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18-11-20黄丙勇
黄丙勇
(福建省古田县中医院康复科,福建 宁德 3522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部神经根受到物理刺激而出现的相应神经根分布区的上肢疼痛、感觉障碍和肌力下降等问题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颈部椎间盘髓核的突出、颈椎钩椎关节边缘变尖、椎体后缘的骨赘形成、颈椎的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引起本病[1]。针灸、手法、牵引等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但存在疗程长,容易复发等现象。笔者采用中药口服配合小针刀整体松解术的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为 (51.4±8.3) 岁。入组病例采用信封法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统计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65岁,符合诊断标准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合并出血性疾病的患者;(3)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5)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6)有手术适应证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1.5.1.1 小针刀治疗 针刀选用汉章1型4号针刀,治疗前通过触诊选择治疗点,并用记号笔做好标记,用碘伏在治疗部位常规消毒,消毒后铺无菌洞巾。操作者戴好无菌手套,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麻醉后进行小针刀松解治疗。治疗后局部压迫止血3 min,用无菌敷料覆盖。小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一共治疗3周。每次治疗的治疗点选择如下[3-4]:(1)第1次小针刀治疗采用“T”形针刀松解术:患者处于俯卧位,低头。在枕外隆凸处定1点,再在“上项线”上,枕外隆凸两侧旁开2.5 cm处各定1点,再向两侧旁开2.5 cm处各定1点,共5个点,该处分别为项韧带、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和头上斜肌的止点;再第3颈椎棘突至第7颈椎棘突的顶点各定1点,共5个点。横向选择5点,纵向选择5点,这10个治疗点刚好形成一个“T”形;(2) 第2次针刀治疗,重点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头夹肌起点的粘连:患者处于俯卧位,低头。在双侧肩胛骨内上角各定1点,共2个点,该处为肩胛提肌的止点;在第3颈椎棘突至第7颈椎棘突最明显的压痛处各定1点,共5个点,该处为头夹肌的起点;(3) 第3次针刀治疗,重点松解病变颈椎及其上、下相邻颈椎的关节突关节囊和关节突韧带的粘连: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颈椎影像学检查确定病变颈椎,在病变颈椎及其上、下相邻颈椎的棘突向两侧分别旁开2 cm,各定1点,共6个点,该处为左右关节突关节囊和韧带体表定位点。
1.5.1.2 中药口服治疗 口服中药选用“伸筋天麻汤”辨证加减,组方为鹿含草20 g,天麻10 g,桑枝15 g,秦艽12 g,黄芪12 g,木瓜15 g,葛根12 g,桂枝6 g,白芍12 g,并根据患者舌脉等临证加减。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3周。
1.5.2 对照组
1.5.2.1 颈椎松解手法治疗 (1)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先用一指禅推法、指揉法等手法,沿着项部和肩背两侧进行操作,自上而下,反复3~4遍。再用拇指点揉、按穴位:风池、肩井、风府、头维;揉按、弹拨穴位:大椎、天柱。反复操作3~5 min;(2)术者站于患者后方,用一手挟持患者额部,用另一手五指指腹分别用拿法,拿捏头顶督脉和膀胱经,自前发际拿至后枕部风池穴,往返5~6遍,然后再用拇指和其余的四指指腹的罗纹面着力,用推法从太阳穴经头维、角孙、耳后高骨推至两侧风池穴,反复操作3~5遍;(3)术者站于患者后方,用一手的大拇指按住大椎穴,另一手压住下颌部,两手相对用力用摇法,然后将患者头部缓慢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摇动各5次,再按揉患肢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每穴约0.5 min,最后以搓揉、抖法作用于患肢3~5次。
1.5.2.2 颈椎牵引治疗 患者取坐位牵引,根据牵引时患者的症状减轻情况来调整角度,初始重量较轻为4 kg,而后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逐渐稍增重量。采用间歇式牵引,每次20 min(每牵引50 s,休息10 s),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
1.6 观察指标 (1)采用VAS疼痛量表评估疼痛程度;(2) 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椎功能情况。NDI量表包括个人生活处理、疼痛程度、抬提物品、头痛情况、阅读情况、工作情况、注意力、驾车情况、娱乐情况和睡眠状态共10个方面。总分从0分(无障碍)到50分(完全障碍)[5]。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2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VAS评分 见表2。
表2 2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本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颈椎NDI量表评分 见表3。
表3 2组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s,分)
表3 2组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s,分)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本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3 5.8 3±5.0 0* 1 2.1 0±5.9 1#△t值 P值1 6.7 8 7 <0.0 5对照组 3 0 3 5.4 3±5.2 0 1 5.7 7±5.5 1# 1 4.2 1 7 <0.0 5 t值 0.3 0 4 2.4 8 5 P值 >0.0 5 <0.0 5
3 讨论
本次临床疗效观察的结果提示,在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方面,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使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痉挛、炎症、水肿,刺激颈神经根,从而出现以颈部、肩部、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颈椎周围软组织如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斜方肌、项韧带等软组织的反复长期慢性损伤,均可使它们的起止点和行径路线上的软组织发生粘连、瘢痕,这些粘连和瘢痕可以刺激颈部的神经,导致上肢麻木、疼痛和颈部功能障碍[6]。有学者认为这些慢性软组织的损伤不是一个点的病变,而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病理构架,这个病理构架与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相关[7-8]。头部、颈部、肩部形成的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以该处的骨性结构为弓,以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为静态弦,以该处的肌群为动态弦,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这些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是这个网状结构中粘连、瘢痕最集中的部位。它正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变的关键部位。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就是用针刀松解这些病变软组织的粘连、瘢痕部位,松解粘连,缓解神经张力,从而达到消除炎症水肿的目的[8-9]。小针刀整体松解治疗之后,再配合中药口服舒筋通络、消肿止痛,起到进一步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