景区都在经营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拓展旅游空间,具体表现为旅游景点的分布形态由点状向面状的区域空间扩散,新兴产业型小镇注重小镇建设的景区化与小镇功能的旅游化,努力营造各要素和谐相处的生态圈氛围。据官方统计,2016年,浙江省旅游项目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达11 775.2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旅游投资1 442.0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9%[6]。
(二)促进产业相互融合
当前中国的产业经济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以互联网为纽带进行跨界融合、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融合等趋势,浙江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集聚信息经济、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在服务理念、产品创新、市场特点等方面与旅游产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且在资源特性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效果。特色小镇产业间的融合主要在于新兴产业的旅游利用,即小镇的景区化发展,最大程度地实现新兴产业的旅游功能价值,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体验产品,开展独具特色的智慧之旅。例如,滨江物联网小镇以“旅游+”的模式推动小镇旅游业与物联网科技、物联网医疗、智能家居、商务会展、休闲商业等具体产业融合,挖掘旅游新业态,努力将物联网科技及其产品植入旅游、生活和生态的细节中,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智慧化和艺术化。从浙江全省来看,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浙江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税收收入达53.09亿元,全年旅游接待人数为2 768.61万人次,平均每个特色小镇为74.83万人次[7]。
(三)满足目标人群需求
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吸引了一大批90后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和海归人员入住,这些人群的文化层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较高,特别注重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品质保障,小镇的景区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小镇通过加强绿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开发旅游产品、生态环境监测、引入智慧医疗设备等各项措施保障小镇的环境品质。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魅力在于其产业吸引力,新兴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前往体验智慧旅游产品,比如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旅游者可以研学测绘与地理信息知识,体验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智慧小镇旅游特色;在桐庐智慧安防小镇旅游者可以了解先进的安防技术,体验“密室逃脱”“芝麻开门”等安防旅游项目,小镇在发展主要产业的同时,满足了大众游客的智慧旅游需求。
(四)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浙江省现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产业格局,2017年浙江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6.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 323亿元[8];全省景区(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有A级以上景区近400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6家,国家4A级景区180余家[9]。浙江省虽然已基本形成自然观光旅游、滨海度假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丰富的产品体系,但是依然缺乏独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景区化为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浙江省应依托新兴产业基础与优势,完善小镇的旅游功能,建设一大批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特色小镇,进一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早日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目标。另外,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往往是当地的核心区块,对周围经济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能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旅游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五)践行文化传承重任
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作为社会结构组织中的重要元素,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新兴产业引领时代未来,又紧贴日常生活。在不影响小镇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小镇应满足大众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求知欲,而旅游便是最为有效的路径,因此推进特色小镇的景区化有现实的必要。另外,各企业与旅游者的良性互动对宣传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及小镇特色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建设若不注重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就会使小镇失去文化底蕴。践行文化传承是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镇的景区化建设就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过程,通过特色小镇旅游可以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例如滨江物联网小镇以景点命名、表演剧、非遗展示等形式挖掘古渡文化、名人文化,据小镇建设指挥部统计,2014年小镇刚开建就陆续接待国内外参观团730余批次、2万多人次[10],备受市场欢迎。
三、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景区化的影响因素
(一)小镇旅游开发意识
目前,新兴产业型小镇各企业内部大多都建有企业文化展览厅、产品体验馆、内部茶吧和咖啡吧等,但它们基本只是用于企业自身的商业接待,而不用于旅游服务接待。另外,小镇各个企业之间相对孤立,缺乏旅游联动,从整体来看,小镇旅游的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特色小镇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对相关指标的考核而执行景区化政策。一些小镇管理者与企业负责人认为小镇景区化是副业,只要在小镇环境上稍加美化即可,对游客市场问题认知不清,缺乏执行景区化政策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这些都集中反映出小镇建设者的旅游开发意识不强。一些小镇管理者只是从对大众游客开放带来的管理秩序问题考虑,认为小镇的工作环境、日常生活会受打扰,在管理上将带来较大麻烦,对小镇景区化的落地持有怀疑的态度,对小镇旅游的开发热度不高,因此有关方面迫切需要加强对小镇的旅游开发意识,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小镇的景区化进程,降低建设质量。
(二)小镇旅游资源转化
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景区化重点在于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可以转化的资源、资源转化的方式、转化的难度与程度均影响着景区化政策的实施。目前,该类小镇的旅游资源挖掘还远远不够,如旅游纪念品、产品模拟体验、星空科技探险等大量资源均有待开发,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调。新兴产业型小镇的资源转化方式较为单一,多为静态的博物馆式参观,缺乏互动型、高科技型的现代旅游体验项目。当然,有些新兴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时,资源转化有一定的难度,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小镇因其产品的特殊性无法直接转化,需借助其他载体或以场景仿真的形式展开。此外,在资源转化程度上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更具市场吸引力,小镇建设与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提高景区化的质量。
