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1-20王开成才迎春周晓春秦建南王久敏熊卫艳于晓东王秀芳
王开成 张 莹 才迎春 周晓春 秦建南 王久敏 熊卫艳 于晓东 王秀芳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中风二科老年病科,河北 唐山 064000)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约占43%~65%[2],甚至有报告高达80%[3]。我们通过总结既往文献资料并联合临床实践,发现目前治疗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中医治法主要有平肝熄风法、活血化瘀法、通腑化痰法、益气活血法等,中脏腑的治法多为醒神开窍、豁痰熄风、回阳固脱等,鲜少见中经络期采用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开窍法芳香辛散走窜,易耗散人体之气,有诱邪深入之嫌。我们经过反复临床研究与摸索,体会到开窍法(包括调机开窍、解毒开窍、通腑开窍、活血开窍、化痰开窍、醒神开窍、芳香开窍等),既可用于中风病的中脏腑型,还可用于中经络型,并且在中经络型中风病的治疗上显示了良好的效果[4-7]。我院多名老中医在河北省首届名老中医崔金海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以“开窍法”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化痰解毒”法的指导原则下研制出中药制剂“开窍丸”,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病例均来自我院中风科及老年病科2015年10月—2017年9月住院患者,西医诊断为脑梗死,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其中治疗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5.6) 岁;基底节区梗死64例,额叶梗死18例,颞叶梗死10例,脑干梗死8例;中医辨证属风痰瘀阻型58例,肝阳上亢型32例,阴虚风动型10例,合并高血压病者72例,合并冠心病者42例,合并糖尿病者36例;平均住院日14天。对照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1.6±6.2)岁;基底节区梗死60例,额叶梗死16例,颞叶梗死12例,脑干梗死12例;中医辨证属风痰瘀阻型56例,肝阳上亢型30例,阴虚风动型14例,合并高血压病者68例,合并冠心病者45例,合并糖尿病者38例;平均住院日14天。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中医证型、合并症、住院日期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缺血性中风病 (脑梗死)病人。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使用说明: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年龄50~70岁,男女不限; (3)首次发病,病程在7天以内; (4)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5)定向力基本完整,无明显记忆力、认知力或智力障碍; (6)NIHSS评分≤11; (7)治疗期间能连续使用开窍丸治疗5天以上;(8)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 (2)由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病以及脑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 (3)出血性中风患者; (4)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基础病患者; (5)合并发热、严重感染的患者; (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7)既往有对中药过敏或不宜接受中药治疗者; (8)同时参加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5 脱落标准 (1)纳入后因各种原因未按照试验规定完成开窍丸治疗或者中途退出,从而无法判断疗效的患者,予以剔除; (2)纳入后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依从性差、出现夹杂症状、或者出现提示病情进展的可能迹象,不宜继续参与实验者,均视为脱落。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治疗的基础上加血塞通针(云南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53020665)0.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2周为1个疗程。
1.6.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开窍丸(主要药物为麝香0.06 g、牛黄1.5 g、石菖蒲60 g、远志30 g、大黄15 g、黄连15 g、枳实15 g等),2周为1个疗程。
1.7 疗效观察
1.7.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常见中风脑病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计分法,①神志清楚0分,神志恍惚1分,神志迷蒙2分,神昏3分,昏馈4分。②语言表达:正常0分,命名不能1分,说话表达不全2分,不能说单词或词组3分,语言不能4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0分,能上举但力差1分,上举平肩2分,不能到肩3分,不能或稍能活动4分。④上肢指关节:正常0分,动作有效但力差1分,握拳伸指2分,握拳不成3分,不会动4分。⑤下肢关节:正常0分,抬高45°1分,不足45°2分,能平移3分,不能4分。⑥下肢关节:正常0分,能伸屈自如但力弱1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3分,不能动4分。⑦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谈0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1分;部分自理,需要帮助2分;需要随时照料3分,卧床4分。
1.7.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常见中风脑病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5分,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基本痊愈≥85%;②显效≥50%;③有效≥20%;④无效<2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00 22.34±3.77 10.38±2.16*△对照组 100 22.67±3.68 16.44±2.47*
2.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 2组试验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开窍丸的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原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结果证实该药安全无毒。
3 结论
(1)开窍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疗效确切,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开窍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疗效确切,不管有无神志昏蒙,早期应用开窍法,均可提高临床疗效。(3)开窍法对多种中医证型的中风病均有疗效。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出现神昏窍闭,方可应用开窍法以辛香开窍,醒神复苏,否则可能导致邪气深入,加重病情。经过多年来反复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尽管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其病理机制相同,均为风火扰乱气血,痰、瘀、浊毒上犯脑窍。是否出现神昏窍闭,只是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开窍法不仅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同时还具备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熄风止痉、通腑消积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是治疗中风病的必备方法。故治疗上不可拘泥于开窍法只能应用于中脏腑型(神昏窍闭型)中风病。故而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应以辛香开窍为先,辅以活血化瘀,化痰毒。至此,可以确立开窍法治疗中风病的基础理论。
开窍丸的药物组成主要是麝香、牛黄、石菖蒲、远志、大黄、黄连、枳实等多味名贵中草药,方中麝香辛温,气极香,具有极强的开窍通闭作用,为诸开窍药之最,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对闭证神昏,随证配伍清热、温通之药,无论寒闭、热闭,均有良好疗效。诚如《本草纲目》云:“(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西医药理学研究证实,本品主要芳香成分是麝香酮及含氮化合物、胆甾醇、脂肪酸和无机盐等。小剂量麝香及麝香酮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可抑制。可显著减轻脑水肿,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脑循环[9]。石菖蒲辛、苦、温,长于化痰开窍,适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神志昏迷。《本草正义》云:“菖蒲……开心窍,补五脏,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牛黄苦、凉,功擅熄风开窍,清热解毒,可用于温病热陷心包、中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神昏,诚如《本草从新》云:“(牛黄)清心解毒,利痰凉惊,通窍辟邪,治中风入脏,惊痫口噤”,三药为君,奏醒神开窍、息风止痉、活血化痰之功效。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擅清中焦湿热火郁及心经实火,《珍珠囊》云“(黄连)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爆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本经》云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大黄、黄连为臣,取其清热泻火解毒、通腑降浊之效,使痰浊瘀下降,清气上升,气机升降有度,清窍得开,配合君药,达到调机开窍之目的。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为佐药,远志为使,宁心安神,祛痰消肿,可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癫痫发狂,如《药品化义》所云“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謇涩……,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纵观本方,君臣佐使配伍精当,药物剂量使用得当,凉开、温开皆备,诸药合用,共奏醒神开窍、熄风化痰、活血通络、解毒通便之功效。
综上所述,急性中风病,无论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早期应用开窍法,早期干预,早期截断,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使脑窍得开,痰、热、瘀、浊不祛自除,上逆之风、火、气血不降而潜,失用之神机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以调和。开窍法的使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风病的研究,观察开窍法在中风病的应用效果,同时,不拘泥于中风病,探讨并发掘开窍法对其他疾病(如眩晕、痴呆、帕金森病等)临床疗效。