(三)小镇旅游人才保障
当前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旅游人才严重不足,小镇的景区规划、管理、运营等环节都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参与,甚至小镇的主体企业也没有配备旅游专业人员,小镇的旅游人才无法得到保障,这就直接影响到小镇景区化的科学性。小镇旅游人才保障会对景区化发展的持续动力产生影响[11],目前,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一般都成立了外事接待部,企业也有自己的接待部门,因此可在原有的建制上扩充队伍,通过引入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现有人员来提升小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以保障小镇景区化的顺利进行。此外,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与小镇的整体旅游形象密切相关,有关部门要通过技能培训、思想教育、高校进修、帮扶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可引导小镇部分内部员工向旅游型人才转型,构建一支“双能型”的旅游人才队伍。
(四)社区参与旅游程度
浙江省特色小镇有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它们相对独立,具备一定的社区功能,注重生产、生态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景区化也离不开社区,社区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会对小镇旅游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旅游配套设施普遍严重不足,旅游景点、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急需建设,休闲、餐饮、住宿等场所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以上这些均需要社区在土地、人力、物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小镇在经营与管理上也需要社区的广泛参与,经营上如特色商业街、餐饮住宿等诸多领域,管理上如小镇旅游规划、小镇管理决策、旅游利益分配等方面均离不开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四、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景区化的响应模式
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景区化涉及的关系主体主要有基层政府、小镇企业及居民社区,因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对小镇景区化持有的态度也表现各异,呈现出三种典型的响应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响应模式的选择与小镇发展所处的阶段、关系主体间的合作、产业集聚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小镇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性响应。
(一)政府主导型响应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辖各个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及指挥部,本研究所指的基层政府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挥部,根据相关指导意见的规定,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因为基层政府固有的号召力及服务属性,新兴产业型小镇景区化建设初期往往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响应模式,为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既定目标,通常以完善特色小镇旅游功能为核心,基层政府加速推进旅游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着力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美化小镇生态环境,努力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上述响应措施均带有行政色彩,而小镇企业和居民社区在其中的表现多为被动式配合。为响应小镇景区化的发展思路,小镇企业往往通过适度开放部分场所、美化企业自身环境等方面来配合整个小镇的旅游开发;而居民社区的配合多表现在完善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丰富社区文化及社区福利性参与小镇旅游利益分配等方面。政府主导型的响应模式在建设初期发挥着引擎作用,小镇的景区化在短期内可快速走入正轨,成效较为显著。
(二)企业主导型响应
企业主导型响应是指特色小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优势,以大型企业为载体开展景区化建设。浙江省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基于信息经济、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小镇景区化发展初期或上升期均可选择企业主导型的响应模式。企业主导型响应模式具有强劲的整合与创新能力,它瞄准的是旅游带来的效益前景,通常以特色小镇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小镇企业发挥产业优势联合组建旅游经营公司,以“产业+旅游”的融合形式大力开发旅游体验产品,不断延伸旅游相关产业链。上述响应措施均带有经济利益色彩,而基层政府和居民社区在其中的表现多为主动式配合。基层政府主动为小镇企业提供政务咨询,拟定政府层面的规章制度,主动做好小镇旅游形象的正面推广与宣传工作;而居民社区则自主投入到旅游经营中,参与利益分配,建设社区文化,积极参与小镇的日常管理,以谋取更多社区权益。企业主导型模式在小镇建设的发展期起到促进产业高度融合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小镇的景区化发展。
企业主导型的响应模式需要一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作为支撑,联合其他企业以专业化管理与运营模式共同开发小镇旅游产品。以西湖区云栖小镇为例,阿里巴巴作为小镇的核心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以互联网为纽带,拓展阿里旅行的业务范围,以科技工业游、智慧城市体验游、科技展馆游、智慧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文化游等新业态引领小镇景区化的未来。云栖小镇旅游接待设施逐步改善,现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镇年旅游接待人数也已超过30万人次[12]。
(三)社区主导型响应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把社区功能纳入其中,凸显出社区的重要地位。在小镇景区化过程中,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环境,旅游者与社区的互动也更加常态化,社区主导型的响应模式在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成熟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影响力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具社会意义的。社区主导型响应模式立足于造福社区、还利于民,通常以特色小镇旅游利益分配为核心,居民社区努力增加与旅游者的互动频率,将旅游产品植入社区经典元素,社区精英阶层积极参与小镇旅游管理,社区参与股权性分配。上述响应措施均带有协调色彩,其中小镇企业把技术应用到社区以提升生活品质、创新旅游产品,创造更多利润,以协商方式拓展各自利益的共享空间;而基层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相关规定和条例保障小镇旅游业的发展,适时为社区提供相关政务咨询,着力塑造小镇良好的家居形象,通过旅游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主导型的响应模式在小镇建设的成熟期使小镇景区化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社区主导型的响应模式往往较难形成,因为涉及到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社区凝聚力与政策环境等条件,只有在居民社区、基层政府、小镇企业三方力量的不断协调中才能逐渐形成。社区主导型响应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打破,小镇景区化植根于社区,旅游者活动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